《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谏言品析

2023-11-17 06:01:10陈丽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郑伯烛之武退秦师秦伯

陈丽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以人物间的对话为主,语言简洁精炼。其中,对话中的谏言超过了 150 个字。这些谏言包括佚之狐说服郑伯的话和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话。下面,笔者就对其进行赏析。

一、内涵丰富的谏言

烛之武的谏言在这场军事冲突的化解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与烛之武相比,佚之狐似乎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忘记的人物。纵观整个事件的前半部分,我们会发现佚之狐在危急时刻只用了只言片语便点醒了郑伯,为消除国家的危机指明了方向。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简短的 14 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统领了全篇,对消除国家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

1.摆事实

春秋中叶,诸侯争霸。在這样的背景下,像郑国这样处于大国之间的小国,如果不能处理好与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想要保存国家领土的完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秦晋两个大国强强联手,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作为郑国的大夫,佚之狐敢于直言,用“国危矣”三个字便点明了事实。

“国危矣”三个字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提醒郑伯必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提醒郑伯在国家危难之时一定要任人唯贤;三是表明自己是基于国家的安危才说出这番话的,绝非戏言。

2.作假设

在指出“国危矣”之后,佚之狐拿出了解除国家危     机的方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若”字表明这是在作假设。这样一来,郑伯感觉不到话语  中的强制意味,更容易接受这个提议;此外,关于烛之      武愿不愿意临危受命,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信心,说明佚之狐善于发现人才,且为人诚恳,无妒忌之心。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分忧,推举人才,也表现出他对周围的人才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如果不是佚之狐反复观察、深入了解,又怎能说出如此斩钉截铁的话来呢?

二、充满智慧的谏言

烛之武的谏言是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他仅用三言两语便成功地说服了秦伯。在解除国家危机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以“亡”挫锐气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深知“弱国无外交”的道理,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战术。见到秦伯,他并不提什么诉求,而是把自己与郑国置身于弱势地位,表明在“秦、晋围郑”的情况下,郑国灭亡的结局是早已注定的,他们也不会作无谓的反抗,更不可能向秦国求情。这样一来,秦伯不再居高临下,双方能相对平等地交流。

2.以“利”巧攻心

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用利益来说服秦伯。郑国与秦国距离相对比较远,如果晋国打下郑国,这将不利于秦国的发展。因为晋国攻打下郑国后,军事力量会变得越来越强,而秦国将很难从中捞到好处。

他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点明“亡郑”只是“有利于晋”,秦国只会多一份威胁。

接着,提出郑国可以让“利”于秦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保下郑国,郑国便可以为秦国在通往东方的道路上留下一个物资供应站(也就是后勤保障基地)。烛之武以此为切入点,用利益打动秦伯,非常巧妙。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秦伯不允许对手凌驾于自己之上,又怎么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呢?在烛之武点破这一玄机之后,秦伯在“亡郑”与“存郑”的选择上,便更倾向于选择“存郑”了。

3.以“史”增嫌隙

在秦伯动心之时,烛之武趁热打铁,回顾秦晋的“交往史”。

秦穆公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也曾答应将焦、瑕两座城市赠与秦国。然而,晋惠公早上刚渡过黄河回到自己的国家,晚上便开始修筑防御工事,找借口把曾经的许诺推得一干二净。秦国吃了一个哑巴亏,自然不会忘了这件事。晋国有背信弃义的“前科”,假如秦国帮助晋国灭掉了郑国,又怎么会给秦国好处呢?烛之武谏言再一次打动了秦伯,让他不得不反思历史,衡量其中的利与弊。

总之,佚之狐与烛之武的谏言都非常精彩,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猜你喜欢
郑伯烛之武退秦师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中学语文(2018年9期)2018-02-10 14:00:53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19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13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中华诗词(2017年8期)2017-02-06 03:15:48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