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2018-05-18 10:20王长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秦师晋文公越国

王长福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一段历史公案,主人公烛之武在郑国危在旦夕之际,凭口舌“退秦师”,力挽狂澜,使自己的祖国转危为安。

每每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笔者对烛之武精妙的“说辞”(劝谏词),总是乐此不疲,且深感语言的力量和韵味真是“妙,不可尽言”。

一、巧妙开场“意”深长

面对临头的大祸,沉勇、智慧的烛之武对晋侯联合秦伯实施围郑行动“背后的意图”洞若观火;这是他瓦解“秦晋联盟”的杀手锏。

烛之武在见秦伯的时间和方式上作了细致考量后,顺利进入秦军营地,见到了秦伯。作为即将亡国的使臣,如何开口?

烛之武是用“执事”“君”来称谓秦伯。这里大有讲究。

何谓“执事”?教材的注释是:“办事的官吏或执行事务的人”,是对对方的敬称。我们必须注意烛之武用“执事”一词,除表示对秦伯的敬重外,更符合“围郑”事件的真实情况:晋侯以“无礼于晋”和“贰于楚”发起“围郑”行动,秦伯是协同行动并作为具体的执行人。

烛之武用“执事”的称谓与其说是“敬重”,不如说是对秦伯的警醒与讽刺:兴师动众、长途用兵执行晋侯“围郑”的决策,您能得利吗?“亡郑”后国内外的指责,您要担过吗?……这些言外之意,烛之武在接下来的说辞中还有直陈或旁敲侧击。

“君”字在烛之武口中反复出现,多达8次。“君”,君主;后泛指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统治者;又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再后来也指道德品行良好的人。其时,秦国早有称霸中原之心,但与晋国相比,尚未真正强大。烛之武称秦伯为“君”,既有敬重之意,也表明对秦伯当“中原霸主”的拥戴立场。

我们还要注意“敢”“烦”这两个委婉客气之词。

教材对“敢”的注解为:谦辞,“冒昧的”。“烦”字在古、今汉语字词典中,都有这样的解释:苦闷,急躁;又多又乱;搅扰,劳烦;敬辞,表示请、托。笔者主张“烦”作“搅扰、劳烦”解。

烛之武着“敢”“烦”二字,可谓恭敬有加,助长了秦伯的“虎威”,也表明了“愿闻教”的心态:对于秦“亡郑”之举的“利”,我郑国臣民不明白,冒昧地来劳烦大王予以明示!

对人谦恭有礼,这既是礼节之需,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更体现出说话的分寸与技巧。

烛之武的这段开场白,建构精巧,言简意赅:有礼有节,有“捧”有“抑”,既创设出友好的谈话氛围,又极大地满足了秦伯的虚荣心;更主要的是烛之武为自己在强势的秦伯面前争得了话语主动权,为“说服”秦伯撤军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错位表达有“玄机”

在品读烛之武的开场白时,很多读者会忽视“秦,晋围郑”一语;这是烛之武对“围郑”事件所作的主观陈述。而在《左传》的著者左丘明笔下,则是“晋侯、秦伯围郑”。同一事件,烛之武的说法为何与左公的记述出现差异?笔者认为,这是烛之武有意的“错位”。

郑国当初没有“礼遇”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后来又“贰于楚”,所以晋文公出兵伐之。因此,左公记述的“晋侯、秦伯围郑”是对事实的反映,体现了“围郑”行动的主导是晋侯;而烛之武说“秦、晋围郑”,是把秦伯作为“围郑”行动的主导。

烛之武用这样一个错位表达,是有考量的:一要能表现出对秦伯的敬重,把“秦伯”排在前面;二要能对秦伯作些暗示或提醒,于是故意“转嫁”怨恨于秦伯。位次的变化关乎谁是主谋、郑国老百姓的“亡国恨”记在谁的头上。烛之武以此提醒秦伯:郑国与秦无仇无恨,您为何要做这“不义之战”的领头人?晋文公是否在借刀杀人?

错位表达实际就是词序的变化。我们知道,汉语主要借助语序、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的。语序、词序的变化都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不同的顺序往往代表不同的意义。

三、纵横对比论“利害”

我们再看,烛之武是怎样劝谏秦伯撤军的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立足现实,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历史纠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了“亡郑”与“舍郑”而关乎秦国的“利害”问题。

笔者从中提炼出五个问题。

1.“越国扩疆,易乎?”

“越国以鄙远”不可能实现:晋处在秦、郑之间,一心要称霸的晋文公是不会让郑国的土地、人口沦入秦伯之手的;秦国借道晋国,长途用兵,战利品是带不走的。烛之武以“君知其难也”警醒秦穆公:“越国鄙远”只能是泡影!

2.“亡郑陪邻,值乎?”

晋、秦联合“亡郑”的最大受益人当然是晋文公,晋国人口增加、土地扩大;秦国长途用兵,徒耗兵员、财力,将一无所获!

烛之武以“邻之厚,君之薄也”作对比:秦伯“亡郑”的后果严重!

3.“东行有朋,害乎?”

在直言“亡郑”之害后,烛之武指出,“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是利好之事。

这项“舍郑”建议,其实是一个大诱饵。秦素有东扩、称霸中原之心。对此,烛之武洞若观火。“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多么可爱的诱惑啊:我们郑国愿意为秦国东扩开辟“绿色通道”,支持您秦伯向东扩张,助力您称霸中原!

4.四问“朝济夕设,信乎?”

烛之武继续带着秦伯回忆往事,翻出秦、晋的一笔旧账。20年前(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的弟弟夷吾(晋惠公)回国即位。晋惠公十分感激,亲口许诺:把焦城、瑕城赠予秦伯。然而,晋惠公回到国内就变卦了,在晋、秦交界地带修工事、驻军队,防范秦国。

回顾秦晋的历史纠葛,烛之武巧使“离间计”,让秦伯明白:历史不能忘记!

5.五问“西封阙秦,会乎?”

烛之武高瞻远瞩,把秦伯的目光引向“未来”,指出晋文公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晋国如果实现了灭郑的目标,下一个目标必然就是“阙秦”。

“无厌、阙秦”说,足以让秦伯不寒而栗。烛之武的预警判断,既一针见血地正告秦伯,与晋联手灭郑,就等于自掘坟墓;又暗示了晋侯“一石二鸟”的隐秘用意。从下文晋侯的谋士子犯“请击之”与晋侯“吾其還也”,恰恰印证了烛之武关于晋“弱秦、攻秦”险恶用心的预警判断。

烛之武“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语言”为利器,巧妙运用心理战,站在秦伯的角度,纵横对比,剖析利害,达到了“利”解秦晋之好,挽救郑国于覆亡之际的重大目的。语言大师烛之武让我们在品味其言辞的深刻内蕴中,感受到语言的巨大力量。

作者通联:安徽寿县安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秦师晋文公越国
“足下”的由来
风雨同舟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所长无用
越人造车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我要超越所有人!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