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要】文章解析了《烛之武退秦师》作者从夫时、地利和人和三方面阐述了烛之式的成功,从而说明经典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
评价《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论者多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这自然是重要的一方面,其实也不妨另辟蹊径,换个角度,也是柳暗花明别具洞天的。古人云:”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说是经典的范例。那么烛之武退秦师难道仅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么?也就是仅凭借那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针见血,纵横捭阖的言辞?细细琢磨,其实也不尽然,更多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烛之武。在描绘烛之武滔滔不绝的言辞之外,左丘明也是匠心独运,烘托伏笔的技祛运用自如。
首先,我们从天时的角度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因素。九月甲午从历法上来说正是农耕社会即将收获的时令,秦晋郑三国此时可谓民心军心思定;天气多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秦晋将帅劳师远征必将汗流侠背,苦不堪言;中原地区的郑国此时正忙于农作物收获,大兵压境必将上下同心。在这样的天时背景下,烛之武作为洞明世事的智者必是了然于胸,自己说退秦伯已有二分胜算。
其次,就地利而言,秦晋,尤其是秦都是奔波千里袭击远地,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秦晋一在氾南,一在函陵,两地相隔百里,音讯多有不便。这样联军貌联实分,烛之武可以从容夜缒而出,潜入秦军游说秦伯。左氏虽已寥寥数笔勾画三军对峙的地理态势,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伏笔,这无疑又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增添了一分胜算。
其实,无论从传统的文化思想,还是从具体的秦、晋、郑三国态势上来说,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主要因素是己方人和而秦晋人不和。从郑国的角度来看,兵临城下,佚之狐为国举贤;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真诚反躬自省并晓以大义;烛之武慷慨赴国难,毅然挺身而出。郑国可以说是上下同心,同仇敵汽,外御强敌。反观秦晋,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的看似堂皇,实则空洞的理由出师,可以说是师出无名,同盟松散。联军指挥独立,分散驻扎,行动独立不可谓“人和”。更为重要的是秦晋虽然有姻亲,但是历史上却是有背信弃义的伤疤,烛之武利用秦晋的矛盾成功离间,秦晋没有朔人和即是一个前提条件。
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是综合多种因素聚集的结果,不可以孤立的看待。左丘明并没有英雄情结,把烛之武塑造的超乎寻常,而是从整体上布局谋篇,匠心独运。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角度层层铺垫,烘云托月,烛之武智退秦师可谓水到渠成,合情合理。
经典之所以经典是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的,能够宏观把握文章的整体的布局谋篇,微观细致描摹,形神兼具,从而行文运用之妙存乎心是一个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我们鉴赏文章要披文入情,入文析理,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全面综合的对文章加以解析,充分体味作者的匠心,才可以真正的掌握文章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