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审计学是各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更是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在经济管理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审计学是一门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和经济法等多种学科门类的课程,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审计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等问题,审计学的教学难度大,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应根据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培养更切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本文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前提下,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为例分析现存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审计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期提高审计学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校审计学课程面向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开设,课程性质为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均为54 学时。根据我校2019 级和2020 级财会专业298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总体情况如下:82.76% 的学生认为课程学时适中,93.1% 的同学认为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对审计学知识的整体框架有了基本认识,对审计学的基本技能能够整体了解。与此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审计学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等方面存在以下局限性:
目前,我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授课学时总课时为54 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8 学时,实践课时16 学时,理论知识课时比例为70%,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总体合理。
根据调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审计学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是否适中”的调查中,有46.5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适中,有48.28% 的学生应加大实践学时比例,只有5.17%的学生认为应减少实践学时。调查结果说明,在现有54 学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实践学时,通过足够的实践学时学习,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2015 年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因此,针对我校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需继续优化平衡理论知识学时和实践学时授课课时的比重。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审计学教材普遍存在以审计学理论知识体系为主、案例和实务内容较少,缺乏实践性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尽管我校审计学课程教材使用了“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但其审计实务内容多以错账调整习题练习为主,对于学生审计实际业务审查处理能力的锻炼很少,存在审计学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
根据调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审计学课程教材”的调查中,74.1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审计学教材存在“更注重理论、实务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只有13.79%的学生认为审计学教材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中,有72.41%的学生认为审计学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内容偏少,22.42%的学生认为审计学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相同。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教材理论性较强,实务内容部分缺乏综合性、仿真性、启发性和互动性,审计课程内容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相脱节,使得教学过程中理论重于实际,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审计学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抽象、体系严谨、操作灵活、技能性强等特点,从而对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校审计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认真听课的方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灌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例如,对于审计业务中的销售、采购、生产等各个业务流程,如何进行审计程序的设计、如何实施审计方法,学生仅停留在老师课堂讲授,缺乏深层次的对真实业务的感性认识,缺乏参与感,教学效果非常不好,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在“哪些教学方法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学生”的调查中,58.62%的学生乐于采用边讲边练的课堂学习方式,13.79%的学生认为分组讨论法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15.52%的学生强调应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环节改革很好地掌握领会审计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我校审计学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尚未形成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为薄弱。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审计学课程实践环节的学习现状”的调查中,有43.10%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的学习状况比较差,有24.14% 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的学习状况非常差,24.14% 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的学习状况一般,只有8.62%的同学认为实践环节的学习总体情况较好,具备了审计各项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学习效果总体欠佳,学生的综合职业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加强审计学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设,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强化学生审计专业技能,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
我校审计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中,有44.83% 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应同时考核,更有39.65% 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应分别单独考核,按照比例计入总成绩。只有15.52%的同学选择采用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期末试卷考核方式。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应改进审计学课程考核方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将传统的试卷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侧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
基于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实践水平相对较弱的现状,课程设置在现有54 学时的基础上,可适当进一步调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量,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课时教学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将有关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实务、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1.加强教材建设,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设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杜绝只讲理论不讲实务的现象。
2.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在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审计单项实验、审计专项实验、审计综合实验等模块,加强实验、实训环节的内容拓展。
3.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边学边做,学做一体,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环环相扣,学生对于审计流程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同步实践,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从而掌握审计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
审计学课程教学应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
1.案例教学法:围绕审计工作流程,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实际案例让学生熟悉审计项目的准备工作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整个工作过程,掌握开展审计工作的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项目驱动教学法: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以审计实训项目为工作任务,学生按照审计工作程序开展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对应,使学生掌握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审计职业岗位的理解,避免了“纸上谈兵”式的“灌输”知识的弊端。
3.实验教学法。通过审计模拟实验,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实践环节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审计模拟实验将审计业务流程的要求、技术方法和程序贯穿至每一模块的教学中,让学生完成审计业务中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和风险识别、制订审计计划、实施控制测试和实施实质性测试,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整个工作流程,体现审计业务的仿真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1.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引入审计实训系统、大数据审计,通过审计专项模拟实训、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学生亲自操作仿真流程来实现理论到实务的操作过程,防止教学活动和实际工作相脱节,提高学生业务技能和综合水平。
2.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现代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由实验、仿真模拟、校内实训、校外见习等方式组成,不同类型、层次的实践环节内容,由低到高形成共同组成的相互支持、多层次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
1.考核内容上,将审计实践成绩纳入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中。课程总评成绩可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平日成绩。其中,理论考试主要评价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考核根据学生审计技能训练的过程表现和成绩进行评定,平日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平日成绩三部分的比例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不同学校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进行设置。
2.考核形式上,理论考试可以采用笔试,技能考核可采用审计模拟实训、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核。
总之,顺应应用型大学发展进程的要求,审计学课程教学应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征,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过硬的应用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