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拾荒现象治理的探索

2023-11-16 21:55李平宇
客联 2023年7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李平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新拾荒现象“社区拾荒”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相关的科学性研究仍较少。社区拾荒现象具有隐蔽和个别性,导致了医疗困境加重、家庭关系破裂、社区营造困难等影响,反映了社区老人存在自我满足、从众心理与自疗、为家庭分担压力的思想。社会工作作为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专业方法之一,通过建立与社区拾荒者和居民的专业关系,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介入个人、家庭和社区,帮助其修正行为意识、培养生活热情、恢复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沟通、改善养老观念,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社区治理建议与服务方案,为我国由居家养老向社区养老转型排忧解难,提供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社区拾荒;社会工作;社区治理

拾荒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现象之一,遍布于全国各大小城市中。拾荒现象虽然对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治理部分方面有所帮助,促进垃圾分类处理行业的发展,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发展存在贫富差距悬殊、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现今,在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和社区营造缺失的共同影响下,一种新型的拾荒现象随之出现——“社区拾荒”。社区拾荒者经常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捡到现金或贵重物品。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年56岁的奥尔塔,认为自己更像是个寻宝猎人。奥尔塔说,他的目标是每天将从垃圾中找到的东西变卖获得30至40美元,一周收入大概300美元(约合2014元人民币),够自己生活了。” [1]国内社区此类现象已知和未知的存在更是多如牛毛,但主流媒体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研究此类现象并且分析得出一定的解决办法变得尤为重要。“社区拾荒”现象对于家庭矛盾问题、社区营造问题、社区养老问题的解决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拾荒现象研究综述

(一)城市拾荒现象相关研究

城市拾荒现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拾荒者本身和个人与环境交互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周大鸣、李翠玲等学者通过移民拾荒者日常生活工作研究得出拾荒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城乡转变使拾荒者没有本钱和技术的拾荒者可以选择的生活机会及极其有限,同时孩子也是他们的希望等结论。[2]赵莉、黄益彪、郑泽豪等学者通过了解拾荒者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社会交往以及职业认同等方面阐述拾荒者的产生是因行业和职业特点以及“生活图景”所决定。[3]冯新转等学者对拾荒者社会融入研究得出拾荒者融入社会受到社会交往局限、生存至上理念、异乡人感觉以及社会政策影响等结论。[4]上述研究从拾荒者个人情况和受周边环境影响分析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肯定了拾荒者对国家垃圾分类回收经济的贡献作用,但同时对于解决拾荒现象还需要从拾荒者生活、动机、心理、周边环境以及城乡移民特点、政策等方面深入研究,多做努力,提出适用性较强的科学方法,才能解决城市化背景产生的问题,更好的建设文明和谐的美丽社会。

(二)城市拾荒现象相关解决措施研究

在政府建立和谐美丽社会政策的实施和部分学术研究提出科学可行解决办法地践行过程中,城市拾荒现象的治理在拾荒群体集体管理、融入社会、互助网络、再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果。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鲁华君等学者倡导建设拾荒者公寓,实施集中管理、集中作业、集中经营模式。[5]北京市大兴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察局提出加强拾荒群体教育帮扶,扩大其社交渠道,丰富业余生活,助其摒弃不良生活习惯。[6]上述办法从拾荒群体之间入手,解决拾荒者居住、社会化、再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拾荒现象的产生以及因拾荒现象导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但是,对于拾荒者个体的帮扶差强人意。拾荒者的动机、家庭情况、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提出更加具体化和有针对性的措施,解決经济发展浪潮下被弱化和边缘化拾荒者的根本问题,为建设美丽社会添砖加瓦。

二、社区拾荒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拾荒现象的表征与影响

1.社区拾荒现象的表征

在社区中,我们偶尔会见到一些穿着打扮并不贫苦,但却经常出没于垃圾箱附近,并且行为举止正常、意图明确的老人。他们家住小区高层洋房,家庭经济并不拮据,却如同拾荒者般翻动垃圾箱寻找废纸皮、旧电器、废塑料制品、旧家具等等,囤积在家中。同时,他们经常性寻找“邻里客户”,收集各家各户废弃可回收物。甚至有部分老人为了“抢生意”而相互争辩,大打出手。社区拾荒现象的产生,反映了社区拾荒者个人、家庭、所在社区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具有隐蔽性,久而久之便导致了感染重大疾病、家庭关系疏远、社区环境脏乱等更加严重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社区拾荒者的行为、心理、家庭关系、社区建设等,运用科学方法,提出可行和有针对性的办法,帮助社区拾荒者解决问题,防止影响进一步恶化。

2.社区拾荒现象的影响

(1)医疗困境加重

我国多数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对于社区医疗设施的建设已经有了成效,但是更多地区的社区仍缺乏基础医疗服务。拾荒者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且患病病种及危险因素对应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征性。[7]社区拾荒者经常性的“寻宝”行为,相比较于城市拾荒者更加容易染上疾病。轻视自身卫生安全同时也为了方便,社区拾荒者在翻找有价值的废弃物时不会带上手套或者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据有关学者抽样调查分析:拾荒者慢性病患病率40%左右,其中骨关节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30.0%和21.0%。[8]社区拾荒者往往忽视身理疾病的影响,不愿主动就医。因此,这些因素都加重社区医疗建设困境。

(2)家庭关系疏远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家庭代际鸿沟逐渐扩大,婆媳、翁婿关系紧张,多数社区老人成为了照顾孩子的保姆。而老年人机体的衰老、适应能力及抵抗能力不断下降,患病率及残障率不断增加,行动、语言及社会交往等能力下降,导致老年人产生孤独体验。[9]社区拾荒者的家庭并不贫困,但是他们这种行为难以得到子女的理解,与家庭成员的精神联系愈发疏远。子女们一味阻止家中老人进行拾荒行为,没有正确认识他们拾荒的原因,打击他们对于拾荒的热情,导致其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在这种失落感的作用下,社区拾荒者减少与家庭成员的交流,即使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不过多过问家庭的事情,忙着“赚钱”,家庭关系逐渐淡化。

(3)社区营造困难

社区拾荒者的行为给社区营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阻力。一方面,社区拾荒者为了“寻宝”,缺乏环保意识,破坏社区卫生环境,造成“二次伤害”。他们没有工具,用手在垃圾堆放处中翻找。可回收物多数为小件,堆积在垃圾箱底部或混杂在其他垃圾中。社区拾荒者经常性将垃圾倾倒出来,并且没有再打扫的意识,并且将收集到的“宝藏”运回家中,导致社区环境脏乱差。另一方面,社区拾荒者的行为具有“榜样性”作用。某位拾荒者在某个位置收集了大量废弃物,并卖出赚到了不小的收益,这对其他拾荒者或者是感到孤独和无聊的老年人有着鼓动作用,在社区形成了一种拾荒风气,阻碍了社区营造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发展。

(二)社区拾荒现象产生原因分析

1.自我满足行为

通过社区拾荒者行为表现的分析,得出他们积攒可回收废弃物,卖出赚取利益,是因为他们缺少自我满足和角色实现。哈维格斯特提出人在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建立满意的生活安排。[10]因此,社区拾荒者试图寻找一种简单生活方式,来适应这段时期的生活。他们认为拾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捡破烂的”,而是靠自己的劳动力,即使退休了也能赚到不少的“工资”。[11]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满足自身需求,这样的生活让社区拾荒者十分满意,因此并不会参与一些需要花钱而且经常费力不讨好、不能看见显著效益的老年人活动。

2.从众心理与自我疗愈

通过社区拾荒者心理活动的研究,得出他们进行拾荒活动抱着“能赚一点是一点”、“别人赚钱,我也想赚”“闲着无聊”的社会心理。一方面,社区拾荒者互相暗示。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叙述性规范,即知觉到大多数人实际上是怎么做的,不管应不应该这么做。[12]另一方面,社区拾荒者精神荒芜。他们的晚年过于重复简单,对自己逐渐退出社会活动感到无奈,又因社區建设和家庭成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他们“孤独死”的问题,对于生活的热情程度不高。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提出老年期个体回首往事,如果觉得目标没有得以实现,便会对过往作为有所后悔。[13]因此,“无聊”的老人们不甘于浑浑噩噩安度晚年,通过拾荒行为完成自身还未完成的目标。“寻宝”能使他们获得新鲜感和惊喜感,弥补心理上的缺失。

3.分担家庭压力

通过社区拾荒者家庭情况的了解,得出他们与家庭成员关系淡漠,缺乏家庭关心和照顾,想通过拾荒来满足家庭角色的需要。根据杜瓦尔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在老年家庭成员阶段,家庭的发展任务更倾向于亲近家人或适应老年生活。[14]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处于青壮年的家庭成员大多数外出工作,早出晚归,忙于思考和应付工作中的事情。老人对于家中事务具有非常强的敏感性,了解子女工作幸苦。因此,他们为了获得家庭关注试着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帮助家庭,在不干扰子女生活的条件下,能帮助子女减轻赡养负担和给自己生活增添乐趣。社区拾荒便受到了他们的青睐,遇到“同行”还可以相互比较,不需要子女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社区拾荒俨然成了他们的“工作”。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拾荒现象的治理

(一)个人介入

1.前期目标:建立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是个案工作助人的基石。咨询过程中,咨客可能不会真正的表现出他们自己本来的面目,对于不熟悉的人和环境,都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安,自动产生心理防御机制。[15]良好的专业关系一方面可以让社区拾荒者减轻心理防卫,保持开放心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工作方法对其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当通过同感的方式,尊重社区拾荒者、真诚地与其建立专业关系。首先,我们与其交流时,应该理解他们想同通过拾荒行为实现自我,分担子女负担,却得不到子女的理解,感到十分失落和难过。这是与拾荒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开始了解其情况的必要途径。其次,切合社区拾荒过程,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拾荒行为,关心其身理和心理的发展,培养卫生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可回收垃圾的认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直接要求拾荒者停止拾荒行为,操纵他们的生活。最后,我们应真诚地与社区拾荒者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苦衷,并且简洁具体的对其做出反应和表达。

2.中期目标:修正行为意识

针对社区拾荒者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修正他们错误的认知与行为。首先,我们应关注社区拾荒者目前认为通过拾荒可以满足自我和分担家庭负担的经验和感受,明确他们的错误认知。认知的错误包括:专断的推论、选择性抽象、过分概况化、夸大和贬低、个体化、二分法思维等等。[16]然后,我们应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询问“这种行为是否易染上重大疾病?反而需要花更多的钱?”等问题,协助社区拾荒者认识到自身无效或反效果的思维与行为,鼓励他们表达思考后的感受与想法。最后,我们采用厌恶疗法和代币管制方法协助社区拾荒者更正对拾荒行为的看法。协助社区拾荒者设计修正计划,进行生活满意度前测,选择可乐罐等可回收物品作为代币,后期逐渐减少代币奖励数量,直至取消代币制,使社区拾荒者进入和维持更好的生活方式。

3.后期目标:培养生活热情

协助社区拾荒者逐渐减少拾荒行为后,需要我们与其共同协调资源培养对生活的热情。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区拾荒者的兴趣爱好。无兴趣爱好、无宗教信仰是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良好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是防止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17]其次,我们需要协助社区拾荒者寻找并掌握资源。社区拾荒者生活在社区中,可挖掘的资源主要包括自身、家庭、邻里、社区四个方面。从优势视角来分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几乎所有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18]社区拾荒者不但可以受益于从前面介入方法中已经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从接受帮助前的错误认知行为得到感悟。同时,社区拾荒者的优势便在于熟悉了解社区资源的分布和配置,深知其欠缺之处,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对于社区建设具有强烈推动性。

(二)家庭介入

1.恢复家庭关系

恢复社区拾荒者和家庭成员正常关系是开展家庭介入的基础。从前面所述研究可知,社区拾荒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疏远甚至破裂。他们与家庭成员没有正确认识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角色的重要性,加上代际文化的冲突,问题便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介入社区拾荒者及其家庭成员,描绘家庭关系图谱,让其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存在,强调家庭角色分工的重要性。老人在家庭中的分工不是只能照顾孩子,子女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工作维持家庭经济。只有明确好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尽责,家庭关系才会逐渐恢复,成员之间互相沟通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2.促进家庭沟通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工厂,良好的沟通都是一致性的沟通。[19]介入社区拾荒者家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本人对家庭生活的思考,也需要关注家庭其他成员的想法、规则、沟通形式。社区拾荒者认为自己待在家中是消极的,想满足自身需求和帮助家庭分担压力。因此,我们应协助其家庭成员一致性的沟通,让社区拾荒者和他们了解所存在的沟通问题,可以无须害怕的认清自身和自己的行为。同时,我们需要提供专业指导、提示和沟通经验让双方充满信心,认为家庭关系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自我的转变是可能的。

3.改善养老观念

我国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和核心化。[20]社区拾荒行为的产生,家庭成员各自忙碌外出,老人们独自在家“带娃”、准备午饭机械式生活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决社区老人们的拾荒问题,应该引导家庭采取正确的养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家庭重塑的方法,帮助家庭寻找正确养老方式。例如,选择一件过去有关抚养和赡养事件进行讲述,表达自己在当时阶段如何看待问题,让他们更加理解其现在行为的动机和背景;协助家庭成员重述记忆深刻的一次严厉要求社区拾荒者停止拾荒行为,讲述当时自身内心想法和情绪。同时我们社工与家庭成员一起努力,摒弃“老人照顾孩子是理所当然”的思想帮助社区拾荒者链接资源,将老人从家庭“保姆”形式中解放出来。

(三)社区介入

1.倡导完善基础性设施建设

社区拾荒者的出现,多数便是因社区建设缺失而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在常住老年人居多的社区,并没有适当投入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现“老年友好”。老年希望能在安全、便利、舒适的人居环境中生活,能够在熟悉的社区中满足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幸福地安度晚年。[21]老人聚集的社区,在充分了解居民人口情况和其需求后,应该建设类似照料中心、长者服务站、老年食堂、志愿文化站等等,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同时,社工应协助居民倡导社区应严格按照标准实施车道与人行道分离,修缮路灯、路标、路牌和体育器材等基础设施,增添合适的防护装置,减少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安全隐患。因此,老年人老有所护、老有所乐、老有所得,便会减弱进行类似拾荒行为的动机。

2.推动营造良好社区氛围

良好的社区氛围,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社区应加强社区营造的宣传力度,让居民了解其意义,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对大多数社区而言,建议多开展不专门做心理保健的活动,但将心理保健因素渗透其中,在对外宣传时重点宣传其显性目标而非隐性目标,这样,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和踊跃参加。[22]因此,我们运用地区发展模式介入社区氛围建设,拜访社区关键人物,介绍自身身份并争取与其合作,协助社区举办符合当地风俗,动员居民一起收集社区资料和协助他们自发形成组织解决社区问题。社区居民多数只关心简单的、涉及广大社区居民利益的,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23]社区氛围逐渐良好,居民才会有强烈归属感,愿意自发的为社区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老人们也会赋予责任感,认为自已没有被社区忽视,仍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因而会自觉减少和制止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

3.引入专业服务机构

每一个社区都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每个生活在社区当中的人,会因自身原因和利用冲突等而产生在诸多问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社区问题单纯靠物业与居民来解决,很多事情治标不治本,可能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某些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社会策划模式,引入专家和服务机构帮助社区解决难题。我们通过记录前述措施中收集的社区资料和资源分配情况,选择医疗问题、老年人孤独问题、家庭问题作为重点介入对象,设计社会服务方案。我们应该相信社区居民拥有自身的认识和能动实践能力,会理性追求个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只是需要进行管理和引导。[24]引入专业服务机构,让专家们协助他们促进社区发展,完善社区作为新型养老场所的保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下而产生各种社区问题的解决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美国富人社区的拾荒者:在富人门前捡垃圾,自比寻宝猎人[EB /OL].(2019-04-10)[2019-11-11].https://mini.eastday.com/bdmip/190410034135080.html.

[2]周大鸣,李翠玲.拾荒者的社区工作: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36-42.

[3]赵莉,黄益彪,郑泽豪.社区情境视角下都市拾荒者的“生活图景”——基于贵阳市南明区水口寺社区的田野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5(09):68-73.

[4]冯新转.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鲁华君.拾荒者公寓:拾荒者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析——以浙江省富阳市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02):101-104.

[6]北京市大兴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察局.关于加强社区“拾荒群体”教育帮扶的建议[Z].2019—04—24

[7]王维维.徐州市拾荒者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校医,2013,27(10):781-783.

[8]ARSLANTA H,ADANA F,ABACIGL ERGN F, et al.Loneliness in elderly people, associated factor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quality of life: a field study from Western Turkey[J].Iran J Public Health,2015,44(1):43.

[9]彭华民,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2,57.

[10]周晓红.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9.

[11]朱东武,朱眉华.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7,17.

[12]李璐.社区养老服务业如何落地?[N].社会科学报,2019-05-30(002).

[13]許莉亚,童敏.个案工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11,234-236.

[14]徐永祥,孙莹.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3,85,100.

[1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重排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4.

[16]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第二版)[M].上海:格物致知出版社,2017:77,230.

[17]苏向妮,化前珍,陈建华,李楠楠,张丽苹.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6,23(09):30-33.

[18]江立华,黄加成.老年人需求与宜居社区建设[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06):87-92+113.

[19]刘慧玲,田奇恒.社区活动开展视域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路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4):3571-3576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探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