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多元化路径实现碳中和

2023-11-16 21:55罗光洁
客联 2023年7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本文提出了深刻认识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和准确把握“碳中和”的内涵本质,并阐述了积极探索“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多元化路径;绿色发展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将其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具体的目标要求。

一、深刻认识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资源循环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需要

我国是资源大国,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三,但人均资源十分有限,仅排名全球第53位。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强化资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以减排为抓手,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推动生产消费从低效、粗放、污染、高碳的方式转向高效、智能、清洁、低碳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协调发展。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经济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进口国,面临油气供给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倒逼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有力推动以自主开发的清洁电能替代进口石油、天然气,从根本上破解对进口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增强国家对能源供应体系和能源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切实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经济、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

二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需要

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风险高、损失大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降碳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牛鼻子”。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推动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文明制度体系。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文明健康的理念渗透到全社会各生产消费领域,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绿色的发展模式。

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重化工业比重高,资源环境承载力难以支撑原有发展模式持续高速增长,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将以降低碳排放为引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各类固态、气态、液态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引领应对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国际共同行动。我国碳减排进程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事关我国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我国主动宣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带动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做出碳中和承诺,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为《巴黎协定》实施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有力彰显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树立了绿色低碳发展旗帜。

三是加快现代化经济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和良好的环境作保证。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矛盾加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基于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深刻变化,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开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但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长期占比过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传统产业。实现碳中和能够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向绿色低碳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低碳化改造,化解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重点产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粗放转向集约,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

2.把握国际贸易主动权

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同时,基于碳排放权的博弈也在加剧。欧盟提出要从2023年开始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即碳关税机制,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也在考虑引入碳关税机制。实现碳中和将化危机为动力,通过积极主动推动经济转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清洁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新形势。

四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抢占绿色低碳技术制高点的需要

全球范围内,一场以清洁、高效、低碳为特点的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基础元器件等的研究和生产瓶颈仍然存在。实现碳中和将引领技术、装备、标准、市场、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规模化储能、绿色氢能、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关键共性、前沿引领性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突破碳中和发展中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等领域的技术瓶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世界领先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

二、准确把握“碳中和”的内涵本质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因此,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你产生了多少“碳”量,就要通过某些方式来削减或者消除这些“碳”量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自身“零排放”。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积极探索“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1.技术化: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之路

通过采用能够减少碳排放量甚至负排放的技术来提高能源效率、催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以及捕获、利用、封存二氧化碳或者碳汇等。不仅如此,一些重点行业与领域也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支撑和推动其低碳化,如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炼油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及建筑、交通等领域,需要利用相应的技术实行低碳化改良或改造。这些直接或间接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量的技术,可以统称为“低碳技术”。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减碳技术,如节能减排技术、洁净煤技术等;二类是无碳或零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三类是去碳技术,如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等。除这三类技术外,还可包括相关的绿色低碳技术,如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技术。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都具有固碳的作用。其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例如,通过提高树木栽种技术水平尤其是提高树木在沙漠的成活率,既可起到固沙、改良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可实现森林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

2.绿色化: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之路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走绿色化的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之路。正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所强调的: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此,我们需要:在思想观念方面,从政府、企业、公民多层面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在过程管控方面,全方位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在产业布局方面,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对云南省而言,即是紧紧围绕深入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目的生活地的“三张牌”,持续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提供现实可能。

3.市场化:碳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之路

实现碳中和还必須走市场化之路,碳市场为推进碳中和提供了经济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是控制产业碳排放量并促使产业积极寻求清洁燃料及绿色生产方式,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到目前为止,云南省的碳交易市场还停留在试点或试运行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交易量和规模较小、投融资功能较弱、市场呈区域分割状态、参与主体较少、法律规则及相关配套机制尚不健全、没有与国际碳市场实行对接等。为发挥市场在实现碳中和方面的作用,必须建立相对成熟的碳交易市场,着力有序发展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并使之更加开放化、市场化。

4.行政化:强化政府引导与规制之路

实现碳中和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借助行政性手段加以推进。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市场发挥不了作用或者难以有效运作的领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发力的重要路径是政府的引导与规制。政府的引导具体可以通过行政规划、行政评价、行政扶持等行政措施来实现,政府规制则主要体现为运用行政权力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市场主体行为、市场活动进行审核、监督、管理等。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好引导和规制的职能和作用,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基础和政策环境。

5.法治化:建立长效稳定机制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此,碳中和作为事关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必须走一条法治化之路,通过长效稳定的法律机制来保障其目标实现。实现碳中和的技术化、市场化、行政化、绿色化、全球化、多元化路径最终都要靠法治化这条路径来保障。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法治化路径的理论和实践逻辑。碳中和实现的法治化路径首先是技术化路径、市场化路径、行政化路径、绿色化路径、全球化路径所涉及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完备的绿色低碳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良好运作还需要与党内法规体系、社会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系协同推进。

6.全球化:加强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之路

在气候环境治理的全球化时代,为达成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强区域性、多边性和全球性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当前,云南省更要抓住举办COP15的机会,大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一是倡导理念先行,共建地球美丽家园;二是明确目标内容,督促各国积极作出减排承诺;三是强化低碳技术合作,实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四是加强南南合作,提升目标效能。

作者简介:罗光洁(1976—),女,汉族,云南人,博士研究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生态经济。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
日本城镇化“绿色发展”新动力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发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绿色发展”关键在于“绿色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