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袁礼
摘 要:宗祠,是中国传统制度与宗法社会的产物。从历史的时代线索来看,宗祠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然而對宗祠的研究截至目前来看大多数集中在建筑形制上,其蕴含的社会教化功能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却较少被关注。宗祠具有地域性,由于地区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各地的宗祠文化也有所差异。本文基于专家学者对宗祠文化研究,以湖南省桂阳县这一个案为着力点,对其宗祠的社会教化功能及历史变迁、现状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于文末提出了重构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的两方面举措。
关键词:宗祠;社会教化功能;变迁与重构
一、湖南桂阳宗祠概况
(一)桂阳宗祠的基本情况
中国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社会时期,至商代推崇。周代受宗法制度的制约,产生以宗族为集合建造宗庙。桂阳宗祠也源于祭祀祖先。特别是明代时期全国人口大迁移,桂阳境内多处居民均为外来定居。随着人口增多,形成同姓家族分立村庄。外来宗祠文化和本地文化的融合使得桂阳宗祠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据现有史料,桂阳的宗祠始建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延续到民国,成百上千的宗祠几乎遍布于城乡。桂阳现有最早的宗祠是建于宋嘉熙年间(1237-1240),位于流峰镇现田村的尹氏宗祠。
清朝时期桂阳地区有宗祠500多座,新中国成立后481座,至今保持完好的宗祠、古戏台还有250余座。从全国现存数量来看,桂阳在县级宗祠比例中排名前列。据统计桂阳县有年代立碑和保存完好的宗祠共有101座(见图1),其中流峰镇18座、舂陵江镇15座、敖泉镇13座、泗州乡8座、欧阳海6座、莲塘镇6座、四里镇5座、和平镇4座、雷坪镇4座、樟市镇4座、仁义镇3座、桥市乡3座、龙潭街道2座、浩塘镇2座、洋市镇2座、白水乡1座、荷叶镇1座、黄沙坪街道1座、太和镇1座、塘市镇1座、正和镇1座。而泗州乡的岭背颜氏宗祠、下阳欧阳氏宗祠;黄沙坪街道的大溪骆氏宗祠;龙潭街道的昭金魏家宗祠;洋市镇的庙下雷氏宗祠被列入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综上,桂阳宗祠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同与高度评价: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同湖大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在桂阳实地调研后,指出:“桂阳的古宗祠、戏台不但数量多、分布广、工艺奇,还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汝城的古宗祠形式更多样,内涵更丰富,要全面保护好,尽快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世界文化遗产。”柳肃呼吁:“好好保护这些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今人责无旁贷的重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相关专家考察后说:“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古代建筑群,要加以重视保护。”
(二)桂阳宗祠的历史成因
全国宗祠的成因都与宗族息息相关,宗祠与宗族是封建时代宗法制度下的产物,桂阳宗祠也不例外。宗祠是中国乡土社会的标志建筑。从宗祠的形制可以剖析出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情况。宗族团结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着宗祠这个建筑物,宗祠为宗族祖先崇拜和公共管理提供了集会场所。
1.宗祠与宗族
宗祠是乡土社会里宗法制度下除了住宅之外最重要的建筑物,不但宏大、壮丽,综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和技术,而且往往是左右村子结构布局的重要因素。农耕文明时代,中国是宗法社会。在漫长的皇权统治时期,许多血缘村落大体上是由宗族管理的。宗族团结,一靠祖先崇拜,村落人口血脉相连,形成一个共同体;二靠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三靠一个村落必不可免的种种公共管理的需要。宗祠是祖先崇拜仪典性场所,也是族内“行政机构”和“法庭”。宗祠大多设有戏台,在特殊日子里是全村的文化娱乐中心。州县地方官吏下乡,临时官廨也多设在宗祠里。
宗族,也称家族,通常是同一姓氏为了安全、生存等目的选择集体而居所形成的一个大部落。宗祠则是在宗族基础上,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宗族宗祠或家族宗祠。桂阳县农村地区大多为同姓而居,并且普遍一村一姓,很少有多姓杂居。数方圆里,均为同姓同宗。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在此大背景下,桂阳农村地区也达到了全面宗族化时期,形成了以宗族为基本单位的农村社会。桂阳县的宗族除了本地后裔之外,其他大多与宋元明时期桂阳县的战乱和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地区的迁徙有关。桂阳人民认定,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各村各族为了纪念本族的祖宗先贤或显赫其声势而大兴修建宗祠、家庙。
2.宗祠的兴建与演变
宗祠的兴建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制,于是出现了以宗族为单位建宗庙的情况。宗庙就是宗祠的前身。宗祠后期的兴建,与战乱和迁徙有关。唐宋以来,宗祠建筑的外形样式要求整齐严肃、庄重朴实。
(1)地域环境对宗祠兴建的影响
桂阳地域环境对宗祠兴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宗祠选址。古代中国社会,人们非常崇尚风水观念,对于建筑物选址有很多风水考究,认为建筑选择在一个生旺吉利之地,有利于家族兴旺。因此,桂阳宗祠作为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建筑物之一也不可避免的接受风水对其评判。桂阳宗祠的兴建对地域环境的最佳要求为背山靠水的平原地区。但是最佳地域环境的竞争力非常大,大多数宗祠兴建的地域环境均为靠近同宗族平原地形的方位,建筑集中在村庄中央地区。
(2)政治经济对宗祠兴建的影响
早期桂阳宗祠兴建的原因主要为祭祖、显耀家势。祭祖是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与宗法政治具有关联性。显耀家势主要由两个方面因素而促使修建宗祠,一是宗族中有人仕途直上,一是族中有人经商成功。桂阳宗祠早期兴建后的功能体现在祭祀祖先、举行传统婚俗礼仪、宗族议事集会、重大节日举行传统活动,甚至也可作为私塾学堂。后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定居于城区,思想也日益开放,年轻人对宗祠文化不够关注等影响因素,宗祠的一些功能慢慢弱化,如祭祀功能、教化功能。
二、湖南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的历史变迁
(一)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的历史演变
1.桂阳宗祠的社会教化功能在明清时期的体现
全国人口大规模迁徙,迁入桂阳人口日益增多,于是形成同姓家族分立村庄,人们为祭祀祖先,在各地兴建宗祠,掀起一股祭祀先祖的浪潮。明清以来政治、文化、艺术等进入发展的高峰,受其驱动,人们建造宗祠戏台的风气更为浓烈。清河隔水村清嘉庆三年(1798)《李氏宗祠碑记》载记“…斯岂徒吴歈越吟(即昆剧)以娱视听计哉。是何不可作千秋金鉴,历代青史,俾世世子孙知所劝惩…”记载桂阳县内古戏台演唱昆曲的光彩历史,也体现了宗祠在其中的文化艺术功能。
2.桂阳宗祠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建国后的体现
虽然桂阳宗祠祭祀习俗逐渐转变,但宗祠犹存,不过用于办红白喜事酒席居多。桂阳社会教化功能也还在延续,如惩治功能。旧时代官府以忤逆为第一重罪,到新中国成立后,有虐待父母者,会受到社会谴责或法律制裁。桂阳人“重族好儒;居皆聚族”,重视邻里关系,各族逐渐形成了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和约定俗成的礼俗习惯,并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等活动中。此外延续下来的还有归诫淫乱、警惕游堕、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宗祠教化的优良品行。
3.桂阳宗祠的社会教化功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体现
尽管桂阳宗祠在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其建筑风格也颇有传统韵味与价值,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宗祠文化的教化功能却也不断弱化。纵观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程,宗祠无疑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宗祠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令人唏嘘的是目前留存下来的只是外观建筑,缺少内在文化灵魂和活力。桂阳宗祠的教化功能也在中国近现代化浪潮中,被冲刷地只剩些许棱角。造成桂阳宗祠教化功能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体现在世俗化的转变、农村宗祠“空心化”等方面。
(三)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途径
桂阳宗祠的社会教化功能,即利用宗祠对老百姓进行教育感化,传递伦理道德。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途径是多方面的,在家族规则、礼法制度、建筑形制、地方士绅等都有所体现。
1.家族规训
桂阳人遵循朱子家训,并通过宗祠传教及数代人的修订、增删转换成操作性强、贴近人性的严厉族规家训,形成了适合农耕社会的家训条目。而各族族戒除了要求勤俭持家、重视耕读、如何为人处世、教育子孙之外,还制定了严厉的戒淫禁赌,输国课等族戒,严厉地制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骄、奢、淫、惰思想,形成了一种以“重孝悌、息争讼、勤耕读、输国课”的淳朴风情。
2.礼法制度
桂阳人通过民间信仰及一些禁忌形成了一套礼法制度。桂阳人世代流传求吉扬善的民间信仰如崇尚自然、敬仰先祖、礼佛问道及敬祖敬贤的祭祀古礼,如祭祀女娲伏羲、蔡伦、“社神”等。而“禁忌”是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过年过节忌讲晦气话,忌乱触摸他人身体、物品等,在无形中相互监督互相传教,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循的规范。
3.建筑形制
从建筑形制方面来说,桂阳宗祠一般由大门、戏台、廊庑(厢楼)、天井、享堂、寝堂(神堂)、楹联等构成。其中,戏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宗祠社会教化的内涵涉及忠、孝、礼、信、仁,而社会教化内涵的传播需要一个载体。戏台是宗祠举行娱乐活动的场地,戏班子将一些民间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进行改造并搬上戏台,向人们传递优良的道德观念,在娱人的同时也承载着社会教化功能。
4.地方士绅
桂阳士绅的优秀事迹也为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的传播提供了借鉴的蓝本。桂阳著名的为官正气的李馀,自由贫寒,条件奇差,自幼身处国家危难之时,立志要唤醒民众、发展科学文化事业、追求平等自由、挽救国家,后来在桂阳县教书育人。转职为官后,不徇私情。其爱国、正直的精神为后人敬仰,被记载在宗祠建筑里,作为教育后人的典范,具有宗祠社会教化功能。
三、湖南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的现状
1.地方政府对宗祠社会教化功能缺乏重视
宗祠虽然是桂阳县的代表性建筑,积淀了百年来桂阳县独特的文化发展历程,但在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科学技术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桂阳宗祠的功能运用日趋减少,政府对宗祠的态度也不断转变。在其职能进一步完善,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果的双重影响下,政府更多的选择了现代化工作方法。而传统桂阳宗祠中蕴含的强制性、落后性与政府的工作理念有所冲突,在多方沖突的碰撞下,桂阳县政府乃至中国其他地方政府对宗祠的重视度都不断下降,且对其教化功能更没有深刻认识了解。
2.村镇居民的宗祠文化意识薄弱
当代城乡人口的流动,民众思想意识也进行着进一步改变。在现代化教育发展和大力提倡的大背景下,青少年耳濡目染科学发展体系,崇尚科技,呼喊抵御“封建糟粕文化”,但对封建腐朽文化尚无明确界定,导致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没有恰当理解宗祠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了解宗祠文化的人格塑造等重要教化功能,使得宗祠文化的意义没有进行合适的传递。桂阳县的村镇居民宗祠文化意识也日趋淡薄。
由图2可以看出,对于宗祠的重视程度,只有4.92%的人选择非常重视以及4.92%的人选择较为重视,然而,有18.03%的人选择很不重视宗祠以及44.26%的人选择较不重视宗祠。
3.湖南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弱化的表现
(1)宗祠的“空心化”
随着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桂阳农村地区外出人口不断增多,农村单位人口密度进一步缩小,其剩余人口主要以老幼人口和妇女为主,农村逐渐呈现为“空心化”发展趋势。宗祠既作为宗族的重要代表、桂阳农村的标志化建筑,原本应该由一个氏族的众多分支共同维护,同时由一个村落所属成员共同治理,以此来对宗族的子代进行教化,以保持宗祠在村民心中的权威性,但“空心化”状态的桂阳农村没有足够的人力维护宗祠,同样农村剩余人口的生活资金来源有限,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修缮宗祠,也就导致了众多宗祠被弃用。
(2)宗祠的世俗化
就公共活动等方面而言,桂阳宗祠仍属于当地的重要活动中心。当地居民通常会在宗祠进行一些歌舞表演或者棋牌等娱乐活动,与传统宗祠的祭祖、惩戒以及教育子弟等活动有所区别,同时在宗祠内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拘谨严肃,村民对宗祠的功能看法也在无形中进行改变。从传统宗祠来看,宗祠文化中更多流露出的是教化功能,以整个宗族为对象,也以规矩、礼教为核心。而今,宗祠所发挥的作用更多是教化功能向世俗功能的转化,更多的是作为旅游或者寄托乡愁的场所。
由调查所得,选择团结族人,增强家族凝聚力(80.33%),敬奉祖先,祭拜神明(73.77%)和传承先辈精神,弘扬宗祠文化(73.77%)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其次,选择教化子孙后代(59.02%)与增强家族影响力(55.74%)也占了很大比例;最后,只有很少的人选择作为五湖四海族人的精神寄托(40.98%)和作为旅游景观(22.95%)。(见图3)
(3)宗祠的式微化
在国家大力推行现代化教育以及对义务制教育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桂阳县各镇的青少年目前接受更多的都是现代化教育,承接的是国家所强调的科学发展思想。年轻人在思想发展上愈加的崇尚科学、追逐科学,而宗祠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本质蕴含着一定的封建性,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学理念相违背,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宗祠文化功能的发展。桂阳人没有重视在接受现代化的同时明晰宗祠教化功能对后辈的孝义品质塑造,从而宗祠文化对后代的教化功能也没有很好的显现与传承。
(二)湖南桂阳宗祠社会教化功能弱化的原因
1.政治化的冲击
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开展使宗族势力被大大削弱,桂阳很多宗族被划分为单个的家庭,因此宗祠对于整个宗族的控制力大大减弱,教化活动也难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时期,桂阳许多宗祠都被政府占用为办公楼,或者是公社大食堂、公社活动区、工厂,宗祠无法进行以往的教化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宗祠和宗祠文化作为“除四旧”的对象,其传统活动被禁止开展,桂阳宗祠文化也在这场革命中消失了一部分。
2.城市化的阻滞
随着经济建设重心转向城市,国家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使得乡村和城市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化发展,使乡村居民向城市迁移,这些迁移到市区的家庭有些完全脱离了原本的宗族,这也导致了宗族成员的分散。宗族失去大量成员后实力弱化,疏于对宗祠的管理和维护,有些宗祠已被废弃。宗祠对其原有成员的控制和教化功能大大削弱。桂阳部分农村也发展成了社区,使桂阳很多宗祠转变成现在的社区活动中心,宗祠的传统功能大大弱化,世俗功能成为其更主要的部分。
3.现代化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普及,一方面,民众的思想观念慢慢改变,宗祠的教化活动被视为是封建迷信,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排斥;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科学、先进、效率的强大优势使得桂阳原先的宗祠教化被现代教育所替代。而宗祠在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下,它的教化功能对人们的影响慢慢减弱。现今人们对科学的信仰远远超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乡村居民更是不注重对文化的保护而导致大量的宗祠被荒废。因此宗祠的教化功能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弱化。
四、湖南桂阳宗祠的社会教化功能重构
(一)传统功能的延续
1.祭祀功能的场域
祭祖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这种礼俗盛传于中国各地,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祭拜祖先是过节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祭拜祖先、先贤,有些地方也会祭祀天地神灵。祭祖的重要性对祭祖具体地点的选择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便成为了祭祀祖先最好的场所。宗祠修葺的理想图景往往精美绝伦,修建的越好越能反映出一个族群的家大业大,繁荣昌盛。每逢佳节族人群聚,缅怀先人,家族的凝聚力便在其中无形增强了。桂阳现存宗祠数量很多,其中多为明清遗留,内饰华美,精雕细琢,皆旨在提高祭祖的仪式感,强化功能。现今桂阳人民大多祭祖活动都是在各地宗祠内进行,节日当天,宗祠内外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宗族气息浓厚。
2.教化功能的载体
道德伦理就是内在的价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宗族的延续中不断传承,生生不息。宗祠凭借着这些道德伦理对族人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约束与控制,以此维护族群秩序。一个宗祠在村落中常居核心地位,表示古人对封建宗族礼制的服从与敬畏。纵观桂阳宗祠,我们不难发现,宗祠多为对称格局,这正是“有序”的表现。族规是宗祠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道德伦理规范的一个重要体现。“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因此宗祠就像是一个村子里的审判庭,在桂阳农村社会里还是会发挥着其道德伦理规范功能。
3.场所功能的更迭
首先,宗祠从地点名词的角度去理解,本身就是一个作为特殊用途的场所,可以为本族人提供各项活动,不管是祭祖追先,集会议事,婚丧嫁娶,还是各类文娱活动,宗祠凭借着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都可以提供一个绝佳的场所。桂阳宗祠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出入其中,其场所功能也不断灵活切换,顺应人们的需要。其次,桂阳宗祠中古戏台的部分作为一个实体,可以为宗祠传统功能的延续提供一个场所。龙鸣盛曾提到:“宗祠戏台是一个物质,物质是文化的载体,是因戏而生,它的总的指向就是教化,教化子孙。因为它演的都是忠孝节义,都是一些人伦追求。”刘专可也曾说:“宗祠戏台肯定是为了教化,实际上更多的是通过演出这种形式,把这种文化宣扬出去,把思想、民俗传播起来。”由此可见,在如今国家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不能让宗祠戏台荒废为一个摆设物,而应发挥其场所功能,更好地为延续和传播传统功能服务。
(二)现代功能的开发
1.价值观承载功能
身处宗祠之中,随处可见形式多样的楹联:“至孝弥灾,名扬东汉;神威服介,勇冠青齐。”、“丁兰刻木恩孝亲,孟母断机教子贤。”教导人们百善孝为先;“祀事孔明,意虔便安;敦族言欢,明德维馨。”倡导人们诚心祭祖,以德立人;“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股如斯。”指出敬业才能兴旺家族;“押衙真侠义士,笔公为社稷臣”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宗祠中的爱国情怀、秩序原则、治族之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
2.社会治理功能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村一再削减的宗族势力近来有死灰复燃之势。借助宗祠在宗族中的重要管理地位并对其加强指导思想引导,管理宗族势力,可以有效遏制宗族势力,促进农村中各方面矛盾与问题的合理化解决,同时也将推动基层法治建设,是宗祠社会治理功能的现代创新。
3.文化传承功能
宗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2004年普查统计,桂阳尚存宗祠、古戏台300多座,数量庞大,占全国总量达到3%,尤其是流峰镇下阳欧阳氏宗祠、太和镇大溪骆氏宗祠、竹溪颜氏宗祠、洋市镇庙下雷氏宗祠,堪称精品,被列入省級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内有很多匾额、楹联、堂联、碑刻,其所承载的是祖先的理念与信仰,是民族精神与气节。自古以来,多数宗祠便会凭祠建设学堂,族人的子女就会在此读书,宗祠也因此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发展,宗祠在其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利用宗祠向民众传播传统文化,丰富知识储量,同时大力宣扬宗祠文化,用宗祠特色加以渲染,富有感染力,引起民众兴趣。上承传统,下启现代,正是宗祠文化传承功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