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宗祠也称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并进行祭祀场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是宗族组织存在的象征。汉寿县近年来掀起一股复建宗祠的热潮,许多新修宗祠拔地而起。宗祠的复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宗祠内含的尊礼仪、祭先祖、兴教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前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人文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过于强大,会挑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及权威,给农村基层治理带来不良影响。在当前强调社会治理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强宗祠管理与利用,使其发挥新的活力,成为实现振兴乡村和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笔者就全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意见建议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汉寿县宗祠建设利用的基本情况
汉寿县下辖15个镇、2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个园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姓氏宗祠共89座,在空间分布上每个乡镇都有宗祠。
宗祠是乡村公共建筑,通常坐北朝南,拥有两进(两排)以上房屋,占地面积比普通民宅要大得多。调查发现,宗祠建筑结构以“二进”最多,占50.6%,其次是“一进”,占30.3%;“三进”占19.1%。从建筑占地面积来看,300-800平米的最多。
宗祠内部设施中,戏台是标准化设施,调查发现有戏台的宗祠占59.6%。所有宗祠都供设有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大殿上方均张挂象征家族荣耀的牌匾。拥有族谱的宗祠占81.6%,并且大多数宗祠均多次修谱。张贴族规家訓的占52.5%。
宗祠建设与维护经费主要来源于宗亲自愿捐款,比例达68.7%,其次是按户平均摊派,占47.5%。3.1%的宗祠有经营性收入。调查发现,宗祠重建经费普遍在50-300万元之间,宗祠的建设资金一般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向族人募集。族人除了按人丁标准出资外,还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自愿捐资,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因此,宗祠建筑的豪华程度与族人经济实力通常呈正比。
二、汉寿县宗祠建设使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攀比心理严重,建设资金投入巨大
修建宗祠在当前农村已成为一种热潮,很多人认为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如果别的村里都有宗祠而自己村里没有,就会感觉没有面子。修建过程中出于为祖宗“争脸面”的心理,往往在用料上追求“高大上”,而不顾本地本村的实际收入,而当前修建宗祠祖堂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个人捐助和按人口摊派,人口摊派每个男丁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搞得部分村民苦不堪言;有的村庄采取赊账的方式来做工程,在修缮完毕后往往留下一屁股呆帐、坏账;或是由于金额过大,宗祠修到一半便由于资金不足无法修缮完成,变成烂尾工程。
(二)文保意识缺乏,原貌损毁现象突出
大部分宗祠都为土木或砖木结构,部分村民对宗祠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并不重视。对宗祠保护利用存在重利用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的思想,忽视古宗祠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其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宗祠出现损坏甚至坍塌,沦为一片残垣断壁。一些地方修缮宗祠时“好心办坏事”,宗祠建设中族人自己规划、设计、施工,违背“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只一味的追求新颖耀眼,将原有的历史建筑部件或者建筑材料毁掉,甚至出现大动干戈推倒新建的现象,大大破坏了文物价值。还有一些宗祠存在电线老化、焚香烧纸随意和缺乏消防设施等消防安全隐患,极易引起火灾。部分群众为扩大自家房屋面积将宗祠两边建筑推倒,致使宗祠仅剩中间一部分建筑。
(三)政府管理缺位,违规修建时有发生
虽然我国颁布了《土地管理法》,使土地管理有法可依,但在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混乱的背景下,宗祠土地产权不明晰,始终处于土地使用的尴尬境地。如很多宗祠因历史遗留问题,往往缺少产权证明、无法提供权属来源证明,容易与周边临近的新建建筑、设施发生产权纠纷;一些宗祠建设选址不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合法的建设批准手续,且占地面积过多;还有些宗祠违规占用农用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部分宗祠没有经过村民集体民主协商同意就擅自修建。出现这些违法违规现象除了法律法规不完善外,还与因职能划分不明确而导致政府部门管理缺位有关。当前对于宗祠的管理,没有一个对应的管理单位,宣传部门、统战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文物保护部门、乡镇政府等都有关联,但却都不是直管部门,出现多头管和没人管的问题。调研中发现部分乡镇政府对宗祠建设管理抱着“不表态、不干涉、不过问、不反对”的态度,缺乏对宗祠建设管理的引导和规范。
(四)宗祠功能弱化,闲置浪费问题明显
现代社会中的宗祠功能与古代相比产生了很大转变,当前很多宗祠的主要功能就是祭祖,道德教化、扶弱济贫、惩恶扬善等原本的功能已经有些弱化。大部分宗祠长期大门紧锁、常年闲置封闭。大部分宗祠仅仅作为一年一次祭祖的场所,或者是红白喜事摆酒席的场地,且仅本族人员可以使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汉寿县加强宗祠管理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开展都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力量,宗祠的宗族特性决定了宗族成员是宗祠的创造者、传承者、守望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培育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群众主动参与到宗祠的保护与利用中来。
1.提高节约意识。针对宗祠建设中攀比浪费、求大求全等现象,要通过对反面案列的深入剖析,对正面典型的积极选树,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奢侈浪费、炫富斗富、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另外要通过宣讲政策让村民了解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告知群众宗祠建设资金筹措要遵循自愿原则,且不得向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以及残疾人员等生活困难群体收取建设费用,让群众在规划宗祠面积、计划资金投入时树立节约集约意识,量力而行。
2.提高保护意识。文化、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通过积极宣传宗祠等古建筑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使城乡广大居民在意识层面上高度关注,并在内心中达到共鸣,产生认可,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宗祠保护的队列中来。可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创作演出节目,通过举办现场咨询会、送展览进社区、开展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借助报纸、电台、网络、电视、公交车视频电视及车站电子大屏幕等媒体,多渠道宣传。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民众讲解、宣传《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进而唤醒自身内心深处的保护意识、并转换为自觉行动,营造出全民保护宗祠等文物的良好氛围。
3.提高法律意识。当前一些地方违规修建宗祠的现象不时出现,如有人倒卖土地用违法所得支付修建宗祠工程款,有的为修建宗祠擅自拆除村民房屋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管理缺位、没有对宗祠修建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则源于农村群众法律意识的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应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组织业务骨干重点讲解修建宗祠、成立宗亲组织有关政策。使依法申请、及时报备的政策家喻户晓,让“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建祠、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二)加强管理监督,推动规范发展
宗祠管理与利用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政府不是旁观者而是引导者。建议成立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宣传、国土、规划、民政、农业农村、文化、住建、文物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园区组成的宗祠管理和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规范全县宗祠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充分发挥宗祠的积极作用。
1.开展宗祠普查。县宗祠管理和协调领导小组牵头,文物、规划、国土、乡镇与村等单位配合,广泛开展宗祠普查。要邀请对地方历史有一定了解、对宗祠文化有一定认知的专家参与,注意听取各宗族人员的对本族宗祠及其历史的解说,查阅相关历史文献,确保普查工作科学、合理。普查过程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宗祠的位置、所在村落布局,宗祠建筑布局、修建历史概况、保存现状、环境状况,宗祠所有权、使用权及管理利用情况和村落的主要姓氏等基本情况。普查完成后,组织专家对摸底情况进行分类评估,根据保护价值、轻重缓急、群众意愿等,将宗祠分门别类并建立相应的宗祠档案,确定分类保护名录。
2.建立规章制度。县宗祠管理和协调领导小组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加强宗祠建设、监督和管理的实施办法。规定所有宗祠必须成立管理组织并向民政部门注册审批,使用统一规范的名称如“××宗祠宗亲理事会”,将其作为宗祠产权的代管人;宗祠改建原则上要“原地址、原面积、原高度、原规模”,严格控制新建宗祠数量、规模和造价;将宗祠建设纳入村庄规划区内乡村公共设施管理范畴,所有宗祠应当依法办理用地、规划、建设等审批手续;要以文件形式规范宗词的申请审批流程,建设前宗祠管理组织向所在村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公示,乡镇实地调查审核申请材料是否齐备、申请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最后县宗祠管理和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予以审批。
3.强化部门协调。在县宗祠管理和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配合,及时沟通协调,形成管理合力。针对部分宗祠违规建设问题,建议土地、规划等部门以及乡镇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对当地的宗祠建设切实加强管理,对宗祠修建过程加强现场监管,引导群众适度筹款、合法修祠。针对宗亲会、理事会等组织非法问题,建议民政部门根据《社会团体登记条例》制定实施办法,引导此类组织成立时进行登记注册,以便于后期规范管理。针对古宗祠因缺乏维修经费日益破败问题,建议文物部门根据宗祠普查结果制定分类保护措施,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维修及保护经费。针对目前族谱普遍非法出版现象,建议文化管理部门加强对非公开出版的族谱、家谱的印刷出版管理,加强内容审核,引导其健康有序印刷。针对宗亲活动人群大量聚焦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建议乡镇政府明确要求活动组织方在每次活动开展前报村(社区)备案并做好相应记录以备查。有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宗祠建设施工预决算的透明化管理,采取措施公开建设成本,帮助和引导群众自觉堵住宗祠修建等费用开支中的财务漏洞,预防腐败的滋生。
(三)加强综合利用,做好活化文章
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创新思路,合理利用宗祠,将宗祠打造成乡愁记忆的殿堂、乡风建设的阵地、乡俗传承的平台。
1.弘扬宗祠文化。宗祠是存放民间乡愁的陈列馆。宗祠不仅饱含丰富的物质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祠还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宗祠的文化特色和优势,推进宗祠融入全县文化旅游圈。
2.培育文明乡风。有条件的宗祠可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将宗祠转化为乡风文明的教育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3.开展公益活动。对一些条件较好的宗祠,可建立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和送戏下乡固定演出点。鼓励各地利用宗祠组织开展扶老助幼、扶贫助学、大病救助、赈灾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把农村宗祠建设成为教育后人、倡导公序良俗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