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类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3-11-16 04:49赵志轩赵悦彤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9期
关键词:竹茹薤白陈皮

赵志轩 赵悦彤 邓 悦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化痰类中药是以祛痰或消痰为功效而主要用于治疗痰证的一类中药,又可细分为温化寒痰药和清化热痰药。痰证又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的主要见症为咯痰,如痰阻于肺所表现出的咯痰、喘息。无形之痰则是痰饮留聚于体内,外部表征不固定,可随痰所留聚部位的不同而出现多种症状:如痰蒙心窍所致的昏厥、神乱,痰蒙清窍所致的眩晕,痰扰心神出现的失眠多梦,痰瘀互结所致的胸闷胸痛等。根据药理学研究,化痰类中药如半夏、白附子、皂荚、桔梗、贝母、瓜蒌、竹茹等多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药理作用,部分还有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降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

化痰类中药性温而燥者,善于温化寒痰、燥化湿痰;其性寒凉者善于清化热痰;其味甘性润者善于润化燥痰;其味兼咸者善于消痰软坚。脏腑气化失司导致痰饮留聚于心络与瘀血搏结是多种心血管急危重症发病的关键病机,化痰类中药通过消导无形之痰而使瘀血不能与之搏结危害血络。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中都体现出痰瘀伏络、蕴结成毒的病机演变规律,因此各种化痰类中药在多种心血管急危重症的防治中广为应用。

1 化痰类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冠心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可概括为痰瘀伏络,蕴结成毒。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伏痰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伏痰与冠心病急性发作密切相关[1-2]。无形之痰凝聚于络脉,阻碍气血运行渐生瘀血,痰瘀搏结而伏于心络,日久伏邪内发、化毒损络而发为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发病,或从阳化热,或从阴转寒。其阳化者,表现为痰热阻络,多用清化热痰之药;其阴化者,表现为痰阻胸阳,多用温化寒痰之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化痰类中药有半夏、瓜蒌、竹茹、陈皮、化橘红等,常用方剂包括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小陷胸汤、温胆汤等。近年来诸多研究均表明,化痰类中药对早期干预伏痰,防止伏邪进一步传变,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起着显著的作用。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临证善用温胆汤去生姜加党参、丹参以益气祛痰,通络止痛[3]。汤慧敏等[4]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冼绍祥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发现化痰类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半夏、陈皮、瓜蒌皮、化橘红、竹茹等是较为常用的化痰药物,在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分析中半夏的关联规则最广,用药频次最多。毕颖斐等[5]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清痰化瘀方(瓜蒌皮15 g,清半夏12 g,川黄连10 g,丹参20 g,枳壳10 g,茯苓12 g,陈皮12 g)能改善稳定型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常立萍等[6]将100 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红化浊通络颗粒(生晒参10 g,红景天15 g,丹参25 g,川芎15 g,瓜蒌30 g,薤白30 g,苍术15 g,降香10 g,甘松15 g,山楂30 g,赤芍20 g),表明参红化浊通络颗粒能够显著降低PCI 术后冠心病再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减少心绞痛发作以及心梗再发率和心衰患病率,有效遏制了痰瘀伏邪的进一步深入。彭喜洋等[7]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10 g,薤白10 g,法半夏10 g,丹参10 g,红花10 g,香橼10 g,枳壳10 g,甘草10 g)能显著改善冠心病(痰浊痹阻证)患者血脂水平、心电图疗效及临床症状,提高其室壁运动幅度从而提高心功能。

2 化痰类中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

高血压病常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脉胀”等范畴,自古即有“无痰不作眩”之说。近年许多研究也表明,高血压病与“痰”的关系十分密切。高血压病的发病基础在于气郁日久,化火生风,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相关证素分布的研究也表明,阳亢、痰浊、血瘀、气虚是高血压病较为常见的证候要素[8],说明气机升降失常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风火相煽、痰瘀互结又易转为中风、胸痹心痛、心衰等变证,这与痰瘀等伏邪藏而待发密不可分。故用于高血压病的化痰类中药以化痰息风为主,主要有天麻、半夏、莱菔子、石决明、陈皮等,主要涉及的方剂包括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柴苓汤、泽泻汤等。

陈会君等[9]运用Meta 分析方法,纳入30 项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发现常规治疗联合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学指标和血脂指标,与单纯应用降压药相比更加安全且疗效更为显著。李兰心等[10]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运用温胆汤合血压平方(天麻、酸枣仁、法半夏、陈皮、防己、竹茹、枳实各10 g,菊花、牛膝、麸炒白术、茯苓各15 g,甘草5 g)治疗57 例高血压病患者,发现可进一步控制血压水平,抑制炎症因子,从而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危险因素,防止伏痰进一步损伤络脉。赵璐等[11]将118例痰浊内蕴证之H 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用健脾化痰方(茯苓30 g,半夏、赤芍、山楂、白术各15 g,天麻、黄柏、神曲、柴胡、陈皮各10 g,白茅根8 g,莱菔子、甘草各6 g),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cy、血脂水平改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健脾化痰方应用于H 型高血压患者有助于降低其血压及Hcy水平、改善血脂异常,进而防止伏痰与瘀血搏结煽风动火。厉鹤等[12]运用加味柴苓降压汤(柴胡、茯苓、桂枝、杜仲各15 g,黄芩、白术、姜半夏、陈皮、桑寄生、远志、郁金各10 g,生甘草6 g)治疗48 例痰湿壅盛证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表明加味柴苓降压汤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3 化痰类中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心衰的发病与气、血、水的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气虚无力行血而成瘀血,气不化津而为痰为饮,瘀血、痰饮留滞更加阻碍气血运行,脏腑气化失司而成水停之象,痰瘀伏邪伏藏于内遇外邪触动而发[13]。心衰伏痰的特点为其症状不仅表现为无形之痰所致的胸闷、肢体沉重等,伏邪遇外邪触动还可出现有形之痰阻于气道的咯痰喘息之症[14]。心力衰竭中医证素的相关横断面研究也表明,痰浊是心衰患者较常出现的证候要素[15]。因此,化痰类中药在心衰的治疗中主要以化痰平喘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半夏、陈皮、桑白皮、葶苈子、厚朴等,方剂主要包括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防己黄芪汤、瓜蒌椒目汤、苓桂术甘汤等。

孟伟等[16]对334篇古籍医案进行分析,发现半夏、陈皮、桑白皮、葶苈子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化痰类中药。袁培培等[17]通过卵清白蛋白结合氢氧化铝凝胶建立痰饮停聚大鼠模型,检测中枢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指标,证实了葶苈子水煎液可降低痰饮停聚大鼠心率,升高心脏的射血分数,增加排尿量,减少咳嗽次数和喘息次数,有缓解痰饮停聚大鼠憋气促醒的趋势。汪磊等[18]运用调脾护心方(红参片10 g,肉桂5 g,麸炒白术15 g,茯苓20 g,瓜蒌30 g,陈皮10 g,厚朴10 g,干姜5 g,黄芪30 g,白附片10 g,大腹皮10 g,丹参15 g,三七粉3 g,甘草片5 g)治疗6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Ds)、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半乳糖凝集素-3、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E/A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李理等[19]运用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皮20 g,桂枝15 g,薤白15 g,黄芪20 g,丹参20 g,制附片20 g,桃仁12 g,葶苈子20 g,茯苓15 g,延胡索10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治疗气虚血瘀兼痰湿证之心力衰竭患者50 例,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评分、心力衰竭疗效评分、中医症状改善积分、再住院率、AngⅡ等指标改善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陈韦等[2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化瘀祛痰颗粒(黄芪30 g,党参15 g,绞股蓝15 g,茯苓20 g,半夏12 g,石菖蒲12 g,川芎9 g,丹参9 g,赤芍12 g,郁金10 g,甘草6 g)治疗55 例心力衰竭易损期痰浊血瘀证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增高程度及SV、CO、心脏指数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LVEDd、LVEF、NT-ProBNP 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

4 化痰类中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现多认为虚、痰、瘀、火、风是其发病的关键,治疗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缓慢型心律失常又可归为“迟脉证”范畴,其发病的关键是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治疗以温阳化痰为主。因此,心律失常治疗中常用的化痰类中药有半夏、薤白、陈皮、石菖蒲、白附子、竹茹、瓜蒌、浙贝母等,常用方剂包括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

邓艳萍等[21]纳入13 篇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RCT 进行Meta 分析,发现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总有效率升高、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提高了临床疗效。张莉[22]运用半夏泻心汤(半夏10 g,黄连8 g,黄芩9 g,红参10 g,干姜9 g,炙甘草8 g,大枣9 g)治疗46 例痰火扰心证之室性早搏患者,观察组总有效率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于兆欣等[23]认为痰瘀互结是房颤的重要病机,临床应用桃红定悸汤(桃仁15 g,红花15 g,胆南星15 g,竹茹15 g,赤芍12 g,延胡索12 g,地龙12 g,川芎12 g,半夏9 g,瓜蒌12 g,党参30 g,麦冬12 g,五味子12 g,黄芪18 g,生龙骨24 g,生牡蛎24 g,全蝎4 g,干姜4 g)治疗阵发性房颤收效颇著。

张艳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由虚、瘀、痰、水所致,故对于缓慢性心律失(痰湿阻络证)患者常用瓜蒌、半夏、薤白、陈皮、砂仁、厚朴、枳实、香附等药物温阳化痰[24]。庞庆荣等[25]对26 位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424 份验案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瓜蒌、半夏、陈皮、石菖蒲、薤白是常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痰湿阻滞证)的中药。孙静等[26]运用养心止痛汤(黄芪、太子参、茯苓、茯神、远志、半夏、陈皮、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当归、川芎、肉桂、炙甘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5 例,治疗组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

5 化痰类中药在心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也有许多文献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疾病从伏痰等角度论治,在治疗中常根据具体病势运用化痰类中药。周亚滨等[27]认为感受温邪,或五志过极,或饮食内伤,化火动气,灼津而生痰,灼血而成瘀,痰瘀阻滞心脉而发为病毒性心肌炎,在治疗上常运用葶苈子、大腹皮等利水消肿,茯苓、泽泻、白术等利水健脾,竹茹、胆南星等清热涤痰宽胸。郭晓辰等[28]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热毒伏邪宜清透,伴湿邪者宜加用如杏仁、桔梗、藿香、白芷、前胡、郁金等药助湿邪外解,对伴思虑过多、舌苔厚腻者宜用蝉蜕、僵蚕、淡豆豉、姜黄、柴胡、黄芩、川楝子、竹茹等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一方面受先天因素影响而邪气内伏,另一方面由于邪毒侵心迁延未愈内伏于络,一旦伏邪遇外邪引动则发病[29]。耿小飞等[30]认为扩张型心肌病迁延期正气亏虚,痰浊、瘀血等伏邪留聚于心络,此阶段宜软坚散结,可运用法半夏、厚朴、陈皮、海藻、昆布、夏枯草、浙贝母等以消无形之伏痰。

6 总结与展望

化痰类中药在心血管领域中运用广泛,但在不同疾病中的运用又随着其各异的病机特点而有不同的用法。冠心病伏痰可化为寒热两端,应用化痰类药物则有温化寒痰与清化热痰之别,其清者如瓜蒌、竹茹等味,其温者如半夏、陈皮等味。高血压病病机多为风火相煽、痰瘀互结,应用化痰类中药则以化痰息风为主,如天麻、半夏、莱菔子等。心衰病气、血、水运化失常,痰饮留聚,应用化痰类中药则以化痰平喘为主,如半夏、葶苈子、桑白皮等。快速型心律失常以痰、瘀、火、风为重要病机变化,应用化痰类中药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如竹茹、半夏、瓜蒌;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为主,应用化痰类中药以温阳化痰为主,如薤白、陈皮等味。

《金匮要略》有云“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病毒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都与痰瘀伏络密切相关,痰瘀常搏结而难以清化,伏痰伏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所以心血管疾病往往病情重、病位深、缠绵难愈。化痰类中药可消导伏聚于络脉的无形之痰,痰去则瘀亦无所凭依,防止了痰瘀伏邪进一步蕴结成毒损伤络脉,对心血管疾病链的防治起着关键作用。

大量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均已证实,痰瘀伏络是心血管疾病链的关键环节,痰瘀伏邪是心血管疾病链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31-32]。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化痰类中药的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心血管系统疾病链以痰瘀伏络为病理基础,伏痰为其关键病机,无形之痰留聚心络与瘀血互结,日久蕴结成毒,生风动火,风火相煽,而发为各种心血管急症。由此可见,化痰类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不仅需要兼顾不同疾病的病理特点,而且需要与痰瘀伏络这一心血管事件链的核心病机相联系,痰瘀同调则伏邪自去而血络得养、心脉得安。

猜你喜欢
竹茹薤白陈皮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以《中国药典》为引考证竹茹止血功能
枳实薤白桂枝汤应用浅析
薤白 白薤露中肥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聊聊陈皮的保质期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清热化痰的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