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永健 张璐砾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以及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既是病名也是部分肝系疾病的症状之一[1]。现代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主要由于胆石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胆系疾病使血清中胆红素升高,从而表现以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为主的症状和体征[2]。目前,西医治疗方式虽然能够明显改善不适症状,但因疾患容易反复,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中医学疗法有着显著优势,这无疑在黄疸病的临床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3-5]。
何梦瑶(1693-1764 年),字报之,号西池,清代岭南著名医家,被誉为“南海明珠”“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6]。何梦瑶一生著作颇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医碥》,其书涉猎内容甚广,涵杂病证治众多,并旁涉各代名家。书中语言通俗易懂,多有创见,以其论述黄疸篇章最具特色,融会《黄帝内经》、张仲景等诸家精髓,并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创新发展黄疸理论,于实践中见卓效。现就其辨治黄疸的特色分述如下。
何梦瑶基于仲景“黄家所得,从湿得之”[7]的理论,认为湿邪与发黄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其在《医碥》中论黄疸病因,首先强调湿邪致病,指出黄疸病系内生湿邪与外感湿邪所致,内生湿邪多责之于饮食不节、劳倦等,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是为本因;然外感之湿多因湿浊、湿热、疫毒等侵袭人体,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岭南地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卑土薄”,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湿热之邪壅盛,导致当地人群体质多阳热质和痰湿质,湿邪日久易阻脾胃气机,气机不畅则郁滞生热。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生活习俗,与黄疸的发生有相当大的关系。
何梦瑶极其重视岭南地域气候特点致病因素,正如其在《医碥》所说“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8]。又言“雨露本乎天,清阳也,故伤于上,止犯皮毛;泥水本乎下,浊阴也,故伤于下,侵及骨肉。二者皆自外入。饮食之湿,脾土所生之湿本乎人,皆自内出”[9]。何梦瑶指出湿在病邪性质上,有外感与内生之分,在病因病机和治疗上也不相同,把冒雨卧湿、饮食伤脾分别归为外湿与内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们所患内外之湿不外这3 点:一是地处岭南,气候相对湿度变化大,加之人们时常有冒雾风餐的习惯;一是岭南地区终年炎热多雨,人们常有冒雨在外工作的常态;一是岭南人嗜食肥甘厚腻生冷食物,容易导致脾胃失司,脾阳虚损,因而患病每多夹湿,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点。脾胃损伤则湿、热、寒三者自内而生,相互搏结,或湿热,或寒湿。湿热中阻,则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胆道顺下而外溢发黄;寒湿内结,则易遏阻胆道,胆汁不行而泛溢发黄。何梦瑶认为黄疸发病是湿邪与脾虚相合为病,一方面,岭南“地卑土薄”,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湿热之邪壅盛,使得岭南外感六淫致病特点以湿邪为首。另一方面,岭南人多有贪冷饮食之习,易致脾胃损伤,日久而致气血虚。《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正是气血不足,正气不足,外感湿邪乘虚而入,蕴结在里,湿邪困脾日久,日久化热,郁结肝胆[10]。
何梦瑶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在仲景的认识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岭南当地气候环境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出内湿外湿均可致黄疸,病机主要为湿邪与脾虚。
何梦瑶长处岭南湿热之地,对此深有体会,而治湿之道,颇有经验。辨证上四诊合参,望、脉二诊断吉凶;治疗上,谨守病机,围绕湿邪与脾虚,专注理脾,使水湿化生无源,从根本上祛湿除邪。总以“理脾祛湿”为原则,包括多种补泻除湿之法,如湿热发黄,枢利肝脾气滞,泻胃胆实热;脾胃气虚,益气健脾燥湿;脾肾亏损,以甘温补脾温肾为主。
2.1 望、脉二诊决顺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可见,望、脉二诊在疾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何梦瑶辨证主张四诊合参,尤重望、脉二诊在疾病判断及预后上的作用,从其黄疸的辨治可见一斑。
在《医碥·四诊》篇章中,设有望色一门论述,通过察身、察目、察面等方面,结合根据症状、色泽的变化判断黄疸病的进展与预后。如其在察目中指出“目黄,发汗者,此为发黄也;白睛黄染,此为发疸”。通过对目睛的发黄深入程度,区分发黄与发疸,揭示病情的轻重程度,此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帮助,然众多医家却忽略了这一点,皆以黄疸论治。何梦瑶通过观察眼睛的黄染程度,辨别黄与疸,此举可谓有独到之处。通过察面判断预后,其谓“滋润而明亮者吉,枯槁而晦滞者凶。晦滞之色,上行者,病益甚,下行如云散者,病渐已”[9]。此外还提到,鼻部色黄者,小便难,指出此因湿热不泄,瘀而发黄所致。何梦瑶认为黄色属脾,主湿热,脾主肌肉、四肢,身体发黄责之于脾。在察身方面,其指出“身目齿爪,俱黄者,疸病也”[9]。并根据发黄的色泽深浅来判断湿热轻重与寒湿与否,如“黄而明如橘子者,湿少热多也。黄如烟熏,暗浊不明,湿多热少也。黄而黯淡者,则为寒湿”[9]。
在脉诊方面,何梦瑶有着重于实践、不拘泥于古人实事求是的态度,说理通晓,深入浅。如仲景“以迟为脏寒,数为腑热”,其认为脏亦有热,腑亦有寒,不可拘泥,主张凡脉症不相合,须细辨之,必要时舍脉从症。望面色诊对脉诊而言,可辨识疾病新久、难易转归。如脉微小而面色光泽是新病,脉不微而面色晦暗是为久病;脉微面暗难治,反之易治。然而单靠脉象了解正邪的强弱深浅是不够的,还需要与病相合,如“黄疸湿热,数缓为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11]。何梦瑶认为黄疸病因乃湿邪为患,指出缓脉是湿邪相应之脉,脉见数缓主湿热,其谓“土湿则泥泞而软也”“湿,脉必缓,兼数则热湿,兼迟则寒湿”[9]。缓脉为柔和之平脉,主脾胃之正气,乃人有胃气之脉,然何梦瑶今言缓主湿邪,进一步阐释道“脾胃脉本中和,不紧不缓,原无紧缓可名……盖凡有可名者,即非中和,即为病脉也”[9]。可见此缓脉皆因对数与紧而言,主湿亦有两层含义,一是湿滞之而迟,一是湿浸之而软也。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损,寒从内生,寒湿内郁,困遏脾运,故脉迟缓。
2.2 湿热发黄,辛散行肝脾气滞,苦寒泻胃胆实热 何梦瑶认为“百病皆生于郁,凡病皆属火”,热属火,湿属脾土,故湿热发黄皆有郁与火之因,凡湿热之物,必郁而后黄。其指出“湿热发黄,当从郁治,逍遥散,勿用茵陈五苓”[9]。何梦瑶不拘于经方,舍茵陈蒿汤与茵陈五苓散,选用逍遥散。这一理念似乎不合理,从现代中医来看,逍遥散多用于证属肝郁脾虚类疾病,由此推出何梦瑶认为湿热发黄的病机为湿邪致气机郁滞。其认为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们多有嗜食肥甘厚腻、贪冷饮食的习惯,当地人们多有湿热体质,气机易于郁滞,所在之处,气被郁滞,郁而成热,湿与热郁蒸肝胆。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然肝为刚脏,喜条达,肝气不宣,克制脾土,不能以滋化源,然木郁则达之,气郁成湿,则升肝,郁非辛热不开,柴胡辛行升气,功善疏肝解郁,故用逍遥散以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升其肝气,肝木得升,脾土之气亦升,气机得以畅行。
如谷疸的治疗,何梦瑶认为谷疸乃食积停胃,胃气不化,清气不得升,浊气却下流,食郁成热,与湿相蒸而发,病机总归脾不运化,湿热郁滞,故治疗上主以疏利中焦气机兼消食化滞为法,何梦瑶用逍遥散枢利气机,加茵陈、苍术、木通、泽泻、山栀、薏苡仁清热利湿,加神曲、山楂、麦芽泻脾胃之积。再如酒疸,何梦瑶认为多为嗜酒无度,然酒本性热而质湿,胆中有热与之相蒸,火上加火,胆热无可宣,热淫内炽,气机阻滞不通,胆汁满而溢出于外,渐渗于经络而见身目皆黄。治宜泻胆热畅气机祛湿邪为本,用药多选柴胡、茯苓、甘草、茵陈、木通、泽泻、薏苡仁、葛根、大黄、山栀、苜蓿等辛散解郁,苦寒清泄中焦肝胆之热,其中,茵陈、葛根、苜蓿必不可少。研究表明,葛根与茵陈蒿等中药配伍应用在酒精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12]。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提到“苜茎叶平,根寒,主热病烦满目黄小便黄酒疸,指取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13]。李时珍《本草纲目》亦记载,“苜蓿,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之气,通小肠诸恶毒”[14]。
2.3 脾肾亏损,益气健脾燥湿,甘温实脾温肾 疸病日久不愈,何梦瑶更重视益气扶正,其说道“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调和矣”。脾具有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作用,即为中央土以灌四旁,然脾气虚弱,则功能失常,运化无力,影响全身机体脏腑的正常功能,故益气健脾视为治本之道。何梦瑶指出“土以涸之,水得泥而干也”[9],认为脾气虚乃湿邪困遏日久,湿为主,故临证上舍弃纯滋补之品,恐滋腻阻碍脾胃,常用茯苓、薏苡仁、黄芪、白术、扁豆等药品。其中黄芪、扁豆具有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诸药共奏益气健脾,渗湿利水之功。
黄疸病后期多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如女劳疸,何梦瑶指出此乃脾肾皆病,脾胃固有之湿,与相火蕴蒸,日久瘀热互结,表现以腹胀如水状、大便溏黑、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等为症状。肾为先天之本,而肾又为藏精之脏,房劳失节伤肾,导致精失谷失甚至瘀血内阻,肌肤不荣,然精血同源,水虚火炎,则暮发阴热。膀胱急,小便利,此乃脾败而血瘀所致。脾气过湿,则肾水为其所壅而不流,出现腹胀如水状,大便溏黑。肾水缺乏则必要吸取他脏之水以维护自身所需,而脾湿有余,直接受之,却把其固有的湿热之毒一并吸入。故女劳疸病机以湿热与阴虚互存并兼血瘀,治之之法,何梦瑶以温补脾肾为本。其认为脾肾皆虚者难治,用凉润补益肺肾,每多碍滞脾胃,过用寒凉者脾必败,亦不可过于辛燥,以免再度伤耗肾水,故须进甘温之品以扶脾温补为要,常用加味四君子汤。方中人参、黄芪温补中焦,白术、茯苓、扁豆健脾燥湿,白芍敛阴营血,甘草调和诸药,使补而不腻。此外,何梦瑶认为此证亦可宗仲景投小建中汤,一来可以温补肾阳,固本培元;二来可以甘温补中,中气充足令气血之色外荣,则黄自行消散。
湿邪是黄疸的主要病因,而祛湿便成为该病症的常用治法,何梦瑶推崇并发挥了仲景“利小便”学说,因地制宜提出岭南人群湿热与脾虚致黄的理论,主张理脾祛湿,但其“祛湿”并不局限于利小便一端,还包括多种补泻除湿之法,如疏肝理脾、清热利胆、益气健脾燥湿、甘温补脾肾。除此之外,何梦瑶在外治法方面也有发挥,用黄蜡、香油摊膏,贴脐部疗法等。何梦瑶一生钻研医学,取得了很深的造诣,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同时,又能创新理论发表自己对黄疸病因病机以及用药的见解,对于黄疸的诊疗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辨治黄疸的经验,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