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药典》为引考证竹茹止血功能

2021-11-05 00:27:24陈仁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药典血证竹茹

陆 跃, 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南京 210023)

竹茹是临床的常用中药材之一,首先记载于《名医别录》称其为“皮茹”[1],古人又有“竹皮”“竹二青”等称谓。自古以来竹的品种多样,以致竹茹的基源植物亦有多种。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就记载有淡竹茹、苦竹茹、青竹茹之分[2]。日本·村井杶在《药征续编》中提出:“凡方内称竹茹者,用淡竹之茹。若无,则诸竹亦可权用。[3]”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记载: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tuldoides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Munro)McClurevar.Pubescens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Munro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4]。现在一般认为,竹茹的功能为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其止血的功能已鲜有人知。以下就从历版《中国药典》着手,研究目前对竹茹功能的普遍认识,然后从古今文献中探讨竹茹止血的功能,为新版《中国药典》时竹茹功能的修订提供一点建议。

1 历版《中国药典》对竹茹功能的记载

《中国药典》自1953年第一版发行以来,至今已发行了10版,2015年版为目前最新版。《中国药典》具有主体权威性、内容全面性、效力法定性的特点,成为国家最高药品质量标准[5],其对中药功能主治的记载直接影响了中医药学者对中药的认识。除1953年版《中国药典》中尚未涉及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外,其余9版都有竹茹功能主治的记载(见表1)。9个版本对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的功能都有或多或少的记载,然其中唯有1963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了竹茹具有“凉血”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其后8个版本对竹茹功能主治的记载均未提及其具有止血的功能。《中国药典》对竹茹止血功能的阙如,使中医药学者对竹茹功能的认识不全面,使临床工作者使用竹茹时较为狭隘,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全面发挥。

表1 历版《中国药典》对竹茹功能的记载

2 竹茹可止血

古人对竹茹止血的功能早有记载,且论述颇为详细(见表2)。《名医别录》首先记载竹茹可以主治“吐血崩中”[1]。《药性论》提出竹茹“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14]。《本草纲目》提出竹茹“吐血衄血”“齿衄”“小便血”“崩中漏下”[15],历代本草医籍对竹茹止血功能的描述不出此类范围。《中医内科学》血证篇中论述的出血病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16],除便血外,古人认为都可辨证运用竹茹进行治疗。另外古人提出竹茹治疗“崩中”“漏下”即妇科崩漏,以出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主要表现;“五痔”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为:“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五曰血痔”[17],即外科痔疮,出血亦是其主要症状表现。可见,古人对竹茹止血功能较为肯定,其主治范围几乎涉及内科血证的所有病证,以及部分妇科和外科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表2 历代本草医籍对竹茹功能的记载

现代综合性本草巨著《中华本草》对竹茹止血的功能亦有记载,认为“竹茹清热凉血而止血,且有消瘀之效,可治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等证属血热妄行者”[18]。

3 竹茹止血的机理

3.1 清阳明气分之热以止血

古人对竹茹具有止血的功能较为肯定,同时对竹茹止血的机理提出了诸多看法。明·倪朱谟《本草汇言》认为,竹茹“甘寒而降,善除阳明一切火热”,“吐血、崩中”等疾病属于“火热客于阳明所致”者,“用之立安”[28]。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提出竹茹可以“除土郁”[29]。清·闵钺《本草详节》中对“土郁”解释道“竹茹能解阳明客热,令土郁之气舒畅,而诸症皆瘳也”[30]。《本草述钩元》中提出:“竹茹去青取黄皮。是稍近于里。故又清胃脘之阳……其疗吐血崩中者。血固生化于胃也。[27]”可见,古人认为竹茹主治的出血乃因阳明邪热内盛,即热邪郁遏于阳明,乃气分热盛。阳明热盛如果不能及时解除,进一步则会损伤血络,导致“吐血、崩中”等血证。通过竹茹清阳明气分之热,则损伤血络的原因得以解除而血自止。

3.2 入血分凉血以止血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认为,竹茹“味甘,微寒……竹茹虽与竹叶同本,然竹茹得土气多,故味带甘……甘寒解阳明之热……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31],提出竹茹不仅可清热,还具有“凉血”的作用。清·叶天士《本草经解》认为,人身之血归脾所统筹,即“脾统血”,当血分热盛时可迫血妄行,导致吐血、崩漏等血证,并提出竹茹“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味甘可以缓火炎……甘寒可以清热也”[32]。《医宗必读》中认为竹茹可以“清血热而吐衄与崩中咸疗”[21]。清·黄光齐《本草衍句》中认为竹茹有“凉血除热”的作用[33]。可见,古人认识到竹茹止血的功能不单单是其清阳明气分热盛的作用,还因其可入血分而凉血,对于血热妄行的出血具有止血作用。

3.3 清脉络之热以和血

古人善用取类比象对中医理论作出阐释,竹茹止血的机理亦不例外。清·张志聪《本草崇原》中提出:“竹茹,竹之脉络也。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而为热矣。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充肤热肉,淡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凡此诸病,竹茹皆能治之,乃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34]”清·唐宗海《本草问答》中亦认为:“竹茹象筋脉,则清脉络之热以和血。[35]”《本经逢原》认为,竹茹“虽寒而滑”,可以舒畅脉络以“利窍”,使邪气由脉络、孔窍而透达于外,并不会因为其“性寒”而“郁遏客邪”[23]。竹茹因为本身是竹的脉络,古人所谓其与人的脉络相类而有和血之功,究其实不过是竹茹清气分之热的另一种解释。不过,古人运用此种取类比象的法象药理学,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的例子比比皆是,也确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作用。另外,古人通过取类比象认为竹茹可以“利窍”,则竹茹止血之时可以避免凉遏,即可以“止血不留瘀”。

3.4 降气以助止血

清末民国时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素问·厥论篇》中“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36]的记载为依据,提出“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或循阳明之经络上行,而成衄血之证”,其认为竹茹“善开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能治呕吐、止吐血、衄血(皆降胃之功)”[37]。中医学认为,运用止血药应根据具体病证辅以调气之药,如“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张锡纯所提出的竹茹通过“降胃之功”可以“止吐血、衄血”正是基于此。所谓“降胃之功”,其实是指竹茹具有沉降之药性,如《本草汇言》提出竹茹可“下气”[28]。

4 竹茹止血的临床运用

4.1 本草著作中的单方记载

古人对竹茹止血临床运用的记载较为丰富,其中历代本草著作中记载了一些运用竹茹止血的单方。《证类本草》中记载了《千金方》用竹茹治疗牙龈出血(即齿衄)的两种办法,一种“苦竹茹四两,以酢渍一宿,含之”,另外一种“刮生竹皮酢渍之,令其人解衣,乃别令一人,含噀其背上三过,并取茗草浓煮汁,适寒温,含嗽之瘥”[2]。《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以竹茹单味药治疗“月水不断”(即崩漏)的方法,“青竹茹微炙,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20]。可见,竹茹单味药可以治疗齿衄、崩漏等血证,且具体运用方法多样,可以含漱、外擦、散剂煎服等。另外,以醋浸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竹茹止血的功效,为古人所提倡。

4.2 方书中含有竹茹的复方记载

4.3 古代临床常用

竹茹是古人常用的止血药。清·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提出:“吐血、咯血、咳血、鼻衄、齿衄、大便血、血淋、血崩等症,皆为血不循经之病……新刮青竹茹一捻,随宜佐以寒热补泻之品,一服即效”[45]。可见,陈修园认为竹茹可治疗各种血证,对寒热虚实引起的血证都可随证配伍治疗。其在《金匮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中论述黄土汤时,提出黄土汤 “亦主吐衄……络热。加鲜竹茹半斤”[46]“或加鲜竹茹、侧柏叶各四两”[47]。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柏叶汤方下记载:“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于本方,去柏叶,用竹茹阿胶”[48]。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用“生地黄两半、碎竹茹六钱”治疗其婶母“足大指隐白穴处,忽然破裂出血”“一剂血止”,其认为生地黄虽能凉血止血,但恐有留瘀隐患,竹茹不仅可以凉血止血还能“宣通消瘀”,两者配伍“有益而无弊”[37]。另外,清·吴澄《不居集》记载:“世治吐血,用竹茹、地黄汁、童便之类止血”[49]。可见,古人选用止血药时,竹茹与生地等药一样都是常用止血药。又因竹茹具有“止血不留瘀”等特性,可用范围较广而副作用少,寒热补泻等复方中皆可随证酌情配伍。

4.4 现代临床少用

建国以来,由于《中国药典》等权威著作对竹茹止血功效的忽视,导致相关报道较少。笔者只找到了运用竹茹止血的相关报道1篇,林上卿报道其治疗血证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竹茹,如治疗阳虚咯血、实热鼻衄、久崩络阻、络伤便血等,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临证时发现运用黄土汤治疗便血,仅1味竹茹之差,疗效即具有较大差异[50]。

5 小结

综上,古人对竹茹止血的功能早有记载,对其止血的机理亦提出多种观点,并记载了其止血功能的临床应用。可见,竹茹确有止血的功能,且临床运用较为广泛,涉及内科血证的所有病证,以及部分妇科和外科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目前《中国药典》对其止血的功能尚未重视,在修订新版《中国药典》时建议将竹茹的功能主治修订为: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安胎。用于痰热咳嗽,胆火夹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猜你喜欢
中国药典血证竹茹
竹茹的本草考证❋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气血亏虚型血证的处理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桃之夭夭B(2018年3期)2018-04-21 07:32:26
《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海马的基原与性状探讨
《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录人参中成药剂型统计以及临床应用分析
基于萤石呈色机制探讨《中国药典》对紫石英的色泽规定
治疗气滞血瘀证中成药组方规律分析高
血证的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