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调和针法治疗颈性眩晕120例临床观察❋

2021-11-05 00:27:16刘道龙褚雪菲朱金莉曾令慧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阴阳

刘道龙, 褚雪菲, 萨 仁, 朱金莉, 曾令慧

(1.三亚市中医院针灸一科, 海南 三亚 572000; 2.三亚市中医院老年病科,海南 三亚 572019)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又被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是一种主要由椎动脉颅外段受压、病变,引发血流障碍而出现的患者自感肩部疼痛不适、眩晕的综合征[1,2]。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眩冒”范畴,一般认为与风、火、痰、瘀及情志因素等有关,病位在脑。近年来,智能设备与生活联系日益密切,人们使用手机、电脑长时间姿势不正确,可引起颈肩部肌肉长时间收缩,而该部位肌纤维慢性无菌性炎症增加,会出现以眩晕、颈肩部不舒的不适症状。当前本病发病率日益增加,并有年轻化趋势[3,4]。

目前治疗本病西医多采用钙离子拮抗剂、扩张血管、抗凝等药物或手术等方法,以减轻局部肌肉、骨质对血管的压迫,从而改善症状。而中医有中药、针灸、针刀及推拿等多种方法,其中针灸疗法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势[5,6]。本研究探讨阴阳调和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以期为该病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三亚市中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56.2±7.2)岁,平均病程(13.4±2.9)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4.1±7.9)岁,平均病程(14.0±2.3)个月。治疗组男性33例,女性27 例,平均年龄(56.9±4.6)岁,平均病程(12.2±3.6)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关于颈性眩晕相关标准[7]:出现一过性的、颈部相关的眩晕,且眩晕与颈部体位变化有关;颈部活动受限、疼痛,或伴有恶心、心慌等;旋颈试验阳性;X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存在异常,椎间隙减少,存在椎骨移位、椎骨增生等相关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存在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相关结果。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以及《中医内科学》[9](周仲瑛主编)教材中“眩晕”病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可以配合本研究要求,能够坚持完成研究的全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耳源性、眼源性眩晕,外伤导致头晕,颅内占位性病变、感染或中毒引起的眩晕,出现眩晕症状,但是颈项部未出现明显压痛,TCD 检查或 X 线片提示无异常者;颈椎有结核、骨折、脱位等问题患者;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等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不能坚持治疗、中途退出以及资料不全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阴阳调和针法治疗,取穴颈百劳(双)、大杼(双)、风池(双)、百会、神庭、头维(双)、太阳(双)及四关穴,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后,选用0.30~0.35 mm毫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

2.1.2 对照组 选用口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国药准字H10930003)5 mg,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2组患者均进行颈椎操锻炼。

2.2 指标检测及方法

2.2.1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制定。治愈: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及肩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可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状态;显效: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及肩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仅存偶发眩晕、头痛及肩颈部不适等症状、体征,但程度较之前明显减轻且发生间隔时间长;有效: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及肩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及体征较前均有减轻,但减轻程度小,不是完全缓解,患者仍会间断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无效: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及肩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均无改善,严重者出现症状、特征加重的情况或倾向。

2.2.2 临床症状评分 采用《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10]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该量表满分30分,其中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日常生活工作4分,评分越高表示上述症状越轻,得分越低反之。

2.2.3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所有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左右两侧基底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为观测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1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表2示,2组患者治疗前《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该量表得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比较(分,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表3示,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2组患者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其中治疗组的平均血流速度提升更显著。

表3 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Vm比较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一种源于颈椎眩晕和平衡失调为表现特点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目前主要有6种发病机制,如本体感受器紊乱、交感神经功能刺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源性相关、颈椎失稳及体液因子相关机制[11-14]。本病常由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姿势引发和加重,在发作时常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颈部疼痛等症状,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和非手术手法,其中非手术治疗常见有封闭疗法、物理疗法及药物疗法,手术治疗常见有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等。针灸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以提插捻转手法刺激相应穴位与经络,从而促使患者肌肉纤维的收缩和伸展,消除肌肉紧张和僵硬,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轻且治疗费用较低等优势[15-18]。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眩冒”范畴,病位在脑,与风、火、痰、瘀、虚、七情等有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疾病的发生常由于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针刺可促使体内阴阳调和,其作用是通过针剌补泻来实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灵枢·根结》也提到应用知晓患者阴阳偏颇后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使神机内藏,提示采用调和阴阳针刺法,使阴经穴与阳经穴有机的配合应用,可以纠正患者体内不平衡的阴阳,帮助患者体内阴阳互济,使其轻窍清明、头脑澄澈,最终达到阴平阳秘、解除患者疾苦的目的。针刺治疗本病应以调整患者阴阳平衡为目标,达到“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

本研究采用阴阳调和针法,认为俯卧位颈部局部穴位属“阳”,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选取颈部穴位颈百劳(双)、大杼(双)、风池(双),仰卧位取百会、神庭、头维(双)、太阳(双)、四关穴属“阴”。选穴方解如“君”为百会穴,位于巅顶,为百脉之会,总督六阳经,具有升阳提气、醒脑开窍之功效。《针灸大成·胜玉歌》[19]中有云:“头痛眩晕百会好”,百会穴历来是治疗眩晕病的要穴。“臣”为神庭穴,是足太阳、督脉之会,为脑海前庭,是神识所在。《针灸甲乙经》[20]中记载:“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主神识,是治疗眩晕的必备穴位。“佐”为头维穴,足阳明、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太阳穴为经外奇穴,两穴疏利头面部经气。“使”为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一气一血、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发挥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以上诸穴位组方有主、有次,有疏利、有调和,共达治疗之效。

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提升程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头晕、头痛、耳鸣、呕吐以及肩颈部不适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也提示治疗组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得到明显提升,提示阴阳调和针法可扩张患者椎动脉,改善脑部供血供氧,该疗法还具有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服药先分阴阳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2-13 16:31:58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Special Focus(2017年3期)2017-07-03 13:06:23
法于阴阳
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 06:51:30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9:05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