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著名教育学家卡西·纳特布朗认为,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思维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只有读懂他们的思维,才能拓展他们的思维。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思维缺乏稳定性。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幼儿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助力幼小衔接。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运用各种思维导图,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内涵,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分享了在大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具体实践过程。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及基本类型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工具。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借助感官把图像、色彩、关键词和想法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幼儿思维中的零散要素进行归纳整合。
思维导图有八种基本类型:圆圈图(主要用于定义)、树状图(利于分类与归纳)、气泡图(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流程图(用于弄清先后顺序)、括号图(用于展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桥状图(用于类比或类推)、双重气泡图(用于比较和对照)和多重流程图(主要用于分析因果关系)。这八类思维导图都体现了基础的思维框架,每种图都能无限地延伸。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幼儿不断发散思维,呈现他们的思考过程,符合其跳跃式思维的特点。相比传统的文字形式,它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幼儿大脑吸收和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一)促进大班幼儿思维发展
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契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征,能激发大班幼儿的学习兴趣。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抽象的事物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不仅能让幼儿将注意力聚焦到具体的问题中,在思考时更具条理性,还能使其充分发散思维,生发出更多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想法,进而促使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和思考,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此外,大班幼儿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与纸笔产生互动,在动手、动脑中实现手脑的协调发展,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
教师引导幼儿绘制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抓住其中的线索,能够帮助幼儿厘清思路,为幼儿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而为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有利条件。
(二)增强绘本阅读活动的效果
在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时,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厘清绘本结构,清晰呈现绘本故事线,能够使大班幼儿直观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精准把握故事中心内容,明晰故事发展过程。教师恰当运用思维导图,依托不同形状的图案和简洁的文字信息,能够快速串联起整个故事,帮助幼儿整合零散的信息,有助于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幼儿是绘本阅读的主体,不仅要理解绘本内容,更要进行深层次阅读,把握绘本的主旨思想,进行适当思考与探究。思维导图能搭建从浅层次阅读到深层次阅读的桥梁,用不同形式引导大班幼儿主动观察和思考,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推动大班幼儿完成深层次阅读,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幼儿的深度阅读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思维导图往往以中心图像信息为参考,联系不同分支,从不同分支中发散思维,呈现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教师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增强活动效果,还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笔者跟随幼儿的步伐,把气泡图、树状图和桥状图融入幼儿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大班幼儿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
(一)活动一:气泡图——“一周生活回顾”
开学初,笔者引导大班幼儿在A4纸上用图画或符号进行一周生活回顾。一段时间后,有的幼儿发现了问题,如“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在一张纸上,都分不清了,发生的顺序也不知道。”“有时候也记不清当天发生的事情。”“纸张太小了,画的内容又太多了。”于是,笔者询问幼儿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欣认为:“可以分割纸张,画上格子再标上序号。”彤彤建议:“换一张大一点儿的纸。”晓雨说:“我发现今天早上老师晨谈时画的气泡图就可以呀,有顺序又很好看。”
经过一番讨论,笔者和幼儿总结出:气泡图结构简单,能够向外发散、扩展,适合用于进行一周生活回顾。在绘制气泡图的过程中,幼儿相互学习,彼此分享了自己的精巧构思,绘制的气泡图越来越有条理性。在运用气泡图进行一周生活回顾后,幼儿发现气泡图还可以运用到绘本梳理中,用来深度理解绘本。
(二)活动二:树状图——“我的书包里有什么”
树状图主要用于分类,幼儿可以运用树状图进行事物的分类与归纳。为了培养幼儿的分类思维,笔者开展了“我的书包里有什么”活动,先带领幼儿认识了树状图。在认识树状图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幼儿将自己书包里的东西进行分类,如将物品大致分为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及娱乐用品,从而帮助幼儿找到合理分类方式,建立众多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建构区中,笔者发现树状图也可以大放异彩。于是,笔者先向幼儿提出“收纳建构区的积木等玩具存在什么困难?”这一问题。接着,笔者引导幼儿讨论,找出了三个主要困难:收纳速度慢,收得不整齐,花费时间较长。在找出困难后,笔者让幼儿针对每种情况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此外,笔者还引导幼儿运用树状图将建构区的积木分类,并让幼儿负责不同类型积木的整理收纳工作,鼓励幼儿进行分工合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收纳效率,也培养了幼儿的分类能力。
(三)活动三:桥状图——“逃家小兔”绘本阅读活动
桥状图的形状像一座桥,“桥”的中间要书写“如同”二字,横线上方和下方要书写一组具有某种关系的两种事物,每组事物的关系是相同的,各组之间形成类比关系。相对于气泡图和树状图而言,桥状图比较复杂,其主要有两种运用场景。一是感觉类比。例如,雪让人感觉到冷,而火让人感觉到热。雪和冷是具有相关性的,火和热也是具有相关性的。在绘制桥状图时,教师可以在“桥”的下面写感觉,上面写关联因素。二是功能类比。例如,教師可以在桥状图的上面写功能,在下面写感官。如闻东西是用鼻子,就好比看东西是用眼睛、说话是用嘴巴、听声音是用耳朵。以此类推,教师还可以写出很多组具有类似关联的事物,如写字是用手、走路是用腿等。
在学习了桥状图后,笔者引导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运用桥状图。例如,《逃家小兔》这一绘本故事讲述了一只想要离家出走的小兔和它妈妈之间玩语言捉迷藏的故事。全书融入了一连串的类比关系,表现了兔妈妈对小兔不离不弃的爱。在故事中,无论小兔变成什么,兔妈妈都能想到对应的角色,始终追随着小兔。
在故事开头,笔者与幼儿找到了包含第一组相关事物的话语,即如果小兔子变成了一只小鳟鱼,那么兔妈妈就变成渔夫。这样,小鳟鱼和渔夫就构成一组类比关系。笔者引导幼儿将小鳟鱼画在桥状图的上方,将渔夫画在桥状图的下方。在后续故事中,作者写了很多包含相关信息的内容。如:当小兔子变成花园里的花,兔妈妈就变成园丁;当小兔子变成小鸟,兔妈妈就变成大树;当小兔子变成帆船,兔妈妈就变成风;等等。笔者带领幼儿将绘本中有类比关系的相关事物绘制成桥状图,并告訴幼儿:“这么多组关系都体现了兔妈妈与小兔子相依相伴的状态,表达了不离不弃的母爱。”
(四)活动四:绘本分享会
在带领幼儿阅读了若干绘本并学习了思维导图后,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了一次绘本分享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绘本内容的独特理解,引导他们运用思维导图呈现绘本梗概,并与同伴分享。在绘本分享会上,瑞祥利用气泡图展示了绘本《小乌龟的勇敢旅程》,并得出了自己的感悟:小乌龟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危险,但只要勇于面对,就会成功消除危险。亦菲采用气泡图分享了绘本《我们的首都》,讲述了自己对首都的认识;紫芹利用流程图分享了关于水的三态科学绘本——《水先生的奇幻旅程》,呈现了水从海里到天上,变成云、雨、雪,再变成水的循环过程。
在分享绘本时,思维导图能帮助幼儿思考,引导幼儿更有逻辑地讲述。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完整呈现绘本故事,教师就需要引导幼儿梳理故事结构与故事逻辑关系。在故事结构方面,教师要告知幼儿保持故事主题不变,并按照某一条线索完整展示整个故事内容。在故事逻辑关系方面,教师要告知幼儿讲述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确保各项内容之间有合理的顺序。在初步构建思维导图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交流讨论中补充内容、调整前后关系,从而不断丰富他们要讲述的内容,增强讲述的逻辑性。
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辅助工具,能够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既能帮助幼儿聚焦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激发幼儿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又能让幼儿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教师要将思维导图巧妙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幼儿转换单一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学习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国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