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3~4岁幼儿在健康领域中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目標是“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小班阶段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区域自主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材料整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区域自主游戏中,小班幼儿有大量的机会进行自主选择和自由玩耍,在游戏过程中与材料充分互动。同时,区域自主游戏的材料丰富、操作频繁,有及时整理游戏材料的需要。教师应该引导小班幼儿参与材料整理环节,帮助幼儿改变乱扔物品的不良习惯,以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文分析了区域自主游戏中材料整理环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培养幼儿材料整理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期提供参考。
一、区域自主游戏中材料整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摆放方式不当,分类归纳难度较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鼓励他们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教师要支持并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求同和分类活动,引导他们尝试按照规定标准进行分类。部分教师经常以成人视角分类和摆放游戏材料,甚至规定了若干细分标准,这加大了幼儿的整理难度。例如,在建构区,笔者提供了多种形状的泡沫积木,这些泡沫积木的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笔者要求幼儿将大积木靠墙摆放,将小积木放在收纳箱中。在一次自主游戏中,彤彤和乐乐使用泡沫积木搭建了一艘“龙舟”。在游戏结束后,彤彤把积木抱起来放在墙边,先摆放了两个大的拱形积木,又在拱形积木的上方摆放了一块长方形积木,又继续向上放半圆形积木。随着积木越垒越高,刚放好的积木突然都掉了下来。这时,乐乐说:“没关系,我们再重新搭一下。”说完,两人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结果还是失败了。彤彤不耐烦地说:“怎么这么难收呀!”
在上述案例中,积木的形状是不规则的,而一些小班幼儿缺乏收纳整理的经验。此外,花费较长时间收纳整理的积木突然倒塌也会让幼儿失去分类收纳的信心。笔者认识到,自己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情况,规定的摆放方式不够合理,无形中加大了幼儿收纳的难度,阻碍了幼儿整理习惯的养成。
(二)材料投放数量过多,整理难度较大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他们容易被新鲜事物和材料吸引,在游戏中会不断拿新材料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丰富的材料可以让幼儿尽情地探索,但是过多过杂的材料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也会加大幼儿收纳的难度。
例如,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笔者看到珊珊先穿上了厨师的衣服,并拿出“平底锅”“汤锅”“铲子”等放在了桌子上,又去拿了“苹果”“西红柿”“茄子”等一大堆东西倒在了锅里。之后,珊珊看了一眼沙发上的体温枪说:“我要当医生。”接着,她又穿上了医生的衣服,拿出了看牙的工具和“听诊器”。后来,珊珊看到了一个“化妆盒”,她打开“化妆盒”,拿出里面的玩具,又开始了化妆游戏。这时,收玩具的音乐响了,珊珊看着一地的玩具说:“太多了,这怎么收啊!”
在上述案例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被各种新鲜材料吸引,使用了过多的游戏材料,导致最后无法独立完成整理工作。笔者意识到,虽然丰富的材料能够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但是在实际游戏中过多的材料会使得幼儿不愿意利用材料进行深度探究,而是更专注于材料的重复取放行为,从而加大了幼儿收纳整理的难度。
(三)未掌握收纳整理方法,引导方法有待优化
部分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培养幼儿的自主整理能力,同时其引导方式也有待优化。部分教师在幼儿园中经常一味说教或者跟在幼儿身后不停叮嘱,这种引导方式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整理的意识,也不利于提高幼儿的收纳整理能力。
由于年龄小,各方面能力有限,小班幼儿无法快速对物品进行求同归类处理,往往只能在教师的催促下选择随意堆放的收纳方式。部分教师在收纳过程中没有向幼儿提供正确的引导,而是使用“快点收”“不要玩啦”等催促的口令来增加幼儿收纳整理的紧迫感。部分教师还会因为幼儿收纳速度太慢或者无法达到自己的整理标准而拒绝幼儿的参与,独自完成整理工作。这样的方式剥夺了幼儿在收纳整理中的学习机会,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二、区域自主游戏中培养幼儿材料整理能力的策略
(一)从幼儿视角出发,基于幼儿需要摆放材料
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相适应的材料,能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主动观察、发现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投放游戏材料,并根据幼儿分类归纳能力的发展状况,选择适宜的摆放方式,恰当控制材料投放数量,降低材料整理难度,以激发幼儿的整理兴趣,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幼儿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并且有被倾听的需要。在摆放游戏材料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倾听幼儿的表达和需求,将幼儿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区域自主游戏中,教师应该及时关注材料的使用情况和整理状况,在出现问题后及时与幼儿沟通,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例如,在开学初,笔者所在班级的幼儿喜欢在建构区用木质积木进行搭建游戏,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笔者发现很少有幼儿继续选择这类材料。笔者在与幼儿沟通后了解到,由于在整理木质积木时需要将其摆在柜子中并码放整齐,幼儿觉得太复杂,不愿意再使用该材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调整了木质积木的摆放方式,将木质积木从柜子的格子中拿出来,全部放到了大的收纳箱中。在接下来的自主游戏中,笔者告知了幼儿这一变化,并要求幼儿只需要按照积木形状放入相应的收纳箱即可。之后,幼儿在收纳时自发地将三角形积木放入一个收纳箱,将长方形积木放入另一个收纳箱。可见,教师只有在游戏中真正做到从幼儿视角出发,相信幼儿的能力,及时优化材料摆放方式,才能够帮助幼儿更快理解分类的概念,使其在操作中提高收纳整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共同探讨收纳的意义,增强幼儿的整理意识
每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倾听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理解整理收纳的意义,从内心接受整理收纳这项活动,真正帮助幼儿培养整理的自觉性。
例如,在一次区域自主游戏结束后的归纳环节,笔者询问幼儿:“我们为什么要整理玩具?”幼儿七嘴八舌地说道:“可以让我们的教室变干净。”“这样小朋友们下次玩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玩具了。”“地上的玩具可能会把小朋友绊倒,很危险。”笔者又问:“那怎么才能整理得更好呢?”幼儿也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把自己不玩的玩具及时放到柜子里。”“我收玩具的时候还发现了用玩具车收纳玩具可以更快呢。”“可以一起合作,一个人收这边,一个人收那边。”在讨论结束后,笔者和幼儿一起制定了收纳玩具的规则,并鼓励幼儿在后续的游戏过程中继续分享自己的收纳小妙招。
在讨论中,幼儿意识到了收纳整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游戏,也分享了自己从整理这一行为中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学习了更多的整理方法。笔者认为,只有让幼儿从心底认同收纳整理游戏材料这一行为,幼儿才会愿意去完成这件事,养成收纳整理的习惯。小班幼儿对意义的理解是从具体事实出发的,在不断的讨论和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收纳整理得更快,探究整理方法,讓幼儿不断积累经验,使其对材料整理意义的理解更深入,从而使幼儿自发完成收纳整理这项活动,提高幼儿的材料整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增强整理环节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整理兴趣
教师需要在整理环节中创设趣味性情境,给幼儿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帮助幼儿掌握整理方法和技巧。如组织幼儿进行“拯救小兔”游戏(将所有游戏材料放到指定位置上才能拯救小兔子)、“送玩具回家”游戏、收玩具大赛等,让整理行为变成游戏的一部分,激发幼儿收纳整理的兴趣。
例如,在一次自主游戏中,收玩具时间到了,提示音乐已经播放了两次,可是还有幼儿在玩游戏,很多游戏材料散落在地上。见此情形,笔者说:“我们来玩收蘑菇游戏吧。”幼儿一听要玩游戏,马上抬起头看着笔者。笔者说:“要下雨啦,你们的‘蘑菇在地上会被淋湿的,现在每人选一种‘蘑菇收起来,看看谁先收完,我要去收这块‘蘑菇啦。”说完,笔者拿起一个收纳筐,把地上的拼插积木快速地往筐里放。幼儿看到后也马上说:“我收这边的。”“我收那边的。”不一会儿,玩具全都被收完了,笔者对幼儿说:“你们太厉害了,雨还没下,你们就把‘蘑菇收完啦,快来跟我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做到的。”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创设了“收蘑菇”游戏情境,将收玩具这一枯燥行为转变为“收蘑菇比赛”,增强了整理的趣味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同时,笔者以同伴的身份加入游戏,引导幼儿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整理工作,这使幼儿在收纳时的目的性增强,其收纳效率也进一步提高。在回顾环节,笔者通过引导幼儿分享收“蘑菇”的技巧,帮助幼儿总结整理归纳材料的经验,让幼儿互相学习,从而让幼儿意识到归纳整理游戏材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收纳习惯。
结语
培养小班幼儿的材料整理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日常生活和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不断调整材料摆放方式,采用合理的引导策略,给予幼儿充分的学习机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收纳整理习惯,提高其收纳整理能力。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