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2023-11-15 05:58王文礼 周蓓
中华家教 2023年5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王羲之家庭教育

王文礼 周蓓

摘要:王羲之被后世誉为“书圣”,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七子一女皆擅书法,“知名者五人”,这些都与王羲之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关。王羲之家庭教育的特点为:翰墨育人、德育为先;在书法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重视言传身教,着力培养孩子勤奋刻苦的精神;重视通过家训来树立家风、传承家庭教育精华。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为:家庭教育应首先重视品德教育;父母应重视言传身教,磨炼孩子的毅力;家庭应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

关键词:王羲之 家庭教育 品德教育 家风家训

作者简介:王文礼/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无锡 214122)

周 蓓/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无锡 214122)

琅琊王氏是中古时期中原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名门望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守敬为司徒,因而被人称为王家,并以此产生了“王”姓。[1]自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由原来的居住地皋虞(今山东即墨区)迁徙到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从此王氏家族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1000年,族中产生对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名人600多人,其中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多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南朝文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也将琅琊王氏家族置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族之冠的地位。[2]

王氏家族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家族为书法世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七子一女皆擅书法,“知名者五人”[3],其中以他的七子王献之成就最高,之后王氏子孙中又有多人成为大书法家,名震一时。王羲之家庭以精于书法闻名,这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熟知,但是关于他的家庭教育研究得甚少。笔者久慕王羲之的书法和人品,惊叹王羲之家族书法教育代代传承的力量,所以尝试分析王羲之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一、王羲之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翰墨育人、德育为先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集合前人各种书体之大成,开创了一种新的书写形式,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张怀瓘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说:“(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4] 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族孙——智永,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王羲之四世孙王僧虔曾经编撰过一部专门记录古往今来书法家的书籍,其中琅琊王氏家族占了一大半。

书法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审美情趣、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王羲之在对子女进行书法教育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翰墨育人的功能。王獻之年仅5岁就开始学习书法,所临摹的字帖都含有育人的价值。例如,宋姚宽《西溪丛语》中称:“王子敬(献之)年五岁,已有书意,夫人(卫夫人)书《大雅吟》赐之。”[5]《大雅吟》是西晋文学家石崇写的四言诗,歌颂晋太祖司马昭的文治武功和人格魅力。在书法教育方面,王羲之非常重视对初学者学习书法的方法步骤的教育,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好书法,做人的道理亦是如此。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也说道:“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6] 王羲之在自己五十余年的人生里,善于利用各种场合教育子女,以儒家礼法教导子弟,身体力行地影响他们。被后人屡次称道的兰亭集会,参与者大多是当时出类拔萃的文人雅士,王羲之带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前往盛会,正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文化熏陶。

在国家层面,王羲之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培养家国情怀。王羲之反对空谈,主张务实,忠君爱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 [7]

在家族内部层面,王羲之始终秉承儒家重礼的传统,崇孝守悌,以经学、礼学传家,重视以“孝友”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8]王羲之在《与谢万书》中说:“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戒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9]王羲之教育子孙要敦厚谦让,礼法持家,对孩子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出行方面要艰苦朴素,不要铺张浪费、追求奢靡。[10]

(二)在书法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

王羲之在书法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再用高雅情趣涵养孩子的书法艺术。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三十岁后,拥有一项强烈的爱好可以让我们免于衰老。高雅的情趣包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一个人在繁忙、单调、紧张的工作之余,拥有几个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能够调适心情,还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王羲之不但书法写得好,而且拥有高雅的情趣。[11]《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非常喜爱鹅。山阴(今绍兴)一个道士喜欢养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非常喜欢这些白鹅,想把这群鹅买回去。道士说:“你只要替我抄写一部《黄庭经》,我就把整群白鹅都送给你。”王羲之听后立刻挥毫泼墨,写完一篇《黄庭经》送给道士,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成就了一段“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高雅的追求也反映了他高傲自持、不向世俗妥协的性格特点。《晋书·王羲之传》中称其“及长,辩赡,以骨鲠称”[12]。王羲之对于当时的朝局和时政有着深刻而准确的判断,并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曾一度被朝野上下看好,但当时魏晋风度中的高傲狂放深深地印刻在王羲之的性格深处,生性豁达的他,不追名逐利,只向往山水田园生活,喜欢在纵情山水之间追逐个体生命的自由与超越,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充分说明他不为官累、恣意山水的理想追求,而正是这种不以权力为进退的豁达,成就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造诣和书圣地位。

王羲之不仅自己追求高雅的兴趣爱好,还注重培养子女发展高雅的兴趣。在他的影响下,自幼聪明好学的王献之七八岁时就开始专门学习书法,专攻草书、隶书,同时还爱好画画。作为当时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家中经常有客人上门求教,他总是让儿子陪在身旁,从不对其加以约束,在与客人讨论书法的时候,还特别注意让王献之旁听,了解不同客人的兴趣、爱好、气质以及对书法的独特见解,这些都对王献之的书法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王羲之夫妇热情好客的行为也感染了王献之,对他的性格、品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终使之成为一代书法名家。

受王羲之高雅情趣的影响,他的第五子王子猷(徽之)非常喜欢竹子,他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在院子里面种上竹子。家人非常好奇,问他:“我们只是暂时住一下,何必干种竹子这样的麻烦事情?”王子猷吟唱了很長时间,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子猷在很多事上表现得不拘小节,却唯独喜欢竹子。他曾经听说有个读书人家中有一片好竹林,便准备前去观赏。读书人在知道王子猷的大名以后,赶紧打扫好屋子,准备好美酒美食,在厅内恭候,但王子猷来了之后并没有和主人打招呼就直接去竹林欣赏美景,在观赏完之后也没有和主人打招呼便准备直接离去。主人知道后很生气,就下令关门,不准王子猷等人出去。而王子猷在得知主人的做法后,反而对主人的举动表示欣赏,马上下轿找主人喝酒去了。

(三)重视言传身教,着力培养孩子勤奋刻苦的精神

著名家庭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13]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强劲,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书圣,与其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王羲之七岁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卫夫人师承钟繇,钟繇善楷书。王羲之平时常以张芝“临池”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他也像张芝一样,每天练完字,就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长,原来清澈如镜的池塘,也变成了墨池。北宋文学家曾巩写了一篇《墨池记》赞颂王羲之勤奋刻苦、学贵有恒的精神。

王羲之在教子女学习书法的时候,重视言传身教,着力培养孩子勤奋刻苦的精神。当年王献之学习书法时,王羲之告诉他:“你能把院子里这十八缸水都写完,字才能练出骨架子。”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拿着自己写的字让父亲指点,王羲之看到其中有一个“大”字架子上紧下松,便随手在上面加了一点,变成“太”字。随后,献之又拿着字让母亲看。书法造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后摇摇头说:“我儿写了千日,只这一点像羲之。”献之仔细一看,原来正是父亲加的那一点,顿觉满脸羞愧。从此,他更加刻苦练习,勤习不怠,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

(四)重视通过家训来树立家风、传承家庭教育精华

家规家训是一个家族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为人之道、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家训是我国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的立身之本。

王羲之非常重视通过家训来树立家风、传承家庭教育精华。例如,王羲之特别赏识王献之的才华,亲自写了《乐毅论》作为范本供他学习。《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国夏侯玄撰写的一篇文章,为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不能按时攻克即墨、莒城进行了辩护,认为乐毅放弃(攻打)这两个城市,是因为他心系黎民苍生,弘扬了仁道。这表明了王羲之将书法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孩子。王献之感悟父亲“练尽十八缸水”的教诲,勤学苦练,不走捷径,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宗师的故事,让人感慨严谨的家风对于后代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魏晋时期,虽然社会长期动乱,但许多文人依旧注重自身修身立德,王羲之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王羲之身上,既彰显着魏晋时期超脱豪放的风流,也蕴含着儒学家国天下的精神因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他的言行中,可谓深受《琅琊王氏家训》的熏陶和影响。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祥撰写《琅琊王氏家训》为: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琅琊王氏家训》强调信、德、孝、悌、让五德传家。例如,王羲之曾在《与谢万书》里写道自己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孩子们的品行。他晚年会种些蔬菜瓜果,然后带着孩子们在果园里转,看到好吃的,就摘下来分给孩子们吃。王羲之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孙成为敦厚温柔的人,懂得退让,享受恬淡生活,“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14]。

《琅琊王氏家训》教育后世子孙要注重诚信、立德为本、以孝为先、和睦友爱、重义轻利,对王氏后人影响非常大。王羲之通过家训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子女们都能和睦相处,兄弟情深。王子猷与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5]

二、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王羲之重视书法载道、翰墨育人,子孙人才辈出,其家庭教育极富特点,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具有以下启示。

(一)重视品德教育

育人先育德,成人先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论语》中提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意思是小孩子要先学会做人,行有余力之外,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这是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要求,同样也要求当代家庭教育中首先要重视品德教育。家长要从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开始,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将“成人”和“成才”教育相结合,把握好孩子们成才道路的大方向,避免出现偏差。

家庭开展品德教育,主要依靠生活德育。生活是孩子学习做人做事最鲜活的教材。家庭生活可以在孩子品德形成、学会爱与被爱、正确对待挫折、学习沟通方式、培养行为与思维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17]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规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正确的行动、高尚的思想、适当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家庭品德教育要以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为切入点,教育孩子爱党爱国、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勤俭节约和文明礼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日常教育中,要多给孩子读一些经典道德故事,多带孩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场所,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重视高雅兴趣爱好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家庭陷入了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的误区,把家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业成就,只抓智力教育。然而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并不等同于高分数、高学历,孩子们的时间也不应是只读书,那样的生活太单调、乏味、压抑,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生活应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家长可以培养孩子拥有几项高雅的兴趣爱好,例如书法、绘画、舞蹈等,让孩子们可以在空闲时间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这样不仅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放松他们的心情,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磨炼他们的意志。拥有兴趣爱好除了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还有丰富的教育意义,例如,兴趣爱好直接影响孩子的知识掌握和学业成绩,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创新力的关键,也是深度学习、沉浸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让人担忧的是,在现实中有许多家庭是出于功利心来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将孩子的兴趣爱好当成为孩子成功、出众的选择,当成中考、高考的捷径,而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习。从儿童健康发展的角度,家庭培养儿童高雅的兴趣爱好要具有超功利性,要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兴趣。

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方面,家长也要做到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自己先拥有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和孩子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给孩子积极的正面影响,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正如王羲之自己刻苦练习书法,使得他的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小生活在书法艺术的世界中,在这种沉浸式的教育环境中热爱上书法艺术,并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

(三)重视言传身教,磨炼孩子的毅力

王羲之的家庭教育中深刻印證了“人贵有志,而学贵有恒”的道理,它深刻地阐明:人最可贵的是拥有远大的志向,而学习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无数成就巨大的伟人背后都离不开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辛勤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因此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对孩子坚韧品格的培养,教会孩子不仅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决心,面对困难逆境时不抛弃、不放弃,用勤奋和坚持战胜困难。

父母长辈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石,为人父母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和改变孩子,要通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格和坚韧的毅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更要注意成年人身上的缺点,学会从成年人身上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因为那些都是家庭教育所产生影响的最终结果。

(四)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

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前的家庭教育应注重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发挥好家族教育的作用。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了一大批名门望族,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家训,像著名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和《钱氏家训》都包含有大量的家国情怀,以及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值得后人传承好、发扬好、利用好。家庭应主动承担起传承好家训的重要责任,父母可以通过带领子女参观历史英雄人物、名人名士、革命烈士的纪念馆,与子女一起朗读家训,设计一些与家训有关的亲子游戏,以丰富多彩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好家训。社区、街道、机关单位也应深入挖掘本地优秀的家训,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讲堂,邀请家长和儿童参加,推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深入融合,在整个社会营造爱国爱家、遵纪守法、一心向善、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

家庭应担负起传承优秀家风的责任。“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属于无言之教。而家训是一个家族修身立业的道德规范,属于有言之教。家风和家训有时是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要求家庭从优秀的家风家训中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为子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家风和家训有机融合,发挥好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三、结论

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盛行奢靡之风,攀比斗富成为一种时尚。在政治的高压统治之下,魏晋士人消极避世,崇尚清谈,玄学盛行,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普遍任性放荡而不拘于礼法,从而导致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儒家主流价值观崩塌。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羲之洁身自好,廉洁自律,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教育强调立德树人、重视传承儒学的价值观,积极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注重传承好家训,自觉践行和传承信、德、孝、悌、让,培育好家风,使王氏家族兴旺发达、长盛不衰。这些都是王羲之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优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弘扬。当前社会节奏在不断加快,人们的经济、社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打工人”常态化加班,导致许多家长忽视家庭教育。但是对于父母来说,无论你的工作多忙,在你的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教育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家庭教育追求的是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结合,父母要重视言传身教,要以质朴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父母要尊重孩子,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现在我还要向做父母的进一言,就是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以及他下达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尊重他的儿子。正所谓:最大的尊重应属于儿童。你不愿意他去效法之事,你自己便绝不可当着他的面去做。”[18]家长不仅要教授孩子们知识、规则、礼仪、习惯,还要培养孩子们的个性、磨炼他们的意志,让孩子拥有几项兴趣爱好,要顺应幼儿天性,尊重教育规律,避免过度“鸡娃”,真正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勇担民族复兴重任!

【参考文献】

[1][2]赵静.琅琊王氏家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7.

[3][11][12]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2102,2093,2100.

[4]张怀瓘.书断[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5]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家世旧闻[A]//唐宋史料笔记丛刊[C].北京:中华书局,1993:27.

[6]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0-31.

[7]王成君,张玉英,编译.世说新语通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43.

[8]“书圣”王羲之怎么教子[EB/OL].(2017-01-24)[2022-04-12].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00RL.

[9]雒三桂.王羲之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223.

[10]刘义庆.世说新语[M].毛德福,等,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283,395.

[13]陈鹤琴.家庭教育(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

[14]姜赟.《王氏家训》: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N].钱江晚报,2022-10-07.

[15]刘义庆.世说新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119-120.

[16]孔子.论语·学而[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51.

[17]丛中笑.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N].中国妇女报,2021-04-23,第3版.

[18]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2.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Xizhi’s Family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Family Education

WANG Wenli ZHOU Bei

Abstract: Wang Xizhi, hailed as the “Sage Calligrapher” for generation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is offspring, as all seven sons and his daughter all followed in his footsteps to become skilled calligraphers. Among these eight, five of them achieved great renown. These accomplishments can be attributed to Wang Xizhi’s strong emphasis on family edu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Xizhi’s family education ar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number one priority in the process of calligraphy practic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hildren’s good taste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calligraphy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hildren’s diligence and hard-working spirit should be valued and taught by example;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custom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s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through family instruction.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Family Education ar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given top priority in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teaching by word and exampl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sharpen children’s perseverance; and family instruction should be passed on to cultivate good family customs.

Keywords: Wang Xizhi; Famil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Family Customs and Family Instruction

(責任编辑:李育倩)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王羲之家庭教育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王羲之送字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