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敏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友谊路小学 271100)
班级文化在小学德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体现了学生学习态度,并反映班集体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小学德育目标,加大班级文化建设力度,确保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并通过全面教育引导提升德育效果。对小学生而言,将德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能获得更好成效,学生的德育认同感也会进一步提升。
班级文化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具有渗透性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集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环境,培养学生在集体中与人相处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在集体环境中加强德育引导,确保整体文化氛围积极向上,并与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紧密衔接,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在班级文化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思想认知方面的教育引导,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质量。在充满正能量的班级环境中学习成长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德育需要教师明确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展开教育工作。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为德育提供引导。教师应该在集体视角下确定积极向上、丰富多元的班级文化,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找到契机,明确起点,并确保在实践中取得更稳定和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需要开展明确的教育引导,选择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德育内容。班级文化的具体内容也可以为德育切入点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具体而言,德育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也应涵盖学生在班级环境中的行为状态和思想认知。只有这样,小学阶段的德育才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文化知识学习全面渗透和融合。
小学生思想认知教育是这一成长阶段需要重视的关键性教育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以耐心和细心不断发现学生思想认知问题,并通过观察学生实行行为,进一步分析他们的思想认知方面问题。这对小学生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制定制度和规则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来达成德育目标。同时,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是必要的。学生思想认知以及行为状态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上述两个切入点逐步分析和发现。教师在日常中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及时观察和关注学生情绪和学习态度的微妙变化,可以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发现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实际问题。小学生思想认知正处于不断完善变化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班级制度的遵守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进行精准分析,以进一步明确学生存在的思想认知偏差,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同时,在班级环境中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偏差进行引导和纠正。
在进一步实践工作前,制订有效的规划分析工作是关键的基础环节。在小学阶段,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明确学生文化课学习目标,找准切入点。制订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明确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和专项理论课程教学等途径,有效规划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相互联动,形成完整结构和明确目标的班级文化内容框架,确保预期成效的达成。
客观条件的支持对于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实践活动和专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引入相应的辅助工具和资源支持。优化班级环境布置需调动外部资源,学生和教师可协同完成。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物质保障和专项资源条件支持。通过引入多方面辅助资源,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优化学生在班级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为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班级内部设置图书角、提升班级板报质量,以及激励学习的标语等都是客观条件支持的具体表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阶段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需要逐步引导和培养。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开展德育工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德育强调激发学生主观上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和参与实践行动。因此,教师除了进行理论上的教育引导和树立榜样外,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基本水平,结合学生的德育需求和主观上存在的认知偏差和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以及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和贡献,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德育质量的提升。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从思想认知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重点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了解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心。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规则遵守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依托制度规范,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对个人学习和集体生活的重要作用。建立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明确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小学生德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需要考虑以下要点:一是从全班同学的日常学习和学校生活角度出发制定行为规范,达到维护好班级整体秩序的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同时,损害班级利益、破坏公物等行为也应当受到严厉惩罚。通过宏观管理制度的制定,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约束作用,为进一步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保障。二是从班级环境卫生管理、学生之间关系优化调节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管理或约束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在集体环境中,需共同遵守规则,维护好班集体利益。这一层面的制度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规范对提升整个班级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形成积极主动遵守规范,积极向上参与学习,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良好班风。
相对于固定的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其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尤其是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种具有渗透性的教育引导方式,也会使其产生深刻印象,并且积极主动参与相关活动。具体来说,积极组织主题性班级文化活动,强调教师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渗透德育内容时,不仅要借助思想认知引导以及常规制度发挥预期作用,还应当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落实,将文化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进具体活动中。通过环境氛围营造、实践活动同步组织的方式,达到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主题性班级文化活动可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结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及时组织主题性班会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探讨,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案。在这类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可将主题班会核心任务设置为帮助学生解决文化课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也可结合学生人际交往、思想认知,以及情感交流等多方面实际问题,设置以交流沟通为主要形式的问题探讨式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在自由而开放的班会环境中畅所欲言,反映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优化班级文化建设质量。二是结合学校思政实践活动或纪念日等组织相关的拓展实践活动,达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在国庆日举办“重走长征路”这类具有实践性的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事迹产生更加直观、充分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帮扶孤寡老人或争做社区环境文明卫士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作为小学生主题性班级文化活动内容进行设置。只要教师在组织规划相关活动时明确目标,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就能够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并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温暖、开放的沟通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能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