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威文庙是历代文人墨客修学和祭拜孔子之地,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悬挂于该庙文昌宫桂籍殿等处的50多块珍贵匾额是武威文庙景区的点睛之笔,是凉州儒家文化的地标,凉州文化的华美标签。本文围绕武威文庙匾额,提炼总结出了武威文庙匾额的特点、功能等,并从匾额保护研究宣传和开发利用弘扬方面提出了匾额保护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化利用为基本路径,从加大匾额遗产研究,挖掘匾额内涵价值;建设匾额博物馆,展示武威经典文化;加强匾额保护修复,确保匾额永世流传三方面论述了保护珍贵匾额遗产的办法。又从以下四个方面破解匾额活化利用问题:提炼匾额文化元素,提升文旅项目品质;开发匾额文创产品,丰富来武游客必购;传承弘扬匾额技艺,强化研学旅游互动;讲好匾额故事,打造匾额品牌。
【关键词】武威文庙;匾额;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8-0084-04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武威匾额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武威是一座既有足够历史长度,又有足够文化厚度的城市。始建于明正统年间的武威文庙,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武威文庙,庄严肃穆的古代建筑、巧夺天工的悬挂匾额、峻拔参天的百年古树、悠扬清脆的琅琅书声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述说着武威璀璨夺目的沧桑历史,承载着武威厚重的文化底蕴,见证着武威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繁华景象。
一、武威文庙匾额简介
武威文庙是历代文人墨客修学和祭拜孔子之地,是凉州儒家文化的地标。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迄今有五百余年。现有儒学院、圣庙、文昌宫三组建筑群组成,主要有文昌宫、山门、崇圣祠、大成殿、戟门、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尊经阁、儒学院等建筑[1]。这些古朴清雅、庄严雄伟的精美古建筑群,处处彰显出武威文脉绵长,凉州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气象。尤其是文昌宫桂籍殿廊檐下悬挂的44块技艺精湛、琳琅满目的匾额,更是武威文庙的点睛之笔,是凉州文化的华美标签。这批做工精良、耀眼夺目的匾额,上溯至清康熙三十四年的“化峻天枢”匾,下到1940年的“文教开宗”匾,前后历时约250年,是目前河西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批匾额。此外,文庙棂星门、状元桥等处还有9块匾额。武威文庙53块匾额集中展现了武威崇文重教、儒学兴盛、人才辈出、文脉绵延的雄厚气象。
二、武威文庙匾额特点功能
武威文廟匾额内容主要是对文昌帝君各种“花式”的敬颂和祈祷,意在保佑武威文风鼎盛、科举连捷。这些匾额多为当时本地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进献或书写。
(一)文庙匾额特点
武威文庙匾额均为木质匾,呈横幅构图,字体清晰、醒目大方,布局简洁匀称,内容凝练概括,装饰素雅美观,构图精巧科学,匾文多为四字匾额,少有二字匾额。
(二)文庙匾额功能
从文庙匾额中呈现的时间、内容、作者以及其他信息分析,文庙匾额主要是通过主题立意及书法特征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追求和信仰,反映了清代武威的教育风尚和人文特点[2]。从功能角度分类主要有四种类型:
1.赞颂文昌帝君功德和仁义。文昌帝君是掌管命运和主宰文运的神。文昌帝君辅天行化,掌管文教、礼仪,开科遴才选俊,评点天下文章,文人的前途命运,皆由他裁决,故世代文人赞颂文昌帝君。如:文昌帝君赞、为斯文宰、万世文宗、德盛化神、贵相太常、光接三台、司命文章、曜握斯文等匾额。同时,盛赞他政教无私,礼乐化民,弘扬和维护法纪,招贤纳士,选拔人才之丰功伟绩。如:化峻天枢、聚精扬纪、纲维名教、文明以正等匾额。
2.祈福还愿。通过尊崇文昌帝君,希望能够在文昌帝君的佑护下,博取功名,同时,表达了封建社会文人诗书传家、功成名就的理想与价值观。如:蟾宫折桂、桂籙垂青、彩徹枢衡、天象人文、辉增西垣等匾额。
3.赞扬武威学风浓厚。凉州享有“文风甲于秦陇”[3]的美誉,通过书城不夜、天下文明、光联奎璧、以文载道等匾额,褒扬武威莘莘学子,秉烛夜读,皓首穷经之浓厚学风。同时,也反映出武威历史厚重,崇儒重教、文风昌盛,人文精神浓厚。
4.颂扬孔子功德无量。在赞颂神人文昌帝君的同时,也对人间圣人孔子进行礼赞。如学宗衍圣、牗启人文、万世师表等匾额。值得一提的是武威文庙大成殿象征孔子及衍圣公,桂籍殿象征文昌帝君,二者同处一庙,一神一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全国文庙中鲜有。
三、武威文庙匾额保护利用存在问题
近年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通过开展全国性武威匾额文化研究征文,组织专门研究力量对武威文庙重点匾额进行了专题研究,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文章,出版了多期匾额文化专辑,对武威匾额,尤其是文庙匾额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但是,与武威匾额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重要价值而言,挖掘研究的深度、广度还不够,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
(一)保护修复不佳,文化元素提炼不足
目前,武威文庙桂籍殿的原匾额已经收藏至武威市博物馆,但匾额历经两百多年的岁月洗礼,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表面龟裂掉皮等病相。同时,文庙匾额涉及书法、绘画、雕刻、文学、设计等诸多领域,提炼其核心价值和文化元素,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还不足。
(二)成果转化进展不快,重要作用发挥不足
匾额作为古建筑的灵魂,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大投入开发文创产品,让冰冷的文物走近群众,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得不够。同时,历史上的匾额承担着教育化人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匾额如何继续传承发挥好这一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实践推动不够。匾额在宣传推介武威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差距。
(三)宣传不够到位,品牌还未形成
没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匾额背后的故事。宣传内容形式单一,没有用互联网思维整体谋划匾额的宣传,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跟进不到位,武威文庙匾额还没有形成武威文庙乃至武威市的一张靓丽文化品牌和精神符号。
四、武威文庙匾额保护开发利用的路径
近年来,武威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目标,依托项目建设加大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的丰裕度。同时,着力加强文化研究工作,挖掘武威厚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扩大武威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武威的知名度,使武威文旅工作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尤其是在武威文庙保护利用方面,以项目为牵引,依托在建的武威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优化景区周边环境和业态。加快建设武威文庙儒学院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为武威文庙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可持续发展良好基础,为文庙匾额保护利用、弘扬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保护珍贵匾额遗产
武威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尺寸不一、大小不同、色彩斑斓、内涵丰富的匾额,展示着武威厚重、博大、源远流长的文化世界,是武威多元文化的缩影。
1.加大匾额遗产研究,挖掘匾额内涵价值。崇文重教、勤奋读书、诗书传家、精益求精是武威匾额的基本精神特质,要结合新时代武威精神,阐释其精神内涵,彰显其地域特色,在不断总结提炼中形成武威特色的匾额文化和匾额精神。要结合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历史时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研究其蕴含的时代价值,突出“书城不夜”的浓厚学风研究、科举制度研究、儒学及其书院研究、高超的雕刻手艺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人墨客精湛的书法艺术与当代的传承弘扬等方面研究。要围绕匾额语句经典,把匾文上下款内容挖深、讲准、讲透,做到一匾一详解。要挖掘每块匾额的当时场景,揭示献匾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匾额背后的事实真相等。同时,要加大匾额文化价值的转化研究,继承和弘扬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
2.建设匾额博物馆,展示武威经典文化。匾额作为一座城市的标签,历史上的武威匾额以其数量多、书法美、历史久为世人称道。尽管武威好多珍贵匾额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在全国来看,武威仍是匾额大市,尤其是武威文庙桂籍殿的匾额特色明显,社会影响力巨大。有必要对武威匾额进行集中整理收集展示,在武威历史文化街区文庙周边,建设武威匾额博物馆和匾额数字博物馆,将收藏在市博物馆的文庙等处原匾、散落在其他景区景点匾额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匾额进行集中收集,在匾额博物馆进行统一修复保护展示,进一步丰富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展示武威丰厚的文化底蕴。
3.加强匾额保护修复,确保匾额永世流传。武威匾额受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多为木质匾额,这些匾额随着沧桑岁月的洗礼,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病相,需要采取现代文物修复手段加以修复性保护,确保匾额永久保存。首先,改善保存条件,根据木器文物特点,在不改变其原始保存大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使匾额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保存。其次,对匾额进行除尘处理和涂尘保护,先大概后细微,先背板后正面,先泥团后面团等除尘法,为匾额“清肺减负”。要对匾额背面和四周边缘未被彩绘、裸露的区域进行涂尘,为匾额“涂脂抹粉”。同时,要尽量延长原有彩绘的维修周期,减少对匾额在修复中的损坏,使之尽可能保持原貌。最后,要建立检测和管理档案,针对每一块匾额制定中长期保护规划和科学完善的维修养护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匾额的保护管理问题[4]。
(二)加快匾额活化利用
以文庙匾额为代表的武威匾额历史厚重、内涵丰富,可谓价值连城。如何让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国宝古为今用,活化利用,使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提升人文品位,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破题解决。
1、提炼匾额文化元素,提升文旅项目品质。武威匾额作为传统建筑的特殊符号,每寸每尺中都渗透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因子,每毫米、每厘米都反映着古人的生活、追求和认知。小匾额,大学问,它是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要加大对武威匾额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组织专门力量,对匾额中的诗书、绘画、纹饰、色彩、雕刻工艺等元素进行研究提炼,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增强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感。近年来,武威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在实施的武威雷台旅游综合体项目、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等重大文旅项目中,注重以匾额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植入,使以匾额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武威得以传承、弘扬。
2.开发匾额文创产品,丰富来武游客必购。文化要赋能文旅,让收藏在博物馆的冰冷文物有温度,有热度,就要做好转化利用。武威匾额作为武威经典文化,杰出代表,要通过政府扶持、市场撬动的形式,将武威匾额作为武威文创的首选进行重点扶持、研究开发。产品在注重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同时,着重发现和提炼武威匾额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印记,用现代创意设计和营销推广手段把优秀的匾额文化资源转换为可以带回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具体来说,可将提炼的匾额文化元素植入文教用品(匾额元素铅笔盒、橡皮、书签等)、丝织品(匾额文化衫、匾额丝巾等、玩具(匾额拼图等)、工艺品(木质匾额、铜质匾额等)、图书(武威匾额故事、武威匾额书法临摹等)等,创作出丰富多彩且具有灵性的产品,“使静态的文化活起来”,使武威匾额文创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5]。
3.传承弘扬匾额技艺,强化研学旅游互动。现代旅游更加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更加注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快乐。武威文庙匾额的根脉在文庙、灵气在文庙。要结合匾额的教化功能、历史功能,立足现代研学旅游,在武威文庙开发匾额文旅产品,让沉睡在文庙的匾额灵动起来。首先编导匾额故事。目前,武威文庙开发了“成人礼”“开笔礼”“祭孔礼”等研学活动,社会反响较大较好,要进一步丰富研学旅游产品,供游客互动体验。可依据匾额中的落款时间,精选12块匾额,每月选取一块匾额,编导献匾场景,让研学的游客着当时的服饰,在桂籍殿前献匾,解读匾额内容。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书城不夜”银武威。其次,可依托现在正在实施的武威文庙儒学院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开发研学产品。比如,可临摹匾额书法,可雕刻文庙匾额,在复制品上拓印匾额,也可通过转换材质,让游客自制匾额。同时,还可以设置匾额文化公开课讲授匾额知识,制作古匾拓片和复制古匾走进校园巡展,也可通过AI、VR、人工智能等形式观看和感受匾额制作,献匾场景等,让游客零距离接触匾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讲好匾额故事
匾额是一部活着的古代百科全书,每一块匾额从内容、设计、书写、篆刻、献匾等过程中,无不蕴含着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我们要从中汲取养分,讲好匾额故事,传承匾额文化,打造匾额品牌。
1.挖掘匾额故事。匾额形制虽小,却包蕴丰饶,涉及建筑、设计、美学、历史等诸多学科,要组织专门力量,立足武威文庙匾额,翻典籍,查史书,重考证,搞清楚、弄明白每一块匾额的内容确立、题匾过程、献匾经历、献匾意愿等匾额背后的故事,提炼加工为简短精致、通俗易懂的匾额故事书、匾额连环画和匾额实景演出等,普及匾额文化。
2.提升宣传效果。创新宣传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既要用传统媒体加大匾额的新闻宣传,更要注重应用新媒体,通过短视频、抖音、快手等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宣传和推介好武威匾额,使武威文庙等匾额家喻户晓。
3.打造匾额品牌。武威文庙匾额是目前河西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批匾额,堪称全国文庙一绝。要树立责任意识,品牌意识,进一步挖掘研究,积极活化利用,千方百计讲好匾额故事,讓文庙等匾额成为武威文化的靓丽名片。
参考文献:
[1]黎大祥.武威文物研究文集[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50.
[2]吴兴玺.河西走廊匾额的人文情怀探微[J].河西学院学报,2018,34(04):35-39.
[3]李晓燕.凉州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34.
[4]吴峰天.武威文庙桂籍殿匾牌病相分析[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04):74-75.
[5]单霁翔.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J].新世纪智能,2021(27):7-9.
作者简介:
席晓喆(1974-),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