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时尚

2023-11-12 22:29张佳媛
新楚文化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摘要】“国风”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及美学风格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式发展,其背后产生的国风文化成为近年来的文化时尚热潮。国风变装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以较为日常化的视角切入,直观趣味引入,内涵式文化深度吸引,削弱了距离感与陌生感。我们又一次以新的角度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创意复苏,消减沉闷,引发了时尚流行。传统文化的复兴以更加多元形式与内容出现在当下社会之中,也以更加年轻化的方式传达着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当今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等促使国风变装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吸引着更多群体加入,并扩大其影响力。这种时尚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与当代社会的审美倾向息息相关,本文结合西美尔《时尚的哲学》,以朱铁雄等变装“头部”博主的案例来探讨国风变装背后的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国风文化;国风变装;传统与时尚;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8-0088-04

一、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之国风变装

(一)国风文化产生的背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国风文化中“国风”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指周初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民间风貌。“国风”,从表面来看,就是中国风,其背后隐含着的“国风文化”,是以中国广袤土地上被广泛认同的民间风俗文化及其相关元素为载体,通过创作及产出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衍生文化生态,对文化和习俗进行可持续的传承。国风文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其有时指向古代的意气风貌,又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流行元素进行融合。

(二)国风变装的特点

朱铁雄,被戏称为“中国魔法少年”“国风变装天花板”,在朱铁雄看来,只要是中国人,耳濡目染之下都会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共鸣。国风更像是一种信念传承,这种感动深藏于每个人的心中,等待时机被焕发点燃。从自媒体兴起开始接触短视频,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最初也遭遇了瓶颈期,而在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与调研之后,将赛道转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年轻人喜欢的变装加特效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弘扬、传承中华优秀傳统文化,还能唤醒年轻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对朱铁雄来说,每一次cos变装都是在体验另一种人生。为了提升无数技能,找武术教练训练自己,为了了解京剧,还找到了专业人士进行学习。为了呈现最好的变装效果,朱铁雄也需要一帧一帧画蒙版抠图,一个又一个细节的精心打磨,让他的更新速度稳定在一个月一更。哪怕更新速度不够快,但这种文化传承将受众紧紧连接,用户黏性也在逐渐增强。不过也正是他对作品的精益求精,让他每发一个作品就能火一个。朱铁雄以梦为马,用心打造国风特效,用丝滑变装成就内心的热血与浪漫,一手造就中国魔法少年的英雄梦。这个平均年龄仅有23岁的团队,因为正在做这件事,成为被传统文化鼓舞、感染的那批人。

传统文化何以复兴成为重要思考,国风变装为何引发热潮,其背后隐含的美学价值值得深思,内容与形式双向发展,缺一不可。优秀的国风变装视频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反差感

国风变装以变装前后对比的巨大反差,给人一种震撼感,这种差异性给人心理和视觉上的刺激,惊喜感满满。视频短而精,适当留白,给足想象空间,也为思想高潮留有余地,让人逐渐产生极强的探索欲。最后的高潮变装部分或许只有短短十几秒钟,但余韵无穷。

2.故事性

用一段段富有情节的故事引入,剧情、文案、视觉等综合呈现,更强的代入感,让人们在一段段故事中寻找着自己或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对经典人物形象的模仿是打开大家兴趣点的第一步,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对“自家英雄”更为追捧。朱铁雄发布的第一条视频,名为《那些看似很可笑的梦,是我们用尽全力守护的光》,他扮演的年轻人为保护一个患病的小孩,变身齐天大圣孙悟空,在激昂的音乐中,身披金光腾空而起,满足了好多人的“英雄梦”。

3.人情味

引发共鸣,寻找文化认同。文化的发展与衍生,离不开“人”,一切都是以人为本,在当下社会和经济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以精神性的文化产品给予内心以力量支撑。不是复古,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由形到意。对多群体的关注,日常化、生活化的不断深入,使文化传承、文化基因深植心中,形成不灭的星火。地方风情浓厚,也是一群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4.敬畏感

虽以娱乐化方式呈现,但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热爱与传承。中国式的热血与浪漫,带给人们的不只是震撼,更多的是感动和吸引。也不仅仅是表面的片段式情节,更多的价值在传递中升级,提醒和警示着我们不能忘记。随着传播范围的不断拓展延伸,逐步形成“软植入”,让越来越多的受众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以正能量、积极的文化主题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以何种角度切入,敬畏感始终不能忽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也需随着时代发展而填入新的内涵。

5.科技性

借助科技手段,艺术科技融合发展。科技满足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需求,艺术体现了人们对内在审美的追求。动态与活化发展,特效等视觉效果的呈现,精良制作让中国英雄“燃”起来了,以创意形式呈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震撼感。科技手段也弥补了现实当中无法实现的遗憾,实景与虚拟交织,摹画出美好愿景。

6.年轻化

受众年龄层的年轻化吸引了更多群体加入,年轻化的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传播形式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意识到了传承的力量与重要性,身体力行地承载着文化使命与责任。国风变装形式的创新拓宽了艺术发展的空间,受众与创造者形成了新的互动思考,双向促进,获取无限的生命力。

(三)国风变装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国风”的出圈在于青少年群体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自觉自知,愿意用他们擅长的方式挖掘传统背后的底蕴,讲述中国故事,让长久的积累与沉淀不被时光的流逝所磨灭,反而重焕生机。青少年群体对于国风文化的推崇与重视也是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的新转向,需要受到重视。新时代青年承载着更多的文化重任,也肩负起传承的重大使命。用更加年轻化的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推动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不断创新转化,面向未来①。国风变装背后不只是汉服,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内容,传承二字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意义十分深厚,等待挖掘。在传播中发展,在发展中承袭,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二、西美尔《时尚的哲学》对国风变装的启示

(一)时尚的双重性与模仿性

西美尔强调时尚的双重性,他所强调的是时尚的双重性,也是生命的双重性。人类也是一种具有双重性的动物,存在两种不同的力量:普遍性力量和特殊性力量。

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和交互作用确保了人类的生命力。作为社会性的个体存在,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去完全展示自己的个性,为了给予个体不会孤独地处于自己行为中的保证,个体必须学会模仿。西美尔通过较低阶层和较高阶层二者对时尚的“追赶和追逐”理论的阐述,来解释引起时尚连续变化的原因。

由人的双重性到人的模仿行为再到时尚是一种模仿的论断。任何一种时尚都可能会吸引相关受众的模仿。国风变装引发热潮,其本身就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文化时尚。当传统文化的美被看到、被喜爱时,或许我们离传承又近了一些。模仿本身无法避免,也由表层逐渐走向深层次的模仿。从单纯的妆造到技艺传承、视觉特效,都需要时间的锤炼,而非表面形式的仿造,竞争力也由此凸显,难以被替代的是真正的实力。外表的相似与内涵的深度,后者更为厚重也更值得深挖。若无内涵,则金玉其外;若无传承,则未来梦空。

(二)时尚的阶层性

时尚成为社会阶层差异的一个侧面。当时尚流行开来,它的特殊性被普遍性所消解,时尚也就消亡了。西美尔认为时尚是自上而下传播的,可以理解为某种引领性。少数人的引领,引发时尚热潮,大家相继模仿。国风变装赛道上,众多博主展开了实践,而朱铁雄等头部博主突出的原因,无疑是借此契机,抓住机会,细分侧重点,紧抓“国潮+特效+剧情”三者相结合的路径进行创作。这种突出与引领背后也凸显了阶层性,以更为大众喜爱的传播形式呈现,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三)符号与消费

时尚本身就是一种欲望驱使下的符号消费。符号也更像是一种记忆载体,时尚的内涵逐渐加深,也逐渐融入了文化要素作为内在支撑,感性与理性相交织,共同摹画时尚文化蓝图。文化艺术消费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性消费,人们更倾向于为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付费。国风变装背后的服装、妆造、视效、传承等多个角度都能刺激文化艺术消费,带来一定的消费契机与就业机会。

(四)经典与时尚

西美尔认为,一些形式的本质中存在着的特定意向可以使它们易于成为时尚,而其他一些则并非如此,比如“经典”。

“经典”的东西具有稳定性和结构性,但往往与时尚对立。它似乎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潮流惰性”,很难成为时尚的东西。时尚表征了流动的文化形式,却也同时在差异性之间的张力中寻求稳定。如何将经典转化为时尚要素值得深切思考,需要在新时代文艺发展背景下,赋予新的内涵,结合一定的科技手段、故事性等方式,更加多元、立体地呈现经典形象,个性与共性并存。如有歪曲,适度纠正,这需要具有极强的钻研和探索精神,绝不只是单纯的外在形象模仿。

三、现存问题与愿景

(一)仍未成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进行整合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汲取的元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国风变装、民族变装、汉服文化热都是国风文化传播形式之一。个体的力量仍略显单薄,随着受众群体的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广泛,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加入其中,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条路前路未知,前景无限。但很容易遭遇资金不足、剧情不够吸引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重要性,却无从改变。从低谷到高潮,每位“传承人”背后都是一群人,团队的力量尽显。朱铁雄只是万千传播者中突出的一员,如up主“嘉了个玲”是中国古文化类自媒体,其《山海经》系列播放量达9亿次以上。但由于实景拍摄成本高、周期长,导致资金链断裂,只能暂停更新,等待解决完资金问题再继续古文化传承梦想,幸好收获了众多粉丝的支持与关注,共助其渡过难关。

国风文化是政策、商业、青年群体、数字平台等共创的、正在生成的文化,基于青年国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各界人士推进。如果缺乏资金支持,需要多群体的支持与帮助。现多为团队个体,缺乏“抱团”,也需要逐步完善体系。从剧情、文案、服饰、妆造、视效、拍摄、剪辑、后期等所需的多个角度入手,逐步拓展影响力,拓宽产业链条。也可以逐步开发一系列文化艺术产品周边,迎合相关受众需求,增强用户黏性。

(二)文化传承的割裂与断层

单向解读易造成偏离和形象的歪曲。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文字都已发生偏离,不再是原本的含义,也很容易误读。管中窥豹,不可知全貌。对于事物的整体理解需要各专业型人才的共同解读,个体的解读容易偏离事物本色,需要经过专业性学习与钻研,对其了解深透之后再去进行仿造,演绎背后就会产生很多的戏剧性,但不一定为“真”,人物或故事的模仿与评价需要从多元角度入手,积极与消极并存。由于媒体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特质,个人的价值判断极易受到扰乱和管控,此时尤其需要增强辨别能力,不然很有可能陷入迷局之中,学其表象缺乏内核。国风变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体现。不只吸引了更多人的模仿,也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走入日常生活。呈现的单向性,个体的解读侧重某个方面,也许不能完全展现,更多的是抛砖引玉,激发兴趣性,需要增强自主了解的后续推动力。

(三)小众到大众,仍需不断“破壁”

青年国风文化兴趣圈层的兴起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和传承需要关注的新动向。以往对“国潮”“国风”的理解就是古风、汉服,随着青年文化的崛起,“新国潮”早已拓宽了边界,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有了更多的碰撞和融合。从少数人的努力经营到大众的宣传模仿,需要不断凝结为一种文化记忆,增强推动力和生命力。一步步都是逐渐摸索和破冰的过程,虽艰难,但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非凡。

(四)传统与时尚的转化需警惕

为传统搭建时尚“桥梁”,需要真诚,也需要进行警惕和反思。中华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继承、批判、革新、创造的变化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时尚的时代内涵,国风变装风潮活动不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动机,而是真正着眼于尊重知识文化、尊师重教,重视传承的力量,如此方能进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轨道,不是强权覆压下的文化统治,而是自发接受的文化浸润。当传统文化“遭遇”时尚,要警惕的还有许多,有传统文化的落寞与不适,还有假借传统文化之名,牟经济利益之实。而最应警惕的,是人们是否还拥有一颗真正热爱、尊重传统文化,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基因来让当代人获取精神力量的真心。

四、结语

国风变装作为传播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形式之一,为当下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实践性思考。西美尔《时尚的哲学》为时尚的发展提供很多理论上的指导,时尚的双重性与模仿性、阶级性、符号与消费、经典与时尚都为国风变装发展带来一定思考。目前国风变装也存在着仍未成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进行整合式发展;文化传承的割裂与断层;小众到大众,仍需不断“破壁”;传统与时尚的转化需警惕的问题。虽有不足,但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传承与发展,因时而变,随势而变,探索还需继续。

注释:

①从“国风”出圈看中国新青年的文化自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744903256575140&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1]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5-85.

[2]郭雨欣,杨喻清.民族风变装视频中的形式模仿与记忆传承——以朱铁雄国风变装视频与少数民族变装视频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1):109-113.

[3]季芳芳,孙萍.游走于边界之间:青少年国风文化的多元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06):96-101+113.

[4]刘元风.要占领传统与时尚这碰撞的两极——刘元风谈设计与艺术[J].设计,2020,33(20):54-59.

[5]黄永利,周辉.江南丝织品的传统艺术基因提取与时尚美学应用研究[J].江苏丝绸,2020(04):36-41.

作者简介:

张佳媛(1999.9-),女,山东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