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开展劳动教育是必要途径。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日益凸显。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时空与资源优势。南京市浦口区星甸小学依托“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积极探寻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在知行合一的宗旨下,有序、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期构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新样态。
【关键词】乐耕园;小学;劳动教育;农村;样态
作者简介:徐卫祥(1974—),男,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星甸小学。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物质与精神的源泉。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增智、增美、健体、促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就必须把劳动教育作为纽带。笔者所在的南京市浦口区星甸小学历经百年沧桑,围绕“立足农村、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我校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契机,以“乐耕园”为依托,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解读
“乐耕”即“乐道躬耕”。“乐”,为“快乐”,旨在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享受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劳作之乐、童年之乐;“道”,为“方法和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劳动实践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劳动实践的基本技能,在劳动实践中涵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躬”,为“亲自”,旨在让学生身体力行,开展具体而真实的劳动实践操作;“耕”,本义为“犁田、翻地”,此处为“农业生产性活动”,旨在让学生借助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及周边种植养殖资源,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活动。
“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依托我校“乐耕园”劳动实践基地和周边种植养殖资源,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让学生享受劳动的过程,培养劳动习惯,锻炼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探寻
我校周边有着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乡土资源以及贴近大自然的优势。因此,“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厚植学生的情怀,丰富学校的文化体系,创造社会价值。
(一)厚植学生的情怀
学生参与“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完全沉浸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进而能够培养知晓农事、尊敬农民、热爱农村的情怀[1]。
(二)丰富学校的文化体系
我校聚焦核心素养,以“自然自由、自立自觉”为课程理念,设计“满天星”课程,旨在让师生“人人有选择、个个皆发展”,从而实现“自然教育”的特色培养目标。其中,以“乐耕园”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的“灵动星”课程是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是我校实现“五育并举”培养目标的主阵地、主渠道。
(三)创造社会价值
我校是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是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因此,在多数家长眼里,读书是唯一出路。“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能够通过实践过程、实践成果、实践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家庭对劳动的观念,实现情感与认知的隐性迁移,最终创造社会价值[2]。
三、“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本着知行合一的宗旨,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四个“相结合”,努力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确保课程有序、有效、深入地推进。
(一)学科课程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劳动教育“全”起来
近年来,在南京市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下,我校严格落实课时计划安排,保证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一二年级学生每周依托“乐耕园”的课外劳动实践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学生每周依托“乐耕园”的课外劳动实践不少于3小时。
“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农耕文化课程、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灵动星”种养殖课程、生活技能课程等。我校把课堂内的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教育(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乐耕园”的含义,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测量“乐耕园”的面积,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布置“乐耕园”)以及“乐耕园”劳动实践基地教育紧密结合,力争劳动教育的全覆盖,让劳动教育“全”起来。
(二)校内基地与区域资源相结合,让劳动教育“丰”起来
我校聘请有农作经验的教职工、家长代表、学校周边种植养殖专业户作为课程指导教师,与学生分享种植知识,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播种、间苗、施肥、采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我校还积极整合校外的种植养殖资源,如学校附近的翠云山种植基地、后圩螃蟹养殖基地等,开展校外研学,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空间,让学生学习了解种植养殖的相关知识和流程,并让学生在特定的种植养殖时节参与种植养殖的实践劳动。如此校内校外的资源联动,能够让劳动教育“丰”起来。
(三)专家指导与经验借鉴相结合,让劳动教育“专”起来
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力军是学校教师。我校不定期邀请院校专家、当地农科所种植技术员、周边种植养殖专业户等走进学校,为师生开设讲座。2023年3月,我校邀请金陵科技学院副教授、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园艺学科社会服务团队首席专家开设“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专题讲座。我校还带领行政团队、部分教师实地考察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学习先进做法和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校把学习得来的知识和经验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对项目的顶层设计、过程推进以及评价实施展开了全面的工作,以此真正让我校的劳动教育“专”起来。
(四)班级承包与小队联产相结合,让劳动教育“动”起来
为了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我校采取“班级承包、小队联产”的机制,将“乐耕园”劳动实践基地内的种植养殖区域划分到相应班级。各班级根據“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联产小队”,并由班级任课教师担任生产导师,设计管理要求和劳动生产目标,从而使学生获得参与感、价值感、幸福感,让劳动教育真正“动”起来。
四、“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策略
我校的“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了考核的全程化、多元化、综合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一)兼顾过程与结果,注重评价的全程化
在劳动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其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3]。
我校在“乐耕园”劳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不只关注劳动的成果性展示和评价,更关注学生、教师在各个阶段的进步及不足。另外,我校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认知与操作难点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我校在“乐耕园”劳动教育实践中,不定期开展讲述劳动故事、撰写劳动日记、制作劳动微视频等活动,记录学生劳动中的点滴,并借助学校网站、公众号等平台,与学生、家长、社会分享,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兼顾他评与自评,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有着诊断、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在“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评估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作用。家长的评价作为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延伸也必不可少,我校实施家校一致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提升评价的有效性。学生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其自我评价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我校在每次劳动课程结束之后,都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劳动开展自我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
(三)兼顾定量与定性,注重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
劳动教育评价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我校采用定量評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我校采用等级制、百分制的方式对学生的劳动知识与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促进学生在后续的劳动实践中有目的地进行改进。此外,我校根据学生劳动认知、习惯、能力、情感以及精神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定性评价,如综合评语评价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校有机融合定量与定性评价,使劳动教育评价更加全面化。我校的“乐耕园”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表(试行)如表1所示。
结语
劳动教育课程具有重要价值,我校将继续高举“五育并举”旗帜,全力构建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农村样态。
【参考文献】
[1]蒋雄超.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及推进路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11):59-62.
[2]黄鲜.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问题与矫正[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6):29-32.
[3]宁淑同,刘佳,黄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11):65-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