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 邵献平
摘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传承不辍得益于中国精神。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进行了新的释义,强调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而中国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在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中国精神的内涵,研究其发展脉络,总结其价值能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精神,从而更好地养护精神家园,提振精神面貌,凝聚中国力量,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精神;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5-004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积极弘扬中国精神中的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精神、守正创新精神。新时代,构筑和弘扬中国精神不仅需要明晰其概念,掌握其内涵,更需要从其生成、发展中认识和挖掘其价值,在理论、历史和现实维度的有机统一中理解和掌握中国精神,有助于把握其发展的新契机,发挥其最大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助力。
一、概念解析:中国精神的内涵
(一)精神的含义
精神是人的情感、认知、意志等生命体征和一般心理状态,是人的生存意志和人生追求的高度体现。“精”“神”二字的结合首见于古文《南华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1 ]关于精神的释义在《辞海》中主要有四种:(1)人的情感、意志和灵魂状态;(2)神采或韵味;(3)气力、精力;(4)心神魂魄的俗称[ 2 ]。在西方,对精神的理解亦有三个方面:一是灵魂或思想;二是心智、大脑的活动方式;三是意向、动机、愿望[ 3 ];由此可见,中西方对精神的理解所向趋同,观点和看法也较为一致。
精神的实质与其释义有所区别。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精神的实质内涵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首先,柏拉图认为,精神是一种超理性的本源,是一种实体。亚里士多则认为精神是高级思维活动本身,是一种活动。而休谟则将精神的核心理解为人的感觉。康德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灵魂观,指出精神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即能动性原则。西方精神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对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精神作为绝对的实体、认识的运动、自然的真理性和理念的真正现实、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具有观念性、自为性、活动性和过程性等特征。”[ 4 ]他认为精神的范畴涉及从存在到意識、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及精神外化为法权、道德和伦理等,是拥有哲学、宗教和艺术等三种表现形式的“绝对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精神体现在哲学领域的意识融通,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识。狭义的精神则指人精神中的实质与精华的部分,不仅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还能彰显出人的想法、观念和心态。本文所研究的中国精神侧重于后者,所反映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中华儿女彰显出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5 ]就个人而言,精神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个体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对于国家与民族而言,精神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离不开精神的强大支撑。
(二)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石,缺乏民族精神的中国精神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难以在时代变化发展中汲取时代的养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辩证统一,一方面,时代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没有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才能生根,转化为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民族精神需要时代精神丰富其内涵,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转化为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1.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石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中华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积淀,体现的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精神气质。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思想理念、道德修养和审美境界的体现,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价值追求和意义表达,是影响一个民族能否凝聚起共同维护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力量。因此,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来说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意志品质的锤炼、价值理念的传承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6 ]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辍得益于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各族人民意识到分裂与斗争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唯有团结和睦才是长久生存发展之计。盘古开天到如今,每当国家民族陷入危难之时,中华民族精神就会迸发出冲天之势,激起整个民族与困难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无所畏惧的民族气魄。正是这种强烈的团结交流意愿与和平统一的精神自觉使中华儿女形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使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传续,中国精神才得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民族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得益于昂扬的民族精神支撑,也正是有了高昂的民族精神,才奠定了中国精神的基石。
2.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认为:“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 7 ]马克思也在《共产党宣言》中发表了对时代精神的见解:“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8 ]时代精神形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文明在不同时代的精神体现,是对民族精神时代性的表达,集中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9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中国精神鲜明的时代气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的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将中国精神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沿海经济特区的实验、一国两制的实施所彰显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齐心协力、务实求效、敢闯新路、勇于创新、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创新精神,还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都是对伟大中国精神最好的彰显。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的诉求,赋予了中国精神时代的特征。正是因为有了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中国人民才有了敢于打破落后的陈规和勇于探索发现的勇气。坚定不移的创新精神和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是激励一个民族顽强拼搏、勇于探索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历史逻辑:中国精神的发展脉络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国精神的发展史,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总结出的先进思想和优秀精神,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从衰落到觉醒,最后再从觉醒到丰富的过程。发展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团结统一和积极进取始终是中国精神的主旋律。
(一)中国精神的缘起与生成
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所以,中国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十分悠久,中华儿女曾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华夏文明。在中国古代,中国一度以大國、强国的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华儿女的力量,挺立起了民族的脊梁,铸就了千年古国的辉煌。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卧薪尝胆到闻鸡起舞,从苏武牧羊到岳母刺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忠君爱国等,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首先,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古代圣贤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道德、有精神追求。一个人只看重物质,没有精神追求则与禽兽无异,应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枕,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追求。主张要用自己的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来控制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在利益取舍中主张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准则。其次,在理想追求上,古人将道德理想作为激励精神的驱动力。先辈们一直以来都将仁、义作为最高的道德追求。正如《横渠语录》中所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明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胸怀天地、志存高远、兼济苍生、为实现理想而矢志不渝。再者,在人生境界上,将人的境界划分不同等级,人生境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因此,便有了圣人、君子、真人、至人的称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任何时候都要守住做人的底线。最后,在忠君爱国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正是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责任感的精神写照。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滋养的中国精神,赋予了中国精神丰厚的历史积淀,汇聚了中国世代精神精华的中国精神,仍然是凝聚当今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精神的觉醒与转轨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爆发,不仅使西方人的文明得以发展,亦使其精神得到了解放。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文明的冲击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殖民扩张,中国人民陷入了空前绝后的苦难之中。
然而,越是民族危亡时刻越能考验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在此绝境下,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有识之士开始以精神自觉的态度重铸中国精神。第一位喊出“重铸中国魂”的是梁启超,他在1899年发表的《中国魂安在乎》中首次提出了“中国魂”的概念:“吾因之以求我所谓中国魂者,皇皇然大索于四百余州,而杳不可得。吁嗟乎伤哉!天下岂有无魂之国哉!……今日所最要者,则兵之魂也……。”[ 10 ]他认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即日本魂,日本的快速觉醒得益于此种精神的推动,而反观自己的国家,四百余州却没有自己的国魂。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有关国魂、国民性、立国精神、中国精神的话题讨论之中。将之与西方国家国民性进行对比后,陈独秀认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而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11 ]他认为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中,国民安心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这种思想使国民养成以亡国贱奴自处的劣根性,唯有奋起反抗,树立奋斗意识,使人人皆有“抵抗力”。他力争为唤醒苟且偷生国民的爱国精神而奋力疾呼。辜鸿鸣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通过对中西方做出比较之后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品质。他指出:“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灵魂的性情……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心态,或者用诗人的语言说,是一种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中国人精神上的优点即:深沉、博大、淳朴、灵敏。”[ 12 ]他的概括让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纠正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精神懦弱”的误解。
国家民族存亡之际,也是民族觉醒之时。中国精神紧接着迎来了转轨的关键时刻。从着眼于个人到心系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从差异性比较到内生属性探求,直到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完成转型。在中国精神的引领下,近代以来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实践上,无论是主张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抑或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甚至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辛亥革命都体现出变法、独立、革命的精神。这些精神已经注入民族精神的血液之中,成为了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支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民主主义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的宣传民族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不仅为国人带来了民主与科学,更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自觉与精神解放。李大钊强调:“我认为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解放……所以我们解放运动的第一声,就是‘精神解放。”[ 13 ]唯有精神上得到解放,科学才能得到发展、文化才能得以繁荣、民族才能进步。同时,以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文化界的保守派,以及胡适和陈序经等西化论者,则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精神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及总结。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既对当前国家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批评,又从民主与科学的角度出发,努力建构起一种新的国家意识。“五四”运动的爆发,迎合了世界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精神的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奋斗历程中,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了中国精神新的内涵,实现了中国精神的涅槃重生。其具体体现为:新民主主义时期,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的红船精神。点燃了中国社会变革燎原烈火的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长征精神。敢于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团结进取的西柏坡精神。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庆精神。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自己力量的雷锋精神。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亲民爱民、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焦裕禄精神。顽强拼搏、精诚团结的“两弹一星”精神等。
(三)中国精神的重塑与丰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国人从“左”的错误思想中解放出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以改革、创新、开放的姿态将中国精神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精神内容。其具体体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守正创新、艰苦奋斗、低调务实的华为精神。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这些精神在新的时期都赋予了中国精神新的内涵。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的中国精神有所不同,但他们体现的共同点就是: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每当一个艰难的历史时刻摆在我们面前时,总会有一种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使我们迈过一道道坎,跨过重重障碍,推动着中国发展前进,铸就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
同时,在理论层面上邓小平曾讲到:“中国人民有民族的尊严和自豪,热爱祖国、将一切力量奉献给祖国是最大的光荣,损害国家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的耻辱。”[ 14 ]江泽民同志总结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即“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实求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精神[ 15 ]。胡锦涛同志对民族精神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并对精神支柱的巩固做了诠释和发展,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6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对中国精神做出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7 ]
新时代,习近平将中国精神、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指挥、中国方案等词汇相结合使用,将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理念联系起来,为中国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
三、时代呼唤: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中国精神的内涵及发展的厘清,不难发现中国精神形成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现象,而且中国精神的概念本身就带有价值评判的色彩,中国精神之所以备受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原因就在于其价值上。中国精神具有凝聚国人力量,激发创新创造,推进复兴伟业的作用。在新的征程上,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强调其价值,强调其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
(一)提振国人精神状态的精神力量
中国精神能够以积极的力量鼓舞人心,提振人的精神状态。我们每个人活着,不仅要生存下去,还要养护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黑格尔说的“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18 ]。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虽然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但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上到国家高层干部,下到平民百姓,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着精神信仰缺失的问题,也有很多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变得只顾追逐眼前利益,忽视内心深处的精神向往。“亲情不亲人心凉薄,精神空虚染恶习”是精神信仰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来填补空虚的心灵,我们需要从革命志士以及精神丰富的奋斗者身上找寻生命的意义以及精神层面的积极状态。中国精神萌生于社会心理层次,反映了群众在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的认知高度,不仅是我党领导人民持续健康发展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要求。我们应将具有许多优良品德的先辈们视为自己的榜样,关于他们自强不息、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尊师重道、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故事一直是人类精神教育题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要有信仰,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一个国家的稳步发展,同样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引导。从精神需求来看,中国精神的兴起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它具有唤醒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精神基因、提振国人精神状态的价值和功能。
(二)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中国精神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推动国家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有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凝聚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民族创造力、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中国精神的精神功能来看,中国精神的论述具有唤醒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精神基因,是人们普遍认可的精神旨归。当这种真理的光辉照进广大社会成员的内心,其产生的强大感召力将会充盈于社会成员的内心世界,就会牵导出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皈依。在中国精神的引领下,全体中华儿女的意志和目标更加统一,对社会的认同感更加坚定,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奋进、積极向上的氛围,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是中国精神内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精神强大的思想统摄性足以超越地域、民族、时代的限制,团结中华各民族同心同德,为 “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三)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19 ]科学技术等物质力量能够推动创新的发展,伟大的精神力量同样能够推动创新发展。江泽民同志曾强调:“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20 ]一者,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才有了中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威武雄壮的万里长城、卓越的科技与璀璨的文化,才有了中国在历史上对人类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平共享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反映出中国精神的思想特质和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和发扬中国精神,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解决之道,而中国精神就是中国的智力与中国方案的关键内核。二者,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诠释,不仅包含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也包含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理性精神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不仅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智力支持,还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一是中国精神所蕴含的智力内涵可以牵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力越来越大。中国精神的智力牵动就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撑,如果把社会生产力比作远航的巨轮,中国精神就是指引巨轮前行的灯塔。二是时代精神给中国精神注入了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正因有了时代精神,中国人民才有了敢于打破落后的陈规和勇于探索发现的勇气。坚定不移的创新精神和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是激励一个民族顽强拼搏、勇于探索的精神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想要在自然科学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想要更好地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能为中国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四)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17 ]中华民族之所以备受磨难而弥坚,饱受风霜而更强,靠的就是中国精神的精神支撑。缺乏强大的精神支撑,即便经济实力强大,也难以说真正地实现了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是当前广大民众在奋斗目标上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也是精神之梦,而中国精神正是助力实现精神之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它不仅是我们稳固根基、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撑,更是激发各民族团结一致、奋起直追的精神力量。唯有具备这种力量的民族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才会有实现梦想的可能。人的精神状态对其生存状态至关重要,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热爱生活、勇往直前。一个有强大精神支撑的民族,往往会继往开来,创造伟业。反之,一个精神世界匮乏的人,往往心智低迷、悲观厌世。一个国家的创造性和驱动力需要国家精神的精神支撑,缺乏创造性和驱动力的国家则会逐步走向灭亡。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衰落都是从精神的衰落开始的。中国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有目共睹。新时代,中国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方式。而中国精神,正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关键内核。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而来的新挑战,我们更需要将中国精神作为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来支撑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结语
浩浩华夏,文明流长!泱泱中国,精神永存!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前赴后继的中华儿女孕育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汇聚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使中国精神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它是中国人心中的启明星,指引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新时代,进一步掌握中国精神的内涵,挖掘其价值,秉承这悠悠中华魂,无疑能够为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增添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缩印本):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构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黑格尔.精神哲学[M]. 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10]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2]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13]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江泽民.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1.
[16] 胡锦涛.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N].中国青年报,2005-08-01(01).
[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8]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0]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ue of Chinese Spirit
ZHANG Cheng1,SHAO Xianping2
Abstract: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ontinues to be inherited thanks to the Chinese spirit, which has provided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spiritual vitality for China's developmen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d the ne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preading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spirit is the profound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enhancing the spreading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spirit, studying it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summarizing its value, readers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spirit, so as to better maintain the spiritual home, boost the spiritual outlook, gather the strength of China, and enhance the spreading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spirit, Connotation, Value
[责任编辑:马好义]
收稿日期:2023-03-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题“提升高校思政課课堂教学效果研究”(19VSZ073)
作者简介:张程(1993 -),男,河南信阳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邵献平(1964 -),男,浙江兰溪人,武汉东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政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