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俊 谢先敏 王凯
摘要: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的旅游脱贫效应,归纳总结贵州省旅游脱贫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积累的经验。文章使用超效率DEA模型,统计和测度贵州省九个地级行政区2016—2021年度的旅游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研究发现:贵州省的旅游脱贫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旅游脱贫效率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和两级分化,旅游脱贫明显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与基础设施建设,但各地市间旅游业的合作成效不佳,合作强度有待提高。最后提出政府要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旅游各区域间的合作以及巩固脱贫成果要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等建议,为扶贫时代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脱贫效应;超效率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5-0001-06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发展旅游业是帮助贫困人群摆脱绝对的贫困,改善其生活条件和经济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全国经济比较靠后的省份,贵州省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重视乡村振兴计划,大力兴修铁路、公路,解决贵州“地无三尺平”的难题,打开了贵州县与县、市与市甚至省与省之间的大门,促进经济发展。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告,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圆满完成,绝对贫困已完全消除。但是,当下还存在相对贫困现象。在此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的旅游脱贫效应,归纳其旅游业在助力贫困人群走向致富之路的过程中所吸取的教训以及积累的经验,对贵州省旅游脱贫的效果和旅游脱贫成果的明确和巩固有着重大意义,也对今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相对贫困问题,以及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文献综述
在全球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曾面临乡村危机或农村衰退[ 1 ]。他们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制度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 2 ]。因此,国外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是比较成熟的。随着宜居式、生态式的可持续旅游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银元等[ 3 ]通过构建“驱动力—状态—响应”的DSR模型,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性好处,并以此化解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未解决的难题;贺雪峰[ 4 ]提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展离不开农村,它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稳定器、蓄水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给广大乡村雪中送炭;蔡克信等[ 5 ]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是城乡对话和城乡高度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陆林等[ 6 ]系统地梳理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强调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具有巨大贡献,探讨了农村的“三农”问题,并提出了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还有学者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政策衔接逻辑来看待,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前阶段的首要任务[ 7-9 ]。
国外对旅游脱贫效应的研究,最早关注的是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准的国家的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问题。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旅游脱贫效应着手对总体的影响与效率进行研究。蔡雄[ 10 ]认为,旅游脱贫正在给贫困地区带来就业机会,推动社会进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方面成效十分显著,旅游具有较大乘数效应;Deller[ 11 ]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来对美国1990—2000年的农村贫困率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旅游业对贫困率的变化情况;向延平[ 12 ]采用条件价值法对凤凰古城生态保护价值进行了研究,对旅游脱贫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王松茂等[ 13 ]通过数据分析评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脱贫效率;李银昌[ 14 ]采用DEA视窗分析法,通过省市、在县级层面上衡量并对比了各地的旅游脱贫效率,进一步运用门槛效益模型研究了旅游脱贫投入产出对脱贫效率影响的非线性门槛效应;Handaru[ 15 ]将印度尼西亚邦卡岛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发展旅游业可以降低贫困率,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使当地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旅游脱贫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大重要策略。乡村振兴和旅游脱贫有一定的共性与差异。共性方面,两者都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密切相关,关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不同之处在于,乡村振兴具有阶段性、广泛性,而脱贫攻坚则有优先性、精准性。乡村振兴解决农村整体经济问题,而脱贫攻坚着重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在乡村地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经济转型、脱贫攻坚和改善旅游生态环境。研究旅游业对乡村振兴和脱贫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扶贫时代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及旅游脱贫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2—2019年,贵州省的旅游总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在飞速增长。2019年底受全国新冠病毒疫情影响,贵州省2020年的旅游人數和旅游综合收入骤然下滑。但是,到2021年贵州省的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又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2021年贵州省接待旅游人数为6.44亿,比上一年增长了8.03%,旅游综合收入为6642.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91%。2016—2021年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综合收入情况如图1所示。
(二)旅游脱贫成效
第一,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自2019年起,贵州开展旅游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带动和乡村旅游9个旅游扶贫工程,“旅游+”多产业融合加速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98.64万人就业,惠及89.7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涌现了美丽乡村整村脱贫“花茂路径”建设、互联网+旅游扶贫“好花红图案”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西江样本”建设等一系列助推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第二,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有了新进展。继续利用贵州省旅游资源大调查成果,新发现未开发旅游资源5.2万处,优秀的旅游资源有77处。贵州省正在不断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优化贫困地区的旅游项目。截止目前,已有66个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19495个,16个深度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4490个,旅游项目3105个,温泉旅游项目31个。
第三,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开创了新局面。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促进作用,现有3500余个村寨开展乡村旅游,创建12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和131个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颁布实施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农家乐经营户建设服务3个省级地方标准,被考核为标准级及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和客栈达到1515户。贵州2019年前三季度乡村旅游游客4.23亿人,总收入2561.94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7%和30.6%。同时,加快建设快速旅游和慢游交通服务体系,形成更加便利的旅游交通格局。支持贫困地区完善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厕所4822座,培育一批旅游电商平台,重点智慧旅游景区明显提速。
第四,加强旅游合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亮点。充分发挥对口帮扶省市的资源优势,在旅游推介、市场拓展、景区打造、旅游招商引资、人才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落实门票减免和过路费减半特惠旅游政策。2019年上半年对口帮扶省市入黔游客比例占全国入黔游客比例的49.2%。其中,广东、浙江和江苏入黔游客排名前三。
三、贵州省旅游脱贫效率评价
(一)评价方法及区域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研究多个投入指标和多个产出指标,具有相对有效性的决策单元效率评价,最早在1978年被Charnes提岀。傳统的DEA模型只能比较单一的有效的决策单元,不能够比较多个有效决策单元。1993年Andersen和Petersen[ 16 ]提出了将有效的决策单元剖解分离,可以对多个有效决策单元进行比较的超效率DEA模型(Super-Efficiency)。文章针对贵州省的旅游脱贫效应评价,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从旅游业的投入和产出方向来研究贵州省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居民经济收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贵州省旅游产业整体上的脱贫效果进行研究测度。
其中:n是决策单元数量,m是投入变量个数,s是产出变量个数。
具体选取贵州省9个地级行政区(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和黔南州)为研究对象进行旅游脱贫效率评价。这样既可以详细了解贵州省整体旅游脱贫效率,也可以直观反映贵州省各区域的旅游脱贫效率,从而归纳总结出全省的旅游脱贫成效。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的投入指标为贵州省各区域A级景区数量指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第三产业固定投资额。其中,将贵州省A级景区的总数比上各个级别景区的数量,所得到的比值作为各个级别景区数量的权重,将此权重乘以各个区域各级景区的数量,就可以得到各个区域的A级景区的数量指标。对于产出指标的选择,旅游脱贫的首要任务就是拉动贫困人民的经济增长,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推进地区的产业发展。因此,产出数据选取为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变异系数(表1)。其中城乡收入差距变异系数可以由农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之比得到。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首先,对选择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差异,再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构建输入矩阵和输出矩阵。输入矩阵包括选定的投入指标的数值,每个单位对应一行;输出矩阵包括选定的产出指标的数值,每个单位对应一行。超效率DEA模型还需要确定约束条件,即决定各个输入和输出指标权重的方式,权重限制根据上节的相关指标来计算。然后,将原始数据经由DEAP2.1软件处理,可以得到贵州省9个市的2016—2021年的旅游脱贫综合效率(表2)。
根据处理结果可知,2016—2021年度贵州省贵阳市、毕节市、铜仁市和黔南州的旅游脱贫综合效率始终大于1,其旅游脱贫效应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
其中,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的贵阳,其旅游脱贫综合效应最为明显。贵阳市旅游业的总收入从2016年的5027.5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642.16亿元,旅游总人数从2016年的5.31亿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6.44亿人次。2016年至2021年,贵阳市的旅游脱贫综合效率从1.2818快速增长到2.3874,渐渐和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距离,成为了2016—2021年以来贵州省唯一的整体效应高于2的区域。贵阳市整体旅游脱贫效应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较为平稳的水平,本区域拥有自然的交通流量。因此,在农业和旅游业融合、文化和旅游业融合等方面,发展了新型的旅游业,其旅游综合收入和游客接待人数,在2016—2021年间均处于大幅度增长状态,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速的比值均大于1。
综合效率平均值在0.5以下的区域,如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等地区,和其它区域比较,其投入和产出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波动比较大,基础比较单薄,处于较为劣势的状态。黔东南州的综合效率值自2017年1.211到2018年下降到0.6707以后,一直在0.1~0.3区间内徘徊。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在旅游脱贫中的投入指标虽然在评价区域中居于前列,但是投入和产出的转化不够充分,旅游脱贫的效果不明显,这与资源使用不够充分、旅游季节性比较强等因素有关联。黔西南州在前面三年,其综合效率值都大于1,但是在2019年突然下降至0.4267,之后一直保持在0.4左右。这两个地区虽然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是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融合度不高、引流成本高、贫困人口参与难等问题。
四、结论及对策
(一)研究结论
从贵州省整体旅游脱贫综合效率表来看,贵州省的旅游脱贫效率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根据各地区年综合效率情况看,有些地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长期有效,有些地区效率数值长期较低,且有效地区与非有效地区综合效率值之间差距有拉大趋势。这表明,贵州省旅游脱贫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旅游脱贫效率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区域之间尚未形成良好区域合作,且两级分化现象显著,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贵州省的旅游脱贫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以测出的贵州省旅游脱贫综合效率为依据,可清晰看出贵州省的旅游脱贫效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第二,贵州省在旅游脱贫效率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和两级分化。尽管遵义市、黔西南州、毕节市等部分区域是贵州省旅游区域绩效排名靠前的区域,但根据分析结果可知,部分区域旅游脱贫效率和其它区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如: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这两个区域的旅游脱贫效率远远比不上贵阳市。说明这些地区旅游业与扶贫工作的衔接力度还有待提高。
第三,贵州省旅游脱贫非常明显地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与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投入上仍有待加强。
第四,贵州省各地市间旅游业的合作成效不佳,合作强度有待提高。结果表明:部分区域旅游脱贫综合效率长期处于有效状态,部分区域有效率数值长期较低,且有效地区与非有效地区综合效率值之间差距有拉大趋势。这表明贵州省旅游脱贫发展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各地市之间存在旅游脱贫效率较大差异,且尚未形成良好区域合作,两级分化较为显著。
(二)对策及建议
1.积极完善相关政策
当地政府可积极完善有关政策,进一步制定更全面、更科学、更严格的旅游发展规划,以便更好地引导旅游业推动当前的扶贫工作。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合理归类当地的旅游资源,并依据所归类别制定出和资源相互匹配的制度措施,这样更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富足的地区,可采用一些超前的发展理念,率先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而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或者较难开发的地区而言,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必须要有可执行性。
第二,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要依据当地环境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开发措施,从而避免盲目过度开采而破坏环境。
第三,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人才创新。创新性的人才可以使旅游业更具创新性和多元化,为旅游业增添更加独特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创新性的元素也可以使旅游业更具地域特色,使当地旅游更具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以独一无二的旅游特色吸引更多游客,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扶贫工作的良好发展。
2.加强旅游各区域间的合作
第一,搭建政府合作平台,把贵州各旅游地区政府聚集在一个合作平台,并定期开会讨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组建各个地区的旅游产业联盟、联合打造旅游合作品牌。如今,人们大都追求个性化和体验多样化旅游形式,不同区域之间旅游业的合作能够整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开创更多特色旅游产品,以给旅游者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感。所以,这种合作需要根据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和地区资源特色联合开发和策划新产品,协调旅游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开展整体营销,树立统一旅游形象,树立地区竞争力旅游品牌。
第三,构建合理的人才合作与交流机制。人才交流互动不仅能共享各地旅游开发与经营实践中成功的经验,规避跨入旅游发展的误区,凝聚智慧破解现实困境,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能力。
3.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第一,传承与发扬脱贫攻坚进程中建构的明确的全责责任体系。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党政一体、共同负责、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的局面,这一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实践,为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彻底胜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针对目标更宽泛、任务更繁重的乡村振兴问题,这一责权明确、共同努力攻坚的责任体系理应传承与发扬。
第二,坚持全面监督考核机制。有了明确的全责责任体系,还要保证政策执行时的质量,这就需要严格执行相关考核机制,并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选拔调动时衡量标准之一。
第三,加强对产业扶贫优化升级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少地区已经在产业扶贫阶段开发出了一批新的品种优良、利润丰厚的地方产业,还有部分地区扶贫产业才刚刚走上正轨,对于有竞争力的旅游行业,应使之经受住市场的检验,更进一步适應市场竞争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对需要持续援助的旅游行业,应进一步保持对其帮扶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钟声,祝海波,谢东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2]龚金红,谢礼珊.负面报道中遗产旅游景区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分析[J].旅游学刊,2021,36(7):67-80.
[3]银元,李晓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82-186,193.
[4]贺雪峰.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5):1-7.
[5]蔡克信,杨红,马作珍莫.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2018(9):22-27.
[6]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7]张泉,白冬梅,彭筱雪. 我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2017—2020年数据分析[J].林业经济,2021,43(7):21-33.
[8]汪三贵,刘明月.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18-29,189.
[9]尹业兴,熊昕若. 地方政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供给特征——基于四川省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2,38(11):21-25.
[10]蔡雄,连漪,程道品,等.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7(3):4-16.
[11]Steven Deller. Rural poverty, turism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37(1):180-205.
[12]向延平. 基于CVM法的凤凰古城旅游扶贫生态绩效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10):234-236.
[13]王松茂,何昭丽,郭英之,等. 旅游减贫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吗?[J].经济管理,2020,42(5):103-119.
[14]李银昌,蒙莉丝.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西部旅游扶贫效率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174-176.
[15]Agung Wahyu Handaru. Pro-poor tourism: Findings from Bangka Island, Indonesia[J]. Academ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17(2):1-10.
[16]Per Andersen,Niels Christian Petersen.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s of
Tourism in Guizho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NG Jun1, XIE Xianmin1, WANG Kai2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s of tourism in Guizho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explor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s through tourism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clarifies the tourism-drive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s. The super-efficiency DEA model is used to statistically measure the inputs and output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nine prefecture-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 in terms of their contribution to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ourism-drive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iciency in Guizhou Province is relatively effective, although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efficiency. Tourism-driven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on among different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suboptimal, and the intensity of collabor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take an initiative in perfecting relevant policie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integrate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ai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er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Tourism-drive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s; Super-efficiency DEA model.
[責任编辑:陈丽华]
收稿日期:2023-06-19
基金项目:茅台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资本问题论述的研究”(myzsk202305)
作者简介:童俊(1983-),女,湖北武汉人,茅台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营销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王凯(1983-),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博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