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杰 郑秀清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
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金课”建设积极响应社会大众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诉求,高校教师教学迎来新的挑战。近年来,“金课”建设如火如荼,学生没压力、教师没动力的“水课”逐渐被淘汰。
“金课”建立的要义是教师要关心如何让学生真正投入和付出,从而有所收获。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为广大教育者所熟知。教学中判断是否“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以外在的客观为标准,而且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反应,关注学生的主观感知。所以,“金课”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大学教师怎样设计他们所教的课程,而是他们的学生如何理解教师所设计的课程……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经验各不相同,考虑这种差异性对学生感知并体验教师所设计的课程有什么影响。大学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课程设计”[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也随之发展,教学语言的使用便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中。但不管教学语言的环境载体是什么,教学语言始终是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为便于讨论,本文主要讨论现实的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在整个课堂过程中起到表明教学过程、贯穿教学过程、传递教学内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五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语言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学语言对学生自身学习的影响很大,语言运用能力可以成为评价教师授课水平的一项标准。[2]
有学者提出“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3]。有学者认为“教学语言是用于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4]。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的界定应当回到其使用者、使用场景以及使用目的去分析。
教学语言由“教学”和“语言”构成,其中“教学”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教学语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语言,使用场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而对于语言的定义,目前尚未有定论,语言可以是一种表示观念的符号系统[5],也可以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同时语言更应该是“存在的居所,人栖居在语言所筑之居所中……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说使存在的开敞形乎语言并保持在语言中”[6]。但基本上可以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是表达物体、经验和思想的符号,语言更是显现自己的凭借。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被限定在教学活动范围内,是教师和学生不断来回往返的沟通。雅斯贝尔斯说过:“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7]教学语言的使用目的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疑惑、教学问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知、思考、吸收、接纳、反思、批判,从而使学生得到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界定教学语言的概念: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成为完满的人的语言媒介。教学活动的流程为:教师向学生讲解,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师生就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反馈信息。所以,教学语言包括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用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传授语言、教学提问语言、教学交流语言以及教学反馈语言(见图1)。
图1 单组教学活动教学语言构成
教学效果的实现有赖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这些都是以教学语言为依托的。适当的教学语言的使用,即便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也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从笔者所在高校的督导听课情况以及《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报告》来看,大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学生兴趣低、抬头率低、玩手机多、走神多的现象,课堂内的学习体验由大一到大四逐渐降低。[8]这些或多或少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有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良好的语言修养能使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乐在其中。目前,大学教学语言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忽视学生在教学语言中的地位
前面提到,教学语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的语言媒介。但目前教师教学“一言堂”现象导致教师的教学传授语言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教学提问语言、交流语言以及反馈语言较少。课堂上,教师主导变为教师“主宰”,对学生行为及话语的限制阻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单一的书本知识输入更是减少学生的话语表达,而学生的不愿表达、不敢表达、不擅长表达,则违背了学生学习的构建特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2. 教学交流氛围压抑,削弱学生表达意愿
课堂教学环境除了物理环境的设置,还包括师生的言语、行为创造出来的氛围,而课堂氛围的创设直接影响到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轻松愉悦的课堂上,学生更愿意展示自我,而严厉、批评的态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害怕的心理。学生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愿讲出来,而这样便会让教师误认为学生已经接受了其观点,从而使得本应该有的关于知识的探讨无法开展。
3. 教学语言设计不当影响师生互动效果
在大学,由于职称方面的压力,多数教师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对于大学课堂的具体教学,则多采取应付态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于如何进行问题的引导、如何与学生交流对话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等环节的考量并不充分,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将知识讲解到位即可。比如,在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中,多数问题设计或属于封闭性问题,缺乏开放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或属于知识点问题,学生在书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有的课堂看着热闹无比,但是否真正起到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作用,有待商榷。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金课”的高阶性、创造性、挑战性目标,教学语言的合理有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学语言的合理有效运用有赖于教学语言的两个关联,即认知关联和交际关联。1986 年,斯坡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完全以关联性原则为基础,强调寻找关联性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关联性是话语或其他明示刺激的属性,而且是任一认知过程的输入所拥有的属性:所见、所闻、所言、所思、所记和所作的假设都可能在某一时刻与某人相关联。[9]
1. 认知关联
认知关联原则认为人类交际是在关联期待性的引导下以获得语言最高关联性为根本目的,主张从听话者的角度出发,以认知为基础对话语的交际和理解进行分析。[10]
教学语言的认知关联主要指向的是教学传授语言。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并不是随意地拼凑,而是基于学生现有水平,同时向可能的发展水平引导,也就是教学语言要符合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实际上就体现了OBE 理念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观点。
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现有水平包括现有知识、理解、经验,也就是知识关联和经验关联,知识又包括新旧知识和不同学科的知识。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之上关联期待性的引导,才能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语言的正常理解、交际和沟通。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长期的积累、使用,变成了存储在大脑中的特定符号,一旦外界的刺激(教学语言)关联到了这些特定符号,学生的认知记忆也就被唤醒,从而对刺激(教学语言)做出反应。教师作为交际的说话者,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提供符合学生认知关联性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语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和认可。因此,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向听话人(学生)的展示是一种明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有赖于听话人(学生)基于现有水平完成推理(理解)。
2. 交际关联
交际关联原则认为任何明示刺激都传达其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假定。[11]在课堂上,交际关联主要指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言语互动和沟通是人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教学语言的互动反映了学生的思维状况。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交际关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于交际关联强调明示刺激传达出的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假定,因此,课堂的教学语言交际需要注意交际语言是否具有内在联系,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对答是否具有关联性,课堂交流是否与教学内容关联。
课堂教学中,两种关联是辩证的,认知关联以交际关联为载体,交际关联蕴含认知关联,但两者并非并驾齐驱的,认知关联是教学语言的主要任务,交际关联辅助认知关联,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交际关联和认知关联在课堂教学中是相互交融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堂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传达手段,作为师生知识、思维沟通的主要工具,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有效使用教学语言的认知关联和交际关联,符合“金课”的“两性一度”要求。
1. 基于学生知识和经验加强教学语言的认知关联
师生之间的教学语言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即教师教学语言“明示”相关内容,学生对“明示”的内容进行“推理”。要想让学生对“明示”的内容达到“推理”的效果,即内化、吸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关联和经验关联。
一是基于学生知识水平加强知识关联。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课内和课外接受和吸收的内容多少存在差异。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需要了解大部分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以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点,逐渐加入新的内容。内容的选择必须高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和高阶性,最好能够促成师生之间共同参与、不断探讨,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复杂的知识都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在具有一定挑战度的知识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开动大脑,发掘自身的潜力,点燃学习的热情。只有能够让学生产生破译兴趣的“明示”话语才是成功的。教育需要让“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唤起对知识的好奇心”[12]。大学课堂所出现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走神等现象,多数源于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分考虑不同知识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既要有基础的,也要有高难度的。
二是基于学生经验加强知识理解。除了加强教学语言的认知关联,要想让学生愿意学,还需要在教学语言中加入经验、实践等的关联度。课堂知识是专业性的,而生活是通俗的。适当的生活体验、案例分析、生活用语既可以让学生缓解疲劳,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是基于教学本身加强知识讲解。现实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高评分,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也热闹无比,但师生之间的对话无关痛痒、流于表面、缺乏深层讨论,对话内容与教学知识并无太大关联,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题外话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教学语言的随意性明显,教学语言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不大。因此,并不是说在课堂上采取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热闹一番的课堂就能够称之为“金课”。教学语言应始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将所教知识的内在逻辑讲清楚,让学生真正觉得课上得有价值。
2. 基于学生深度学习加强教学语言交际关联
“金课”建设要想突出学生“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将课程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内在注重学生的交流互动环境。“金课”建设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积极思考,深入开展讨论和交流。
课堂教学语言交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包括教师的提问、评价、引导以及与学生的讨论等;二是学生方面,包括学生主动提问、回答教师问题、与教师就问题进行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等。
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语言交际关联,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就所讲的知识使用简单的疑问、反问语句来提升学习效果。在讲解中,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对所讲内容真正掌握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使用“这个问题是否明白”“这个还有什么不懂吗”“你们同不同意这个观点”等关联用语。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课堂语言实际具有明显的交际作用,它可以带动听话者思考自己是否掌握了相关学习内容。理解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是进入深度学习的第一步。
二是就问题讨论使用引导语推进深度学习。在教师的提问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答案,有自己的理解,但这个理解并不一定与理想答案一致。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聆听者,需要引导学生,从学生能够理解的角度去感知答案、接近答案。“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你能不能更进一步地解释”等引导语应始终围绕所讨论的话题。教师通过具有指导性、启发性的语言交际,让学生不断深入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三是就学生回答使用赞赏、激励语促成学生的完满人格形成。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活动”[13]。因此,教学语言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沟通交流,还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交流。教学的过程经历教师引导学习、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等环节,从一般的知识掌握到方法掌握,最后建构起自我的价值意义。“你的观点很有见解”“你说得真不错”等激励、鼓励、赞赏的语言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路上获得了精神鼓舞,增强了自信心,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找到自我的价值意义,从而促成学生的完满人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