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生
(南京工业大学 浦江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京 2100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强力支撑。高校作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改革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形成优良学风是高校正在面临和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教育部门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目标的高度,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生态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为国家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学风即学校的学习风气,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立场和治学方式等方面的品格,也是师生知、情、意、行在求学问题上的整体体现。学风,不仅是聚焦在教与学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式举措,也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动表现。它通过不同学校的相异特点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并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信念与行动,逐步地凝练成一种传统和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的实现,对高等学校人才及其培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3]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自身的办学质量决定着国家建设的质量。纵观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史,大国强国的崛起必定是伴随着先进的科技以及一流高校的蓬勃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国家建设人才,高校作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办学水平代表和预示着国家的科技能力和发展潜力,从长远来看,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国家各方面建设的质量。青年大学生蓬勃向上,充满朝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是我国发展的希望,是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学生的今天昭示着国家的明天,学生的质量和素养彰显国家的发展水平。
“实践出真知,严格长才干。”高素质人才既是从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也是从高校的严格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从现代高等教育人才成长的规律看,接受良好而系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是高素质人才生成的必经之路。
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不仅要有大楼、大师,而且要有优良的学风。纵观世界,一流高校既拥有一流的学术大师、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以及一流的学术成果,而且具备优良的学风。高校的学风不仅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较大程度上决定一个高校的校风。
“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4]高校今天的良好学风,与它明天的校风和成就密切相关。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既需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科学的教学计划、先进的教学内容、完备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严密的教学组织等,而且需要有优良的学风做保证。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确实成为高校主体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5]如果高校没有良好的学风,就不能有效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即便有大楼、大师,也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学风建设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因此,高校要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学风建设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抓严抓实,抓出成效,使学风成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助推器。
总体而言,高校当前的学风建设是比较好的,教师敬业、学生好学、研究风气较浓厚。就广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绝大多数学生懂得珍惜在高校学习的大好机会,能够自觉丰富和完善自己,积极提高学习研究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主学习更为自觉,除学好基本课程,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对新知识有较高的热情。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组成各种学习、科研小组,积极攻坚克难,专业和科研创新能力有一定提高。三是求学深造较为积极,提高学历层次的欲望强烈,提升自身知识水准与科研能力的主动性较强。
但是,我们在看到好的、积极一面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某些高校也存在学风不正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自律不严、成绩不佳等问题。有些学生认为,上了大学等于进了“保险箱”,学习没动力,学多学少一个样。二是学习缺乏求实态度,不愿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操技能上用功,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求过得去。三是轻视书本知识的自觉学习和课堂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的技能培养。四是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平时学习不用功,作业抄袭别人,考试时作弊等。学风不正、学风不良,严重制约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阻碍了人才质量的提升。高校人才整体水准还不高,与适应社会各行业提质升级和有效履行创新的历史使命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目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学风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是学生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影响高校教学和人才培育质量的无形力量。[6]为此,高校必须紧紧抓住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学风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培育优良学风。
优良学风的形成不仅需要规章制度作为教学秩序的保障,也需要一群甘于奉献、敬业重道的教师去带动,还需要管理队伍对教学任务进行严格要求与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各种教学法规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既是提升学风建设的重要依据,又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坚实保障。[7]高校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建立健全常规的教学、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和教学保障制度,着重抓好以强化学风建设为主旨的学籍管理和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督查制度、各级领导听查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生干部和辅导员管理教学考评制度、学生学业考核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升降层次制度等,明确行为规范,为建设优良学风提供制度保证。
“教风清则学风净,教风正则学风纯。”优良学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教风。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
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二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高校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高校的办学水准和教学标准。三要提高教师的从教能力。教师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高校要从改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入手,坚持实行新教师导师制、新教师基本功考评、评选课堂教学优质奖等制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在课堂内外用高尚的师德和优良的教风激励学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感染学生,用高超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学生,使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教育和管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管理的育人功能尤显醒目和重要。
一是明确职责,强化育人意识。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学生学风的一面镜子。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行政管理、生活服务,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应承担学校相关政策法规、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守则、时事政策的宣讲和解读任务以及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既管人又育人,寓学风建设于管理之中。二是明确任务,落实育人工作。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以学为主,辅导员育人工作的主要岗位在教学过程中,建设学风的主阵地也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要跟班带课,做到带课到位、管理到位、配合到位、学习到位、育人到位,为学风建设起示范作用。三是完善考评制度,调动育人积极性。结合落实相关文件,把学风状况与学生班级的评优和学生管理干部个人的使用、授奖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学生管理干部管理育人的积极性,在科学的管理中促成优良学风。
法规制度是对教学活动的规范,是优良学风形成的保证。教师和管理干部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主导,教风和工作作风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引导。因此,强化学风建设,必须切实抓好法规制度、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学风、教风、工作作风乃至整个校风的相互促进,形成推动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育的整体合力。
建设优良学风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整体。建设优良学风,必须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考风考纪、校园文化这三个关键环节,保证优良学风的形成。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自觉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认识。解决好“为什么学”“为谁而学”的问题是学风建设的首要问题。[8]
一是学校教育。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理想志向和学习动机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形成知荣辱、育英才的良好风尚。二是家庭联合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风养成具有直接的作用。学校通过采用家访、信息来往、邀约家长到校等形式建立与学生家庭的联动机制,与家庭共同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优秀人才。三是实地教育。建立教育基地,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实地教育活动等,增强学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实践教育。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是改善高校育人环境、强化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固的学生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借助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弥补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可以利用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成果充实高校的教学内容;聘请企事业机关和基层的专家为高等学校的“校外顾问”和“客座教授”,参与和指导高校教学与改革工作;邀请优秀毕业生到高校介绍在企事业单位成长成才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成才欲望和热情。
考试不是目的,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学习的指挥棒、调节器。考风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全面折射。严格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考风不正,考纪不严,学风自然不会端正。加强学风建设,必须端正和严格考纪考风。一是实行考试资格审定制度。对学风不端正的学生,任课教师有权取消其考核资格。二是完善学业考试机制,重点把好“四关”,即命题、监考、评卷、补考关。三是实行教、考分离,严惩考试作弊的学生。部分主干基础课程建立试题库,任课教师不参加命题,命题教师不参与考试过程;考试(查)作弊的学生一经查实,一律按照管理规定从严处理,保证考试做到“四严四无”,即严格考试标准,严格考试程序,严格考试规则,严格考试纪律;试题无泄漏,试卷无差错,考场无违纪,评分无漏洞,以严格的考纪考风为培养优良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才环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是维系高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兼具教育定位、研发塑造、生活娱乐、激发汇聚等功能。
一是努力打造有益于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校园教育景观,如制作各种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标语牌,设置各类宣传橱窗等。二是开展有益于高素质人才培育的文化活动,如建立激发学生兴趣的小组、各类协会组织,开设学术论坛或讲座,举办学术沙龙等。三是建设有益于高素质人才培育的开放型管理文化,如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专修室、机房和图书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适度自由选择的场所;实行辅修课程学习制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修。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校园、建设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恰如无形的“熔炉”,必定能够激励学生养成善学习、会思考、能工作、懂文化、明是非、有担当的优秀品质。
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时代任务,建设有利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育的优良学风,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9]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加强学风建设,形成有利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