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吴杜霜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改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政策文件,强调高等教育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确保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出现“畸形”,如科研能力强而教学能力“跛脚”、写得好却说不清等现象屡见不鲜。要改变这一状况,高校必须强化教学工作的学术性,让“教学工作”变成“教学学术”,让教学获得跟科研一样的“学术化”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很多核心科技、关键技术需要自我突破,所以我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诉求显得尤其强烈。中国高等院校旨在通过个性化的拔尖教育,为社会培养一批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
高等教育要培养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自身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其本身的质量水平对培养创新人才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但是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科研上,很少用于课堂教学,更别说思考教学、研究教学,导致当前高校存在很多所谓的“水课”,教师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获得感。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学无所获,根本体现不出高质量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第一,上课前教师要对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有全面学习的机会,使其知识体系得到完整的建构。第二,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利用知识体系去开展实践的学习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在现有知识面前依然保持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源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思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引导认知的突破,增加知识的纵深延展性。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教师需要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思考、精心准备,把课堂教学当作一个科研问题来研究。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来看,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识转化应用能力。但是,在评价导向尤其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标准上,“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使得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呈现出“跛脚”的状态。在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中,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在主观上“不愿意”、客观上“不可能”在教学上花太多的时间,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不与学生对话交流,也不激发学生思考。这种“念经式”的信息单向流动意味着师生没有互动交流,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是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的。
从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化发展来看,第一,教师自身需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课堂上的不足。第二,教师要善于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第三,教师要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思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观点,敢于提出问题,虚心接受教学指点,改进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主导着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真正将育人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
教学学术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反思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的过程。
教学学术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博耶在1990 年提出来的。博耶认为,“学术”意味着基础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育学者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2]之后,许多学者相继关注教学学术这一问题。舒尔曼在博耶的概念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学术扩展为教与学的学术,不仅包括教师如何教,还包括学生如何学,对教与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3]在国内,有学者认为教学学术可以从能力的构成来界定,可划分为学科专业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能力。[4]还有学者认为教学学术是以促进大学教学、科研、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的创造性应用之间的融合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和教师培训与发展模式。[5]
在综合国内外学者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教学学术。从广义来看,教学学术包含教师研究、整合、教学以及应用知识的实践步骤;从狭义来看,教学学术是教师在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理解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效性等问题的学问。高校教师的教学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指导。教师在对培养目标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思考本学科应该教什么内容,应该以什么方法教才更具有效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后进行分析和反思,将其分享出来,互相交流,共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成语中还有很多例子可以体现这一现象,比如“坚壁清野”中的“坚”和“清”、“竭泽而渔”中的“竭”、“治国安民”中的“治”和“安”、“人尽其才”中的“尽”、“粉身碎骨”中的“粉”和“碎”、“丰衣足食”中的“丰”和“足”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都可以按照“使宾语谓语”的格式来解释。
教学学术是教师研究教学问题而形成的知识产物,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师学术交流合作的成果,具有研究性、实践性以及合作性。
1. 教学学术的研究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教学疑惑和见解,改进不足。这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跟科研人员研究学术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但教学学术跟科研不同的是,这一系列的探究行为都是与教育教学挂钩的,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研究与教育相关的实践问题,为教育改革发展做贡献。教师需要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刻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实现自身教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
2. 教学学术的实践性
教学是一项实践活动,对教学的研究也一定体现出实践性。教师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学术化的体现,也是教学学术实践性的体现。教学学术化就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教学问题,再根据教学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实现自我专业的发展。教学学术的最终目的并非落在量化的科学论证和抽象的理论体系上,而是围绕着教学问题开展一系列的学术实践活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的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 教学学术的合作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因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反思成果分享出来,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在共同的交流和探讨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此过程中,教师互相表达教学观点,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彼此互相监督,共同对对方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勇于分享自己的反思成果、敢于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乐于接受其他教师的教学建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协作中共同进步,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化的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化的实现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高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考核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需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细化考核,使考核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助力;需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状况,对新手教师和经验教师区分对待,防止一刀切的考核标准。
高校对新手教师主要从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两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应关注教学态度和个人素养,以督促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一,高校可定期开展研讨会,让新手教师对本学期所教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以此来检查新手教师对教学内容是否有明确的把握,比如可在课前随机抽问教师本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二,高校可通过开展教学技能大赛,让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完成指定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并现场展示教学设计重点,着重考察教师能否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以上两点均可录入新手教师的个人考核档案中,并以合适的方式,向新手教师本人反馈。
高校对经验教师主要从教学应用和教学调控能力两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应着重于教学引领作用的发挥情况,以督促其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开展教学。
第一,在职称评选的文件上,除规定教师的科研成果,还需考察其教学效果,规定其工作量额度。要严格区分不同教师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地安排教学,做到各司其职。第二,开展优质课堂评比活动,以多种方式记录课堂教学,比如邀请专家坐堂听课,并开启录课模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分,并将优质课堂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最大化地发挥经验教师的教学引领作用。
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上,需要从考核对象、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严格把控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真正做到科研成果与教学质量同步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高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的评价小组需要接受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确保所收集的评价数据真实有效,从而发挥教学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高校要严格设置评价指标体系,规定各评价主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第一,由学生充当主体的评价是学生依据自身感受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性的判断活动。学生通过登录评教系统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其评价指标应主要围绕学科知识逻辑和课堂学习氛围进行设计,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第二,高校应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性评价,即同行评价。评审人主要由同专业的外部专家和内部高教学水平教师组成,通过公开课诊断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应主要围绕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设计,让评价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析、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改善的建议。第三,高校要利用督导评价来管理和监督教师的教学。督导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内外各专业资深的老专家,由督导处组织评价活动,其评价指标主要以考核制度的完善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均衡化发展为目的,通过现场访谈、座谈会等方式使教师获得专业性的指导。为了发挥常规教学评价的正面引导作用,高校需要不断规范评价指标,从而改变高校唯研究论的现象,纠正教师的科研倾向思想。
因为教学学术具有合作性,所以加强教学研究团队建设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问题的解决效率、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若想实现教师教学学术化,高校便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团队的建设。
第一,教学研究团队的组织模式要多种多样,以便能够给教师充足的机会,让教师能够在团队当中发表对教学的见解,协调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知识转化应用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从而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形成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第二,高校应给予教学研究团队充足的物质保障,让其有充足的运行经费,确保团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唯有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教师以高度的热情高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另外,在团队中教师要有充分的研究自由,能够研发和创新多种教学方式。第三,高校要加强对团队的管理,使教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要让教师明白,虽然有充分的研究自由,但也要明确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在研究教学的过程中,应以高度的学术纪律规范自身,恪守学术道德。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研究过程中,在共同的研究团队中提升道德素养,并且贯穿整个教育生涯。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均衡化有赖于教学学术化的推进。高校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并领悟教学学术的内涵,在教学实践的道路上才有提升教学质量的正确对策。教学学术一开始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经许多学者的研究,逐渐由教转为教与学的学术,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学会如何教,还要学会如何学。高校高质量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教师教学考核制度,离不开正确的教学评价,离不开研究团队的建设。唯有高校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学术化,才能将育人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