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莹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随后国家推出了许多劳动教育政策,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等进行规范。这表明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倡“劳工神圣”,倡导“即工即学”“工学结合”,注重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劳动大学。探究蔡元培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对当今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解决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新思路。
蔡元培对劳动人民十分尊重,曾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我们要认清我们的价值!劳工神圣!”[2]这充分肯定了劳工的价值。蔡元培在这里提到的劳动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的范围十分广泛。他认为无论是从事脑力(劳心)还是体力(劳力)工作的人,只要是靠自己的劳动做成有益于他人的事,都属于劳工。他试图打破传统对于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的区分。除此之外,他提到:“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3]这批判了传统士农工商的民众结构。由此可见,只要是参与劳动的人,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把蔡元培的“劳工神圣”可以理解为“劳动神圣”或者是“劳动者神圣”[4]。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劳工神圣”的思想很快传递开来,之前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的思想开始转变,劳工以及劳动的价值被人看到。
在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方面,蔡元培曾提出“即工即学”“工学结合”的教育主张。
“即工即学”指的是一边学习,一边做工,最早出现于1915 年《〈勤工俭学〉序》一文中。蔡元培认为经常做工(劳动)的人,往往能从熟悉的劳动中学到新的东西。“吴士德因煮水而悟蒸气之理,福格林因售药而窥化学之奥,比耳因织布而悟印花之术,工中自有学在也。”[5]任何劳动都是可以与学习联系起来的,做工的人在做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单纯的体力劳动是没有意义的。
“工学结合”的思想体现在对“工与学”关系的理论阐述上。他认为除了人,动物也可以做工,但动物做工是一成不变的,人与动物做工的区别在于人可以在做工的过程中学习和进步,工是人类的天职,学是工的预备。[6]蔡元培认为工学结合是十分有好处的,劳动可以促进人身体和头脑的均衡发展,帮助人养成健全的人格。学生或劳心者应养成劳动的习惯,不能仅用脑子学习而不劳动;劳工们也不能仅仅“劳力”而不学习,否则便会“有如蜂、蚁,结果恐永无进步”[7]。脑力和劳动应该同时进行,一边学习一边做工,促进人身体和大脑均衡发展,打破知识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壁垒。“工学结合”的思想在实践中体现在蔡元培积极地推进和支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5年,蔡元培等人组织成立勤工俭学会,鼓励学生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做工,这样既可以使生活窘困的学生靠劳动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完成学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养成勤奋廉洁的习惯,把学习与做工、“工学结合”思想落到实处。
1927 年,蔡元培同吴稚晖、李石曾等人建立劳动大学,倡导劳动教育。这所学校的目的在于,使平日里只重知识学习而不参与劳动的人可以参与劳动;使平时偏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人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希望使学生成为劳心又劳力的完全劳动者。劳动大学上午开设理论课,下午开设实践课,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习惯,使其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
在关于劳动大学的演讲中,蔡元培阐明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他认为劳动教育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技术在发展、进步,旧的简单的劳动工具和方法会被新的工具和方法替代,“要学习这种新方法,而且要不断地加以改良,所以要劳动教育”[8]。工厂的学徒以前劳动的时候不需要接受教育,是因为旧的工具和方法简单易学,而如今有了机械等工具,劳动变得复杂,因此必须进行劳动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就存在脑力与体力分离的思想观念,孔子斥责“请学稼”的樊迟为小人;孟子也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9]。这样的观念对社会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知识分子高人一等,而劳动是粗鄙的。蔡元培在那个“劳心与劳力”相分离的时代能够肯定劳工的价值,肯定劳动的价值,提出“劳工神圣”的观点,十分可贵。“劳工神圣”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它提醒我们重视劳动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与我国当前的劳动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曾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等。[10]另一方面,它为高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供了借鉴。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冒头,许多人产生了不劳而获、忽视劳动的思想。部分高校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不会也不愿劳动,认为劳动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就连对高校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实习、实践课也不重视,毕业实习材料弄虚作假等。因此,高校应当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看待劳动,肯定劳动的价值,肯定劳动人民的价值,从思想观念上认定“劳动神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蔡元培“工学结合”的思想希望劳工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做工,促进头脑和身体均衡发展,打破知识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壁垒。虽然当时所指的对象为劳工,并非学生,但他的思想理念值得借鉴。“即工即学”可以借鉴为“即学即工”,即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进行劳动。
一方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普通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11]这表明了专业课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即工即学”“工学结合”的思想相契合。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专业课学习缺乏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注重专业课学习而忽视实践,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或未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课的学习中去。“即工即学”“工学结合”的思想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思路,可以使我们重新审思专业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开展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注重劳动实践,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将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内化于心。
劳动大学以劳动为立足点,在学校内设有工厂、农场,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与劳动,致力于培养劳心又劳力的新劳动者。劳动大学也可视为一个专门的劳动教育机构,它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为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提供了专门的平台,为创建专门的劳动教育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提出,劳动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12]这说明了高校创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要性。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即使设置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仅为了应付检查,流于形式。蔡元培的劳动大学主张可以为高校创办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借鉴。
蔡元培在关于劳动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过去旧时的简单劳动不需要教育,因为工具、方法简单易学。而时代进步,劳动工具更新,劳动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进行劳动教育。他已然意识到时代发展所造成劳动的复杂性,因此提出用劳动教育来帮助工人更好地进行劳动生产。
如今,社会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原来的简单劳动面临淘汰,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13]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理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劳动教育上也应注重创新劳动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过于简单,开展的活动也仅仅是动动手、流流汗的体力劳动,与中小学无异,导致了劳动教育的低效。[14]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应与时俱进。蔡元培对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该如何改进。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只有引起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在观念上认可劳动,认为劳动是重要的、光荣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劳动技能等的学习。蔡元培“劳工神圣”的观点肯定了劳动和当时劳动人民的价值,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高校应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劳动,肯定劳动的价值,肯定劳动人民的价值,从思想观念上认定劳动神圣。
其一,高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经常在校园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例如请全国或省内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等人物到校园讲述自己爱岗敬业的劳动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究竟是什么样的,了解今后需要从事的劳动,理解劳动的价值。其二,高校可在讲授专业课程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外实习活动,同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一线人员交流,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尊重、热爱未来所要从事的岗位,肯定劳动的价值。其三,高校要积极宣传劳动神圣的思想,塑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高等教育同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依托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的人才。其中,实践课是高校必开的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内化。《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提出,普通高校要重视生产劳动锻炼,学生要积极参加实习实训等。[15]高校可以立足于专业实训课,引导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通过动手劳动进行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将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促进专业课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做到“即学即工”。
其一,高校应依托专业实训课进行劳动教育。文科类专业应多安排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到未来工作的实际场景中参与劳动;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应多动手做实验或实训,定期到工厂等实际地点参与劳动。其二,高校应对专业实践课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价,例如定期请学生对所参与的专业实训课进行评价,确保学生真正通过劳动掌握了技能,理解了理论知识。
高校劳动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学校课程和书本上,否则会导致劳动教育片面化、课程化,脱离实际生活。蔡元培组织建立的劳动大学,可将其看作为一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劳动大学里一边学习一边做工,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应该创建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其一,校内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或校园文化来创建。例如,陶瓷类院校可以建立陶瓷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实际动手制作陶瓷,学习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和技术以及如何操作现代化设备。其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创立,可以与学校附近的社区或企业等建立联系,最好能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进行劳动教育实践,体现高校育人的特殊性。例如学校可以与工厂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实地观摩一些产品的生产过程,学习操作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劳动过程中感悟现代科技的进步。同时,学校也要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及时监督,检验劳动教育效果。
高校劳动教育应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16]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与最新的科技发展相结合,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注重学生创新劳动能力的培养,体现高校的独特性。
其一,高校可深入挖掘劳动背后的教育意义,例如拔草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各种除草机并了解其原理,也可以将从古至今的除草工具一一展示,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劳动工具的变化,感受科技所带来的新型劳动体验。其二,高校可以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结合前沿理论与新技术,使学生对各行业的科技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也可以组织各种创新竞赛,为学生创新劳动成果提供平台。其三,高校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借助中国大学生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分享劳动教育课程,供大家共同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举办劳动教育研讨会,例如黑龙江教育厅曾举办劳动教育网络研讨活动,大家共同在线参与,展示劳动教育成果,探讨如何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17]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高校开展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