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的策略探析

2023-11-12 19:57陈梅霞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陶行知历史生活

■ 陈梅霞(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陶行知曾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而是看学生的生活丰富不丰富。”在他看来,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陶行知在20世纪提出了“生命教育论”,认为生命教育的实质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教育和教学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对陶行知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命教育的推崇,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对人的创造力有很高的要求。这既是陶行知人生教育观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陶行知人生教育观的出发点与归宿。陈鹤琴还提出了“活教育”这一生命教育观,主张以自然、社会为立足点,对人进行生命实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于生活的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有助于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理念看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不足

1.教学目标粗浅,学生主观体验缺位

在2019年开始使用的部编历史课本中,对内容进行择取时重在“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表述方式”。不过真正投入授课时,很多教师太过看重授课任务的达成,完全不在乎学生是否获得了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后,根本感受不到历史课堂的深刻内涵。

2.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在教育领域,尽管时代在不断变革,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使用“满堂灌”“填鸭式”授课方法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强调教师的讲述,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然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强调了两个关键点:首先,教与学应当统一,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教学过程应当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在真正实施授课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学生需要参与的过程。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同时,激发学生产生“做”的内驱力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并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实际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种积极的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时,有能力主动去解决和应对。

因此,放弃“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能够培养新一代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水平的人才。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指导他们从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教与学在“做”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交融。

3.教学资源单一,学生主动探究缺失

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常常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念出来,或者是随意介绍课本上的素材,和学生实际生活并没太大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在生活里搜寻与历史相关的素材,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处在历史文化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素材收集的能力,刺激学生更主动的学习知识。

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导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制定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起点与终点,条理分明地整合教学要素,确定教学计划。历史教师在制定历史生活化授课方案时,可以采用“生活-教学-生活”的模式进行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授课内容,再把教学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历史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授课设计时,要参考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比如,在对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科技工具展示《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关键内容,以及李时珍和宋应星的画像,还可以把《水浒传》《西游记》的内文,以及根据原著改编的历史剧播放给学生看,指引学生对播放的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持续思考,用与实际更相符的手段展开新课的讲解。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关联中,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观察的思维方式,被称为空间观念,它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历史学习者应该具有的思想。以往的授课方式中,多数历史教师帮助学生养成时空观念养成时常常使用对历史年代表和历史图册进行记忆背诵的方式。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很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构建出与生活更相符的情境对养成学生的时空观念特别有帮助。历史教师授课时构建出生活化的授课情境,把历史事件“重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使学生的时空观念得以增强。历史教师利用生活化授课方式,对学生的时空观念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营造出富有生活气息,与学生认知相符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在差别巨大的时空框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对学生的时空观念进行培养。

在对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以及《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进行教学时,宋元时期的陶瓷技艺已趋于成熟,教师可以以学生在陶瓷方面的知识为基础,构建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对宋元历史的学习

提问:在现代的流行乐中,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青花瓷》也是一首在学生中很受欢迎的歌,“没有毛料,就能画出一笔一画,就能画出一条白色的鲤鱼,在碗底游来游去”。这首歌表现出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选项中关于青花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青瓷和白瓷之前,青花瓷已经存在

B.烧出的青花瓷促进了书法和绘画的结合

C.青花瓷为一种彩瓷,其主要产地为景德镇

D.元朝之后,青花瓷是出口国外的一种陶瓷

答案:A

《青花瓷》曾经出现在春晚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当他们遇到题目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们对题目的抵触心理有所降低。此外,这一问题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要去了解瓷器发展的过程,以及青花瓷出现的时间,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概念。

3.打造“活学活用”第二课堂

史料实证能力是指对所获得的史料加以甄别,利用可信的历史材料,力求还原出真实的历史事实的能力。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但是教学活动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要把教学带到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开拓与生活相结合的“第二课堂”。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清早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时,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唐、宋、元、明的政治制度,教师可以带同学们去图书馆阅读历史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在图书馆里寻找相关书籍,列出秦、汉、唐、宋、元五朝的中央机构,使学生对宰相与皇帝的权力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在对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真假进行辨别,让学生学会对历史资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判断,同时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以实证精神来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历史辩论会。辩论会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竞赛方式,它不会受到太多的硬件条件约束。因此,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举办历史辩论会的方式,来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史料会有不同的看法。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引发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究历史的精神,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式的问题:辛亥革命有没有成功?以这件事为话题,笔者在班级内举行了一次关于历史的讨论。

师:同学们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后会明显发现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但辛亥革命也有其非常成功之处。那么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呢?将认为辛亥革命成功的学生分为第一组,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学生分为第二组,然后两组进行辩论。

生(成功):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因此,我觉得这场革命是胜利的。

生(失败):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清朝的腐朽已使它走向了末日,并不一定要经过一场革命才能结束清朝统治,而且其结果也被袁世凯所窃取。

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辩论赛”这样一种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来证明自己的看法,并表达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4.以生活为本的历史命题

历史教师要创造出更贴近生活的历史题目,逐渐提升学生们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把十分零碎的信息记录转变成有内涵的历史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构建出和生活更加贴合的历史问题,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件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教师要对历史解释进行客观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提高。尽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材的阅读量和记忆量都比其他学科要大,但是,由于历史教科书的篇幅有限,很难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展开过多描述,而这些细节部分又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不去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中的细节,就会影响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教学《抗日战争》一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日本右翼势力篡改了历史课本,矢口否认自己曾对中国进行过侵略,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证明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呢?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寻找史料”的任务,并要求同学们以小组形式来完成,最后,同学们可以展示,讨论,归纳出相关的史料。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生活化的文字更是拥有独特的魅力,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时,更要注重课堂语言的生动性。

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时,笔者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到清政权的腐朽:如果一幢房子在一场风暴中被摧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幢房子的坍塌?那么在这堂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东西扮演着“建筑物”的角色,为什么会被推翻。

在历史教育中,仅仅简单地陈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很可能无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历史意识,教师可以采用更具参与性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建筑物倒塌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这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去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或许会提出建筑物倒塌可能与建筑质量、维护管理、自然灾害等方面有关。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将这些问题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联系起来。例如,通过讨论建筑质量是否受到官员贪污腐化的影响,或者清政府在应对灾害方面是否缺乏有效措施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种种弊端,影响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民众的生活。

通过将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可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动因和必然性。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多个维度看待问题,培养更为全面的历史解释能力。此外,通过与实际问题的对话,学生更有可能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感知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与生活更加贴切的历史课堂,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和路径,成为拥有历史核心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增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化授课方案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效果,历史教师仍然需要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方案。

猜你喜欢
陶行知历史生活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新历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历史上的4月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