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默(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福建省厦门市)
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学科教学的意义重大,新《课标》侧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素养,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用全新的理念与方法安排教学任务,真正让初中生享受历史课堂。大单元教学就是要从大主题、大任务的角度梳理不同知识点的内在关联,这一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教师须立足学校和班级情况,积极推行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法作为新出现的教学理论,在初中历史中试行这一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在目标指引下进一步分解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将这些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相挂钩,整合历史知识点,使学生形成系统化学习思维。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推行大单元教学时,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大单元教学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安排教学任务,带领学生梳理历史脉络,形成时空观念、系统思想。虽然当前大单元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广受欢迎,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就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并不清晰,未做好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如一些教师习惯设计单课教学目标,未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注意前后衔接,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为保障大单元教学效果,教师需理清每一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认识到教材编排的特点并精准把握单元主旨。当前许多历史教师都在积极推行大单元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备考不充分、未完全理清单元主题与单元小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未把握单元内不同内容的联系,所制定的大单元教学方案中相关内容呈现碎片化,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制约了教学改革。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尚不成熟,也未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多从自然单元出发实施大单元教学,未能引导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思维相对混乱。
历史教材中包含许多关键历史事件,而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背景,教师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时需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可以重点把握各种事件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学会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分析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时空观念,将历史事件融入特定环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展开联想,分析事件的原因、主体、过程、结果,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中介绍了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对于当代初中生而言,他们与那些历史事件有一定距离感,很多时候无法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停留在表层。而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将史料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善用各种史料,用史料辅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历史大单元教学放弃了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用新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遵循“变”与“不变”“活”与“死”辩证统一的原则,以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体量大且相对分散,许多学生在面对这些知识点时,常常无从下手,为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教师在推行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前整理历史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有条理地学习知识,使学生能从全局视角学习大单元知识,在教师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整合知识,掌握分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大历史观角度,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为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交往几个因素。就当前初中历史的编排情况,其内容中包含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为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教师带领学生整合知识时应给出学习方向,引导学生一层层寻找因果关系或者将大内容细分为分散知识点。
如学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时,为提高大单元教学效果,教师须构建课内外知识相衔接的授课模式,为学生还原历史发展的情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能够从时空观、历史解释和证据等角度展开思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向学生整体分析本单元的全部知识点,由于单元主题为“繁荣与开放”,当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完本单元内容后,需深入引导学生分析隋唐的“繁荣与开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此问题下,学生可从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角度展开剖析。为保障学生学习时这一部分知识点的完整性、系统性,教师需考虑初中生的认知与学习能力,可以向学生重点讲述唐朝,以时间作为线索,设计初期唐朝、盛世唐朝、晚期唐朝几个部分,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了解了唐朝的发展历史。教师教学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相关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使学生意识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在对一些深入的历史事件展开分析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阅史料,深入研究,逐步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仅仅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多学生处于枯燥乏味的课堂中,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不愿意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安排。为改变这一局面,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考虑学生的兴趣,引入情境教学法,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内感受历史,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如在某一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内能将关注点集中在该事件上,并同步思考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情境内整合知识,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如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时,从大单元教学角度,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忆“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这一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比意识。为保障教学效果,教师可实施情境教学,教师可作为课堂上的“导演”,整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作为切入点,编写剧本并以“电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有历史沉浸感,真实融入情境内感受历史知识,在情境激发下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保障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视频,调动班级内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视频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进一步延伸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带来了经济、文化领域的哪些调整。一些学生说工业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文艺领域的发展,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工业化的电影,此时由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卓别林的默剧等。大单元教学下的情境教学可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比意识,而常规的情境教学只在情境内着眼于某一知识点,为此,大单元情境教学可使初中生能在联系单元知识点的过程中形成思辨思维,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水平,保障学科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开展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指导纲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内容,制定清晰且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要精准把握单元内容,为此,教师实施大单元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在备课环节精准研读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并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把握每一单元的主旨与目标,以此为基准展开课程设计,带领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单元主旨指的是该单元的核心问题,教师围绕单元主旨展开教学设计,可避免碎片化教学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主旨目标指引下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社会历史变化等展开研究,这一时期是秦汉大一统之后迎来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此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步内迁,虽各族之间战乱不断,但少数民族混居生活,在相互交流中带动了各个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同时期的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确定了“分立、交融、开发”的单元主旨,随后教师继续向学生划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江南地区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为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串联本单元的知识点,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认识每一个知识点。
在初中历史的大单元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向学生渗透结构化观念,在此观念引导下使得学生能形成对历史知识的立体认识,促进学生系统化掌握知识,保持正确的历史思维。为达到大单元立体化教学的目标,教师需根据单元知识特征,构建完善的、可行的立体化授课方式。
以《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由于在这一阶段存在许多典型的事迹和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以此为基础建立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这种方式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系统化学习知识。如某一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个人非常欣赏罗斯福,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他不畏艰险,积极推行罗斯福新政,一些改革措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非常有效。在该同学分享的过程中,他同步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新政措施、结果如何等。这种以学生兴趣为前提开展的结构化、立体化单元教学,可使学生在展示个人主观意志、情感的过程中从更为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与问题,从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真正让学生享受历史课堂,保障教学效果。
此外,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自觉串联相关知识,如一些学生一看到本单元的题目,就将上一单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内容与本单元知识相对比,开始对比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时间、参战国家、结果、战后格局等,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对比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这些历史事件,逐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
如果历史教学脱离生活,将无法加深学生的印象,促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在初中历史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实际上,历史事件与当下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初中生常常因为缺少当时的生活经验而难以客观看待历史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史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历史,用历史知识感受生活。
如《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可直接与上一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的内容相联系,将两个时期的内容相比较,为了让学生对比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教师须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探究类活动,如带领学生走进专业的历史博物馆,让专业人员向学生讲解冷战时期的真实情况,借用博物馆中的设备播放影片、视频,向学生直观还原当时的情境,使学生意识到为什么会有冷战、冷战给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身的体会,说明冷战是怎么结束的。结束以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将教材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相联系,如教师可重点向学生介绍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这两个组织,向学生解释这两个组织在当前的国际中承担什么职责,通过介绍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冷战”时期中国的世界地位,以及当前中国的世界地位,体会世界局势以及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保障学生在本单元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总之,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法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在未来的初中历史课堂上需重点开展大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