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国民(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实验中学)
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注重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并革新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法。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而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师应该考虑的重大问题,因为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养成大多以阅读为基础,而阅读作为学生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是对历史知识增加认识的过程。历史学科与物理、化学学科不同,不需要借助实验将知识加以再现,也不需要进行假设与重演,只需要间接了解与认识即可。同时,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功底与广博的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历史学科的学习注重逻辑思维,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真实理解,要求学生完全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容,并阅读大量承载着历史信息的文字资料。同时,阅读面的宽与窄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巨大影响。根据实际调查,每年的高考真题中,文字阅读量较大,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需要从许多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培养个人综合能力的过程,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其他能力全部以阅读能力为重要基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将其当作历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在历史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其中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为“三维”目标。在能力方面严格规定了:“掌握历史知识时应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提升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掌握大量历史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历史时必须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学生掌握各方面技能的重要前提,唯有学生的阅读水平持续提高,才可以全面了解各个学科知识,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情感意识与人生观也才能贯彻落实。阅读属于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主要方式。著名学者曾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学生阅读能力。”这句话着重强调了阅读水平在智力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明确了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历史是人文学科,课堂内容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与其他学科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认真研读历史课文的内容,已成为提升历史课堂效果与质量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部分。
其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是实现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保障。由于历史课程具有学科内容复杂与信息多的基本特点,因此,一节课的学习材料一般分为课前指导、正文、资料卡片、知识点链接和课外拓展部分,特别是添加了原始资料和历史人物信息以后,随着网络平台与多媒体的发展,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但倘若学生并不具有与教学内容完全适应的阅读能力,那么会直接影响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最终难以完成历史课程中的教学任务。
其二,学生具备较高的读写水平是会考与高考的必然需要。在当前,历史学科的会考与高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考查内容以历史课本为主,而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对历史阅读水平的考察,要从课内直接扩展到课外活动,包括关注历史发展,以及对于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彻底解决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最近几年全国的高考形势来看,学生普遍需要提高阅读能力,且表达能力也不高。
其三,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国家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后,对历史学科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专题研究报告规定,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学生要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既需要学生学好历史知识,又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阅读环境的创设摆在首要位置。当前,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便利。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需要不断突出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及优势,将图文并茂的媒介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感官,保障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巨大学习兴趣。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教师能够实现历史课堂的资源共享,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搜集大量关于历史课程的素材与历史资料,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历史课堂原有的教学现状,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能够确保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讲述抗日英雄的历史事迹,在学生讲述完成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讲述的故事进行打分,分数高者给予奖励,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并随着年纪的增加与时间的累积逐渐提高。所以,导读教育必须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并贯穿在整个历史课堂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历史课堂主导地位,由教师做好引导示范,并采用各种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反复强调与综合实践,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阅读方法。因此,当教师在介绍新的教学内容时,应当注意教科书中章、节的标题意义,以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新教科书中历史事件与结论之间的关联,并突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四大要素。在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向深、由表向里地解读历史知识时,也需要学生在了解新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既可以进一步拓展思路,也可以开展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同时,只有教师反复示范,才能够不断加强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导致学生只能在历史课堂中被动学习,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与思考机会不断减少。由于学生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在这一情况下,此阶段的历史教师通常都是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机械化学习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与学习,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同时学习效率也会不断下降。因此,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历史重点知识,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小组辩论赛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保证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与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教师在对历史课后作业的跟进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点问题加以分析,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的方向与重要知识点。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其一,“提纲式”阅读法。这类阅读方法在理解过程中难度很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教材内容,为了降低难度与方便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教师往往会采用“提纲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提前备课,梳理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从而可以化解历史课的教学难点。
其二,“问题式”阅读法。“问题式”阅读法主要是针对历史课程目标提出的,能够将知识直接转化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其三,“地图式”阅读法。这一类阅读法,需要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内容时,能够重视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功能,通过认真看图与研究历史图片,在地图中了解历史内容,并进行图文转换,进而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其四,“比较式”阅读法。该阅读法适合应用在同类事件、同代人物上,为避免混淆知识点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加强记忆与归纳总结,掌握基本规律。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教师可以从形式、时间与内容等多方面对这些条约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迅速阅读,寻找出不平等条约的基本特点,紧接着对知识内容加以分类与归类,既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也能够节省时间。
其五,“层次”阅读法。在熟悉了历史事件记忆方式与历史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层次阅读方式。所谓的“层次”,其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粗至细与由大向小不断划分的阶段。第二,将历史全貌所包含的基本内涵由宏观向微观层次划分。在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与划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方法,把历史知识点直观表现出来,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在宏观上正确把握历史的基本进程,并突出各阶段特征,细致解读各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通过采用层次阅读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复习课的功能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点加以归纳与整理,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点的主要目的。复习课并不是单纯复习,而是要利用课上时间对历史知识点加以整合,有助于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使学生利用结构阅读法与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与此同时,通过比较式阅读方法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的学习框架表格,整理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系与层级关联,探索出历史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进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当中,不断搜集信息,并提高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同时还有获取全新的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就目前情况而言,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缺乏历史常识等现象,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将阅读教学法应用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发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当中科学合理地应用阅读法,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在阅读完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之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检查阅读效果,同时,教师需要解答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指导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对综合题型与应用题型进行梳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重要依据。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以五至十分钟为时间限制,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针对竞争比较激烈的小组,教师应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继续扩大阅读范围,将课内阅读直接延伸向课外,将教与学有效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学习技能,倘若教师不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很容易导致历史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无法提升。只有教师善于总结与勤于思考,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与阅读速度,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受益终生。因此,历史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吸收养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除此之外,当教师与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进行沟通交流时,教师应本着对历史学科的负责态度,在教学中弘扬我国历史文化精神,并在新课改背景下保证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方可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