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皓月(江苏省连云港市欢墩中心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得到更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古诗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古诗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促进其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诵读作为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古诗文素材,通过诵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以及新版教材的使用,课程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水平。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及时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仍有部分教师将古诗文诵读教学等同于对古诗文的简单背诵,在对古诗文进行讲解时,单纯要求学生记忆内容。在此情况下,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古诗文的写作背景及真正内涵,因此无法从古诗文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从另一层面来看,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容易导致教学过程出现枯燥乏味的问题,以致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自然无法从古诗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层次情感体验。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经典古诗文的深入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在针对经典古诗文进行教学时,存在着明显的应试化倾向。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过分强调古诗文默写,虽然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但由于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情感,因此不利于其学科素养提升。教师应基于时代发展的变化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深入解读新课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入手打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让古诗文诵读教学产生真正的教学效益。
在学习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诵读是无可替代的重要学习方法。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花费大量教学时间来对字词的含义以及句型进行讲解,加上小学生并未掌握诵读学习方法,无法在课外开展诵读练习,以致学生可自主支配的诵读时间严重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应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可自主支配的时间,积极开展课外诵读活动,与文本内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经典古诗文诵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诵读经典能够帮助其真正感受古诗文的价值和魅力。与其他文章相比,古诗文不仅押韵,且具有工整、对仗的特征。学生在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能从韵律、形式、内涵、意境等多个方面获得美的享受,有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高对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关注,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经典诵读活动,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语感的培养极其重要。所谓语感,即语言感悟能力,是在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而实现有效吸收的一个过程。学生的语感对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小学阶段是语感培养的关键时期,由于经典古诗文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味,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受到语言的熏陶。从这一层面来看,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能够为其语感的培养带来积极影响,而语言感悟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帮助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变快,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在文化交融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承受着巨大的冲击;除此之外,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多元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小学生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上人生阅历不足,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经典古诗文诵读能够帮助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一些思想对小学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帮助其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应局限于知识教学,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经典古诗文诵读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由于小学生的口语发音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古诗文诵读能够促进其口语水平的有效提升,纠正发音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师生共同参与古诗文诵读活动,不仅能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因而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在反复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能增加自身的词汇储备量,能够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古诗文在语法、字义等方面,与现代语言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上古诗文多涉及各类典故,因而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各类因素予以综合考量,再以此为基础构建学生易于接受的古诗文诵读环境,进而在帮助学生获得良好体验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古诗文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设计和规划教学时间时,还应为每节课预留必要的诵读时间,通过持续的诵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
以二年级上册第19课《夜宿山寺》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作者李白以“夜游寺庙”为主要内容,以“夸张”手法所写的记游写景式的短诗。然而其中的“危楼”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具有危险性的楼房”,与该诗的解释“很高的楼”相差很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将课堂时间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即对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文大意。在第二阶段中,由于该首短诗主要表达作者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赞叹,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寺中楼宇相关的音视频资料,以增加学生对该首诗的进一步理解,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播放不同的诵读音频,来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文诵读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提前预留的课堂诵读时间,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有部分教师未能正确理解“朗读”与“诵读”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活动时往往将“诵读”等同于“朗读”,加上诵读指导对教师的执教水平与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受此思想误区的影响,教师在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过程中,仅要求学生进行单纯朗读,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缺乏明显进步。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体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再以此为基础对诵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进行设计。
以四年级上册第9课《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的教学为例。这三首诗都可归类于“咏物言志”类,从意象层面的“景”的描写中隐晦地表达了意境层面的“情”。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文的学习方法,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对这三首古诗在欣赏的切入点、意象的看法、意境的理解等方面并不相同。教师可以先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解,同时联系对作者其他作品的赏析,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含义,然后以学生的性别、性格等个体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不同理解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类诵读活动,进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诵读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诵读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师可选择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经典古诗文诵读赛”“诵读挑战赛”等活动,又如,可模仿《中华诗词》这一热门节目,让学生自由组合,在班级内开展诵读活动。教师针对学生个性特征而设计的不同诵读活动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趣味性,更可以促进全体学生诵读水平的提升。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活动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比如,受教学任务的限制,小学生能够用于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来举办古诗文诵读主题活动,这一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诵读体验,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激发诵读兴趣。
以三年级上册第17课《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本课内容前的预习阶段,就可以提前告知学生“本年级将于两周后,正式举办以‘湖’为主题的诵读比赛”。然后,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准备活动,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与“湖”相关的古诗文,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诵读练习。最后,班内胜出者参与年级诵读比赛。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保证了诵读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能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另一层面来看,以特定的主题为线索来寻找相关的古诗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同时也能帮助其拓宽知识面。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的诵读风格,掌握更多的诵读技巧。另外,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他人在古诗文诵读方面的长处和优势,审视自身的不足,从而为下一阶段诵读练习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促进自身不断提高诵读水平。
在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在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进行必要的示范和讲解,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来激励学生。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发挥自身的讲解示范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在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以五年级上册第11课《题临安邸》的教学为例。该首古诗以北宋南迁为历史背景,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比来凸显文本主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讽刺了当权者“只知自己寻欢作乐,不顾百姓死活”的不齿行径,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在开展诵读教学前,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解该首古诗文创作的相关背景知识,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的故事,与西湖相关的经典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由于该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较为复杂,如果教师自身综合素养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讲解不到位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业余时间来进行阅读或参加培训课程,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自身对该首古诗的理解,再为学生“身体力行”进行诵读示范,并为学生讲解:我为什么选择用这种声调与语气诵读,不同诵读声调与语气,会带给听者怎样不同的感受。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诵读水平明显提升的教学目标。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通常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时,要基于自身对古诗文的理解发挥自身的讲解示范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学习,同时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让学生在积极且愉悦的状态下完成诵读任务,提高古诗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文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其审美水平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样化且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诵读教学活动,在帮助其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同时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