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三可三为”高校教师的路径选择

2023-11-12 16:46杨立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育人

杨立敏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三可三为”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寄予的期许。新时代背景下,“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1],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成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必然趋向。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培育高校教师,实现“三可三为”具体要求,对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培育“三可三为”高校教师的内涵指向

(一)“三可”涵育为人“品”格

第一,“可信”指向政治品格,是高校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的根本前提。培养“可信”的高校教师,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因此,培养高校教师优秀的政治品格,是高等教育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高校教师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才能拥有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二,“可敬”指向职业素养,是高校教师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3]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拓展广博的学识视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才能令学生折服,进而培养出一批批学识精湛、求真务实的专业人才。

第三,“可靠”指向人格操守,是高校教师实现育人成效的本质保障。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4]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慎独自律,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成为学生所信赖和喜爱的可靠之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取得成效。

(二)“三为”规范处事“行”为

第一,“乐为”聚焦乐教敬业,能催生高校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为”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德尚。高校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必须自觉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自觉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校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才能从内心产生职业认同,进而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做到了乐意而为、快乐而为、乐观而为,才能为学生树立起有理想、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榜样。

第二,“敢为”聚焦责任担当,能推动高校教师的育人主动性。“敢为”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担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全面、深入地落细、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师者,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在涉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侵蚀扭曲的问题上敢于进行伟大斗争,敢于亮剑发声,敢于科学阐释,敢于捍卫主旋律,敢于坚守主阵地,敢于守住主战场,无畏于回应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错误思潮,以强大的胆识和魄力,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及时帮助学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价值理念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三,“有为”聚焦务实创新,能激发高校教师的育人创造性。“有为”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高校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新手段和新思维应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要有执着于教育的韧劲,有渴望知识的冲劲,有关爱学生的耐劲,用“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崭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着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实际行动诠释“有为”,用育人成效彰显“有为”。

二、培育“三可三为”高校教师的价值意蕴

以“三可三为”标准加强高校教师培养,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外在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智慧选择。

(一)全面概括党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外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5],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6]的好老师。“三可三为”从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业务能力、人格操守以及担当作为等方面为高校教师框定了培养标准,全面概括了党对高校教师培养的具体要求。只有打造一支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二)充分体现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占有其全面的本质,发展和弘扬其主体性,追求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不断地提升其自身素质”[7]。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若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势必要努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高校教师担负着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圣使命,必须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三可三为”标准描摹出高校教师应然状态下的集体画像。只有实现这一标准,才能促进高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使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力量得到充分释放。

(三)有效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育教学要贯穿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中,要体现在各领域、各环节和各方面。“三可三为”能够帮助高校教师立足自身岗位,挖掘育人元素,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之中,全方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综上,以“三可三为”标准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养,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时代选择。高校应以“三可三为”为目标指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培育“三可三为”高校教师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思想导航、坚定政治立场,做“可信”“敢为”之师

要拓展理论教育渠道,提升高校教师政治素养。要充分运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高校教师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锤炼过硬政治本领。可以编辑印发学习手册,将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和重要文件、国家领导人发布的重要讲话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印发,提升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并为其开展育人工作提供遵循。要深入基层,做好高校教师思想动态调研,广泛关注教师的发展愿望和价值诉求,及时纠正教师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负面情绪,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科优势,组成工作互助组,帮助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自身岗位,挖掘育人元素,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育人紧密结合,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三全育人”良好氛围。

(二)加强文化融入、厚积仁爱情怀,做“可敬”“乐为”之师

要创新文化育人载体,涵养高校教师人文情怀。要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如在人文学科的院系开展经典赏析类活动,营造传承经典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师生共同领悟文化精华,感受文化魅力;在自然学科的院系则开展学术分享类活动,形成崇尚科学、敬畏科学的学术氛围,引导师生树立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文化育人的能力,以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情怀,赢得学生的敬仰。要面向教授、青年教师、女性教师等不同群体构建差异性的教育载体,设计有针对性的管理服务育人模式,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热爱教育职业,厚积仁爱情怀。可以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公文写作、课件设计、说课、书法等业务比拼,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帮助教师树立崇高的学术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提升教书本领,明确育人职责;注重对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搭建网络文化育人载体,以新颖的形式,为教师提供高端、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同时,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善于运用青年学生喜爱的语言激发共情、产生共鸣,拉近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抢占网络思想阵地。

(三)培育高尚师德、激发干事热情,做“可靠”“有为”之师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高校教师师德修养。要将师德师风培育纳入学校理论学习计划及各类教师培训,分层次地面向全校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使广大教师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水平。可以加强优秀师德典型的引领示范,开展师德榜样评选表彰工作,建立师德典型人才库,通过视频访谈栏目、报告会、优秀典型事迹巡讲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师德先进人物及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发挥各高校独具魅力的师德群像效应;加强教师师德失范案例的教育宣传,引导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形成警示教育威慑。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考评体系,将师德评价纳入党建考评、绩效考核等工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精神,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四、结语

在“大思政”格局视域下,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高校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以“三可三为”标准,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