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佳钰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奋斗之路,也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之路。百年征程中,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发展促使其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的中国是相互成就的,在此背景下实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考量与实践路径探索更是势在必行[1]。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发展意义深远,为中国在世界范围中彰显大国形象搭建了有力有效的话语体系,也为世界理解中国、走进中国、团结中国提供了桥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意蕴必须通过高效可行的实践路径加以推进及落地,而新时代中国在世界之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好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深刻、意蕴深远,内容体系庞杂,可从中国百年的奋战脉络中厘清线索。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考量,有助于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时代议题,有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价值是其独特性赋予的[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针对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火花”,是其他理论不具备的独特性。一方面,其他理论出现的时机与特定历史阶段下中国社会现实难以产生有机耦合,或过早或过晚,缺乏时代实践的土壤;另一方面,其他理论仅仅从执行层面出发针对特定情况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法和路径,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底层逻辑上揭示了事件背后的运作机理和内在逻辑,并将历史的选择权交还给人民。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落地与发展是人民共同决策的结果,对时代发展而言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价值是其真理性赋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路与逻辑经得起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三大规律的遵循以及对相关哲学原理的运用都是其真理性的基石,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贯彻与落地使理论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而非停留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只有具有真理性的理论才敢于直面现实的考量,也只有具备真理性的理论才能在实践检验中历久弥新。
最后,新时代的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任务,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能为化解各类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只有将自身融入世界潮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才能在时代洪流中处于不败之地[3]。站在历史维度上分析,新时代是对历史的延伸,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更要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强的指引价值。正确的理论指导为中国发展指明了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指引中国发展的不二之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稳定持续地为中国发展提供指引,关键在于其生命力与开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价值在于其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有效结合即是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入,能够为我国在历史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势而化地提供直指本质、切中利弊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价值还体现出开拓性。面对革命困难与改革险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一往无前提供了理论指南。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突破了重重难关,收获了革命的果实。
支持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价值考量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持价值在于其为中国发展与中国道路提供了信心保障。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万众一心的凝心聚力、开拓进取需要有力的信念支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这一信心力量的源泉。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读常新,能够使历史经验的精华分条析理、古为今用,为指导我国各项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持价值在于其为促进民族团结夯实了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跨度的群体需要共同信仰的支持方能团结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信仰力量建立的有效立足点。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实践本身即强调通过实际的操作与切实的行动不断验证理论,并对理论进行针对性修正以及细节完善。只有通过反复的尝试探索以及经验总结,才能够探索出一套操作性更强、效率更高的规律、方法与模式[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理论高度和实践广度为实现中国化提供了更为深入立体的实践体系。实践前提、实践使命、实践灵魂各层面循序渐进,打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体系。
找准实践支撑、坚定实践信心是实践的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考量的回应与践行。找准实践支撑强调明确实践依据,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有理论依据,从而在实践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定实践信心则强调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及预期的情况时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价值为指引,相信方向的正确性与成功的必然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以长远的大局观与集体主义精神加以审视。找准实践支撑与坚定实践信念是实践前提的一体两面,实践支撑为实践信念提供落脚点,而实践信念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支撑的地位与价值。
第一,可从历史沉淀中寻找实践支撑。首先,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即在国际范围内有广泛的尝试与应用,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无产阶级走向历史舞台、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合力、实现民主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两个结合”理念指引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加速革命进程提供了积极助益,极大提升了改革的效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撑点在于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将原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抽象原则转化为具象操作指南,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较于其他政治思想与理论指引有更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局势的扭转。尽管资本主义有相对先进的技术基础与资源条件,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下,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即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巨大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魅力在于凝聚人心,通过激活有识之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民族团结、世界大同的最大合力,以集体主义大格局而非功利性短期金钱观驱动发展,这是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难以企及之处。
第二,可从文化内涵中坚定实践信心[5]。历史轨迹已然清晰显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路径,这为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事实支撑,但在实践支撑转化为实践行动过程中还需要信心的有效推动。基于时代的变化以及外部局势的演变,技术发展与信息爆炸都可能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单纯的历史事实并不能完全代表未来实践的必然结果,还需要更生动的内在逻辑诠释实践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增强实践信心的力量源泉。首先,优秀的传统物质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践信心的支撑。优秀的民族建筑、民族工艺等传统文化彰显着民族智慧,这份智慧的传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攻坚克难的保障。以优秀的物质文化为基础,中国实践拥有了“经济基础”,进而创造出更有创造力与生命力的伟大实践。譬如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在当代大型建筑中有着广泛运用,这一杰出的建筑形式让世界叹为观止。其次,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信心支柱。传统民俗节庆、戏曲、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信心融入血液中。非物质文化各具特色,在生产、应用、传播实践中就地取材、顺势而为,对寻常百姓而言亦可用可及。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地制宜理念的践行与诠释,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实践榜样。最后,文化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信心的内核。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集体主义、艰苦朴素等文化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思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易懂,免于口号化的形式主义。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文化精神三者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信心的来源,演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上可行、在未来也将持续可行的内在逻辑。
立足实践环境、探索实践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使命所在,实践环境与实践方向的明确是实践信心得以落地的根本保障。只有立足实践环境、找准实践方向,方能拨开云雾,在实践使命的践行中有的放矢、一往无前。
第一,实践环境更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道路上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相对的力量角逐。无论是内部环境抑或外部环境,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相对性的存在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外部环境中的信息若不加筛选地侵袭内部环境,可能对理想信念造成冲击,腐蚀内部环境;而内部环境中的规则也不能盲目迁移到外部环境中。立足实践环境,还蕴含着对环境不断变化的特点的把握。实践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内部环境因技术革命、产业更替等原因可能发生变化,外部环境更可能由于利益的冲突以及各方力量的博弈而处于互相制衡的巧妙平衡中[6]。由此,立足实践环境要求对所处的状态保持高度的敏锐,从环境信息中寻找相同点,与成功的实践案例相比对,在参考借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判断环境信息与历史实践案例的异同,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优化迭代实践思路。此外,立足实践环境还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不能生搬硬套。
第二,在立足实践环境的基础上,更有可能有的放矢地探索实践方向。与立足实践环境中的保持敏锐度与全面性相对应,探索实践方向更强调找准切口并对面临的问题逐个击破。正确的实践方向能够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半功倍,南辕北辙的实践方向则可能导致理论的误解与实践的偏差。以人民为中心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探索实践方向的突破口,人民满意是实践的试金石。若实践的出发点围绕人民,实践落脚点也能造福人民、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实践往往能够取得成功。在实践方向的探索过程中,还应保持耐心和恒心。实践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实践的进步亦非直线匀速前进,而是在曲折中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方向正确与否需要时间的检验。在一定范围内,正确的实践方向不一定能取得即刻成效,甚至可能被缺乏大局意识的少数群体误解,但只要保持耐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实践方向,终将取得实践的成功。
把握实践根基、不忘实践本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灵魂与最终落脚点。把握实践根基与不忘实践本心殊途同归,实践根基是实践本心的依托,实践本心是实践根基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
第一,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根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追求即是对真理的追求和探寻。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才能越辨越明,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深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的是中国道路,这与英雄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有本质区别。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其实践根基才足够扎实,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形成共识。打牢实践根基,可进一步通过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案例的研判剖析展开。运用信息科技、互联网平台等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载体,以更形象生动的形式进行宣传,能够有效实现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认可,进一步推动实践意识的提升。
第二,实践本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归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诠释。首先,实践本心的守护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描绘的蓝图以及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其内在可行逻辑的阐释正是理想信念的源泉。其次,不忘实践本心强调大局观与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别于其他形态意识理论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局限于中国国土之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仅仅指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实践成果将被世界共享,是“中国梦”的延伸与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路径彰显的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模式,这一路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是可突破国界围墙而被推广和复制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意深远,蕴含于中华精神的大局意识与集体精神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原理上阐述了事物发展、历史运行的逻辑与规律,是人类发展、社会创新的指南。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面对变化多端的世界局势以及日新月异的国内环境,有效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方向是我国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由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打磨,结合新时代的价值意蕴与目标旨归,探寻中国语境下的理论革新与实践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