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机制构建研究

2023-11-12 16:46周丽丽沈瑞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培育协同价值观

周丽丽,沈瑞芳

(闽南师范大学,漳州 福建 363000)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意见》的出台为各地各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落地明确了具体的实践路径。[1]我们有必要从协同育人的视角,以培育路径为研究切口,探究如何更好地让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育人模式以及社会背景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快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协同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的特点发生较大变化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实后备力量,为祖国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人才支撑,是中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重要战略的有力保障,他们的价值取向将深刻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部分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但他们涉世未深,认知尚未成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影响的特殊时期。因此,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不同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行为习惯等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探索新事物;另一方面,他们过度强调自我,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在目标主体特点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要抓稳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创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前高校育人模式发生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以管理方便为先,导致“知识导向型”教学在课堂上占压倒性地位,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随着高校本科教育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转变,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十育人”是党和国家对协同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诠释,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打造“三全十育人”模式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育人平台建设有效性不够、考核评价监督管理机制联动性不强、校内外育人资源整合性不足等问题,深入系统地研究探讨协同理论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有效应用尤为重要[3]。

(三)当下社会背景发生较大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互联网应用产品的推出,各种舆论事件的传播模式、传播逻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递呈现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碎片化、娱乐化、被动接受等特点。此外,移动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自媒体、营销号、网络大V等容易受到资本的诱惑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不免出现恶意传播谣言、煽动情绪控制舆情、发布低俗内容博取流量等情况。他们发布的不良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产生了不良影响,加大了高校应对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难度。如何在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高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成效,成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机制的构建原则

根据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理论,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机制,可以通过分析复杂、开放的系统内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用最少的教育资源达到最优的培育结果。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应遵循动态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一)动态性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协同机制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构成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迭变更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而不断变化,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它需要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融合时代特点,打破固有模式,根据主体特征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策略,着眼于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动态调整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实效。

(二)结构性原则

培育协同机制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大学生这一培育主体作为培育协同机制的支撑点,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平衡对他们的尊重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结构,使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集中体现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

(三)整体性原则

培育协同机制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等特质。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由具有不同联系的要素组成的整体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要有效发挥协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从协同育人的大局出发,将各部门、各环节、各目标有机融合,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机制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因此,要从协同理念、协同体系、协同载体和协同资源等路径层面进行设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协同理念

1.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住校,与家庭的接触时间会突然减少。他们在年龄上可能已经成年,但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匮乏,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与孩子做好日常沟通,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关心和建议,保证家庭教育“不断线”。

2.提升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强调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答案。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当中度过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引导大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3.发挥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社会教育,必须使人民认识国际情况、了解民族意义,并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家庭经济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须之美德。”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是每个人赖以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价值体系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也会步入社会,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社会教育对大学生实现社会化,最终促使大学生完全融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人类教育的终身化体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占主体地位,社会教育起到补充作用。只有多方面力量同向同行、协同运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积极乐观、品质优良的栋梁之才。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体系

1.高校党委领导与行政执行协同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和根基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前进方向。高校要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政部门要提高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执行力,把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到位,聚焦办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扎实开展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工作。党委与行政部门要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切实保障高校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家校合作协同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将孤掌难鸣、事倍功半。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微课堂、寒暑假家访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家校活动,构建家校双向沟通的有效形式,加固学校与家长间的感情纽带,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政策,知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家长对子女的目标和期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率和效果,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校政企合作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对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校政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了解社会需求,激发创新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有助于企事业单位培养实用人才,加强职工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技术更新和产品产业转型升级。高校要将政企需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精准对接企业技术研发与人才需求,与企事业单位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习基地、服务就业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面性和务实性。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载体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协同

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最基础的方式,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教育功能,为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和不断缩短的知识更新周期,新时代大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投身强国伟业。

2.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协同

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必须创新新媒体平台,将线上育人与线下育人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过程留痕的优势,以及线下教学师生面对面、互动直接简便、动手性操作便利的优势,设计立体互动交流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3.榜样影响与主体自觉协同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宣传部门要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方式方法,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传递榜样力量,弘扬核心价值,增强典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榜样氛围。大学生作为培育主体,要在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先进模范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奋斗,主动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努力成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奋斗的人。

(四)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资源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程,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核心地位和独特优势。但思政课程作为面向所有学生、覆盖所有专业的课程,广泛存在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5]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专业课、通识课的课程思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使所有课程都包含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热点时事,紧扣专业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校园文化与社会氛围协同

大学生求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中度过,环境优美、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是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虽然身在学校,但时刻都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各界应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健康向上、稳定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营造和谐进步的社会氛围。良好的校园和社会文化环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教育资源统筹共享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教育教学资源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为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应充分挖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资源,从根本上树立共享教育资源的意识,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利益协调机制,不断推进教育资源的交流、整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共享,从而达到合作互赢、共同进步的发展目的。

四、结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实后备力量,其价值观对国家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协同理念、协同体系、协同载体和协同资源等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机制,能够全面发挥协同体系中各要素的优势,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协同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