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驻村第一书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承担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以及实现的效果,通过对安徽省多个帮扶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驻村第一书记的行动范式。研究发现,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调动村民积极性、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乡村建设等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也存在权力责任不匹配、形式内容不对等、能力任务不适配、规则逻辑有冲突等困境。为了更好地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应该在优化选派机制、加强资源保障、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行动范式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9-0029-04 中国图书分类号:D262.3;D422.6 文章标识码:A
脱贫攻坚时期,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组织力量在乡村社会的直接嵌入,在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落实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驻村第一书记也是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力量。驻村第一书记是国家治理向基层治理嵌入的代理人,具有多维度的主体特性,不仅为帮扶村提供人才支持,还会充分调动派出单位的各种资源。
1 文献综述
中国的扶贫实践已经证明,单纯依靠向贫困村进行资本、资源等物质援助,扶贫效果未必明显[1]。内生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人力资本,其他要素相对都是次要的[2]。农村的人力资本与村民增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因此,乡村“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基石。打造一支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下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程[4]。引导人才下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政治动员基础上的国家选派和政策引导下的市场激励。其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就是国家选派的一种,此外国家选派还包括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方式。
学界对驻村第一书记发挥作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一是对驻村第一书记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研究[5-6]。二是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研究[7-9]。三是驻村第一书记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作用研究[10-12]。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是综合性、多角度、多层次的。现有文献大多从理论角度出发,对实践案例分析比较少,文章选取安徽省不同地区乡镇驻村第一书记的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力求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设计和实践本身,总结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建立统一的行动分析框架,探讨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赋能乡村振兴的一般逻辑和行动范式。
2 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角色、作用与效果
2.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个角色是帮助村“两委”建强基层党组织。首先,保持当地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内集中教育、理论学习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可以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当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学习条件。其次,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究其根本是缺乏可执行的制度约束。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应围绕党务、村务、乡村振兴等工作,制定具有当地特色且易于执行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党员行为,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最后,壮大党员队伍,让乡村振兴事业后继有人。例如,在安徽省六安市B村、N村、T村,由安徽省直D单位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就在加强政治学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利用派出单位的资源禀赋,在原单位机关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到实处,通过浅显易懂的讲授带领当地党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深入人心。此外,充分发挥D单位资源优势,先后邀请了派出单位三位知名教授以及合肥市委组织部农组处处长送教下乡。六安市B村、N村、T村村党支部还同D单位的党支部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共同发展提升。在选拔后备人才方面,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将发展党员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规范程序,适时补充优秀年轻人进入村民委员会工作,为乡村振兴积攒后续力量。
2.2 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二个角色是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首先,夯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D单位派出的三位驻村第一书记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并深入落实到驻村帮扶工作中。他们驻村后的第一件事都是走访农户,摸清每一户家庭的情况,坚持定期到村组开“板凳会”,宣传政策,收集解決问题。其次,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在产业振兴、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充分了解村民的诉求。在制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时要获得村民的认同,如此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加强与村民群众的情感连接。三位驻村第一书记都做到了真心实意与村民交朋友,全身心地走近他们,通过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做到心贴心;放下架子,静下心来,沉下身子,与村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和增进与他们的感情;时刻把村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为村民谋利益上。在坚持群众路线理论与工作方法指导的前提下,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调动整合多方资源
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三个角色是整合外来资源投入乡村振兴。首先,向帮扶村注入人力资本。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都是各单位选派的精英人才,与帮扶村的村“两委”成员相比,在学历背景、行政级别和政治觉悟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D单位派出的三名驻村第一书记中,在学历方面有两名具有硕士学历,一名具有本科学历;在行政级别上三名都是一级主任科员。他们都能很快进入状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帮扶工作。其次,为帮扶村争取资金投入。驻村第一书记的中介功能与派出单位的资源汲取能力关系密切。例如,在安徽省巢湖市W村,驻村第一书记是来自合肥某市属国有金融企业X单位的经济师,派出单位金融资源丰富。W村在建设美丽乡村上颇有成效,但是产业发展一般,驻村第一书记到位后,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从银行融资30万元启动资金,建设菌粮轮作循环农业创新试点园。随着产业的发展,该村的菌粮轮作项目(产业帮扶类)获批,获得总投资80万元,被列入巢湖市2023年第一批财政专项衔接资金项目计划。该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20年不足100万元,2022年已经达到170万元。最后,为帮扶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朋友圈与当地村民几乎没有重合,依靠驻村第一书记的自身宣传,就可以帮助村民打开农产品销路。有的派出单位规模比较大,在机关党委或工会的动员下,本单位职工也更愿意选择帮扶村的农产品。
2.4 加强乡村建设
驻村第一书记的第四个角色是加强乡村建设。首先,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路”既代表日常出行的马路,也代表互联网的网络。例如,巢湖W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配合村“两委”,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步伐,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平安农村”监控网络,建立村级社会治理中心,由村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的培训服务队,采取入户和现场指导相结合方式,帮助村民快速掌握互联网使用技巧和办事流程,帮助村民主动融入智慧社区建设。其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例如,在六安市B村,驻村第一书记争取到 5万元文化建设项目资金,对村文化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同时以文明实践站建设为抓手组织开展观看红色电影、反邪教宣传、知识讲座等各项文明实践活动。在六安市N村,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并成功立项。最后,加强农村基层治理。驻村第一书记在帮扶过程中,应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同时实现国家权力与基层治理间的互补。例如,在六安市T村,驻村第一书记积极融入村“两委”,深入参与村内修路、修塘、丧葬、邻里兄弟等矛盾纠纷调解;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开展关爱孤寡独居老人,助老助困小雷锋活动;参与秸秆禁烧、防溺水宣传工作,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同心协力抗旱保收,落实完成修路遗留培土问题,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乡村善治。
3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困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面临一些困境。
第一,规则逻辑有冲突。对于驻村第一书记来说,他们代表的是科层治理体系,需要遵循科层的规则和制度;与之相反,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依赖人情、血缘、地缘等逻辑规则。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社会之后,必然出现两种不同逻辑的冲突。驻村第一书记在与乡村相对封闭、适度排外、人情面子、熟人社会的文化规则体系的互动博弈中,原本熟悉的科层规则不再适用,如若不积极融入乡村社会,用乡村社会的逻辑规则开展工作,无法调动村庄内部自治力量的积极性,但若完全遵循乡土社会的逻辑规则,驻村第一书记无法发挥最大效用。
第二,权力责任不匹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涵盖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工作职责多、工作任务重。与此同时,驻村第一书记还面临各种考核。作为“外来力量”的驻村第一书记仅有领导权,而缺乏实质性的决策权。例如,驻村第一书记在执行政策时发现存在与本村庄有不适宜性, 也没有权力对政策作出调适, 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不利于调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积极性。驻村第一书记在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中还需要村“两委”的辅助。但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治理方式在制度供给层面、操作层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处理同一基层事务时常常发生分歧,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导致农村基层治理任务难以有效落实。
第三,能力任务不适配。几乎所有的帮扶村都需要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但是对于怎样选择合适的产业、如何经营并实现盈利等,这都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队伍保驾护航。在巢湖市W村,驻村第一书记是某市属金融企业的经济师,对经营产业非常有经验,同时派出单位也能给予帮扶村适当的专业支持,在二者共同作用下,W村的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选派单位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所擅长的领域和具备的能力与帮扶村乡村振兴的需求并不匹配。当地县级党委政府也只能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去尽可能地满足帮扶村的需要,这就造成部分驻村第一书记由于能力与任务不适配,导致对具体工作内容力不从心。
4 政策建议
4.1 优化选派机制
首先,在选派干部前,做好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帮扶村需求,精准配备干部,把帮扶村最需要的人才输送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其次,在选派干部时,严格选拔程序,把有觉悟、有办法、想干事、能干事、作风硬的干部选派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最后,在选派干部后,完善考核激励制度,调动选派干部的积极性,让驻村第一书记完成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4.2 加强资源保障
首先,加大派出单位的支持力度。派出单位通过组织上的关心、资金上的支援、社会关系上的支持,能够提高驻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其次,完善上级党委政府针对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工作流程。上级党委政府不能“派完”了事,要形成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长效支持制度,及时了解驻村第一书记的需求和困难,加强关心关爱,化解驻村帮扶困境,形成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及普通村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最大合力。
4.3 加大培训力度
首先,加强群众工作本领的培训。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直接面向群众,优秀的群众工作方法可以让工作事半功倍。其次,加强驻村第一书记间交流。周边乡镇乃至县区的成功经验对同一地区村庄的可借鉴程度比较高,上级部门应多组织相应的培训交流活动,让驻村第一书记们可以互相取经,同时也能让驻村第一书记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增加凝聚力。
4.4 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充分放權给“驻村第一书记”,努力实现权责匹配。其次,完善驻村第一书记的考核机制,不仅仅唯“项目”论,更要关心帮扶村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村“两委”、村民与驻村第一书记的联系,将普通村民的意见建议纳入考评内容,提高驻村驻村第一书记与帮扶村的“亲密度”。
5 结束语
新时代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驻村第一书记帮扶绩效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适,通过优化选派机制、加强资源保障、加大培训力度、完善管理制度等方式,使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底层实践相衔接,充分发挥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虹,吴润清.中国扶贫实践中的第一书记制度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22,10(04):1-18.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0(06):5-15.
[3]骆永民,樊丽明.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增收效应的空间特征[J].管理世界.2014(9):58-76.
[4]常明杰.从嵌入到融入: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协同与乡村人才振兴——基于济南市选聘“乡村振兴工作专员”的案例分析[J].农村经济. 2022(7):129-135.
[5]王同昌.第一书记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行动路径[J].中州学刊.2023(3):20-26,
[6]唐兴霖,李文军.嵌入性制度供给:第一书记帮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行动逻辑[J].行政论坛.2021,28(4):99-105.
[7]李丹阳,钟楚原.驻村第一书记何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基于“差序嵌入-协同赋权”的分析框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21(5):602-609.
[8]王波,劉卫东.第一书记对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影响研究[J].东岳论丛.2021,42(8):74-81.
[9]周波,张飞宇,袁方.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与农户创业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21(6):670-679.
[10]张国磊,李尧磊. 第一书记嵌入农村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桂南B镇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2(10):74-81.
[11]张登国.第一书记“嵌入式”乡村治理的行动范式与优化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20(11):74-79.
[12]郭小聪,曾庆辉.“第一书记”嵌入与乡村基层粘合治理——基于广东实践案例的研究[J].学术研究.2020(2):69-75.
基金项目:2023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数字经济重构城乡劳动力市场格局的效应研究”成果(QS2023008)。
作者简介:张晓晨(198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