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伟麟 袁钰雯
摘 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难点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校内心理资源的紧缺以及对学生了解的缺乏。而将低成本的代际资源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意向性。代际策略的运用是通过长者的人生经历来传递积极意向性,可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代际策略亦能通过网络创新技术实现“无接触”的代际活动,开拓大学生心理教育校外资源引入的新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代际;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193-04
代际的定义是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长幼两代人共存的一种具体表现。从传统上来看,代际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亲辈”和“子辈”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代际策略(Intergenerational strategy)”中的“代际”则有所不同,并不局限于有血缘关系的祖孙两代人,还包含非血缘关系(Non-familial relationship)的两代人。“代际策略”的基本价值观强调了跨代传承,代代相助,重视共享与互利共融。在教育领域中,代际策略更重视长者的人生经验,并以此作为一种可提升教育环境的代代共赢方式。将代际策略运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和正向思维能力,开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难点
(一)心理问题污名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往往会出现不情愿(Reluctance)的情况[1-2]。有专家指出,年轻人往往倾向于不承认当下的压力问题,不愿意去正视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更难以积极接受相应的教育或心理辅导[3]。近期研究发现,学生的不情愿感与心理健康筛查过程中存在的污名感(Stigma)有关。由于社会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的偏见,认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是不正常的。因此,学生出于担心他人看待自己的异样眼光,不愿透露自己真实的情况。
(二)校内资源紧缺
有限的校内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不容小觑的潜在问题[4-5]。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校内提供的资源往往与社会情感支持(Socio-emotional support)有关。社会情感支持是促进心理健康、提升人民福祉和增强心理复原力的有效资源之一[6-7]。鉴于校内资源并不足以支撑校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挖掘以社会情感支持为主的校外资源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举措。
(三)缺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国多采用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很少以学生的角度思考该方式是否易于接受。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需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学分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立的一个抑郁症评估系统,要求全国大学生进行强制性心理健康测评,以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特别关注“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5]。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感到满意,这主要与学校局限于执行由政府下达的政策,缺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4]。
二、代际策略培养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特色
(一)低门槛,高收益
所谓“低门槛”,就是多数人能参与且成本较低的方法。在过去数十年的代际项目研究中,制定的代际项目多以“低门槛、高收益”为设计理念,旨在支持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更多利益[2,9,10]。以讲座为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却难以确保学生们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利益。理论上,这种低门槛、高收益的代际策略,可使心理健康教育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
(二)代际结合,资源持续
国内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多涉及校内资源,但也有对校外资源的探索,尤其是以非血缘关系为前提的代际传承方式。该方式引入愿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健康长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外资源,以代际活动的形式来增进长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彼此间的人生经验和感悟。以代际关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落实国家相关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及政策。
总体来说,融入代际的实际意义在于满足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稳固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复原力[2]。因此,如果能通过代际方式引入更多的校外资源,那么将有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使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心理健康支持。
(三)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从而构建积极意向性
代际策略的另一个特点是鼓励跨代人士自行决定如何参与和交流,共同营造和谐氛围,共享互利成果。马修·卡普兰教授(Matt Kaplan)表示,“很多人长期奋斗,试图凭一己之力解决个人问题,就像别无选择一样。”[11]代际解决方案的一个优势是为不同年代的人提供互相接触的机会,并通过一个具有选择性的互动环境,给予他们一个正向改变自己的机会。当大学生学习了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后,他们会认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当他们解决不了问题时,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因此,代际策略可使学生们在这个自由选择的环境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构建积极意向性(Positive intentionality)。他们可以选择以“代际”的方式,通过与长者的交流和互动中,学习长者在对待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所做出的积极选择和行动,构建自身的积极意向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意向性是改善自身心理健康及相关教育的应有本位。根据丹尼尔·卡尼曼(Danial Kahneman)提出的框架效應理论,人们倾向于关注以积极的方式构建的信息。积极意向性是正向选择或取向的基础,这一基础可使个人或集体尽可能积极选择和行动的表现。大学生在代际项目中与长者的交流互动中,学到的是长者如何积极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给大学生面对生活中所存在的困难提供参考。
三、运用代际策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
(一)通过人生经历传递积极意向性
代际策略的要义是将年轻人和长者聚集起来,并为他们提供互助的机会,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通过研究国内外值得关注的代际项目,发现具有代际理论特性的项目和活动能激发参与者的兴趣,增进年轻人和长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培养自主选择性和意向性,从而发挥教育功能,推动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2]。基于此,以长者的人生经验为核心,开展以积极意向为主旨的多样化代际活动,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价值,激发大学生的正向意念,使正向意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帮助大学生积极调整行为。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克服污名感是优化心理健康工作过程的一个关键要点。有研究指出,要想真正改变学生的想法和行为,首要确保学生不被心理疾病的污名化所影响,从而对心理健康活动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影响整个过程的可行性与工作成果[1-2]。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都应当对心理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应加大对心理疾病的科普,使更多的校内师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士可以正确看待心理疾病,而非将心理疾病污名化。当被心理疾病困扰的学生得到正常的对待时,心理疾病污名化的影响就会大幅度减弱。
在这方面的介入模式还需要得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和信任,并认为它是安全可靠的[6-7]。首先,学生需要对心理健康活动享有知情权。其次,心理健康活动中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需要遵从学生的意愿。最后,学生应被确保在活动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帮助。
(二)以具影响力的长者为灯,照见学生心理需求
能积极参与代际活动并从中获得预期利益,同时又对后辈产生积极影响的退休长者大多拥有以下三个特征:1. 身体健康并居住于城市;2. 愿意积极为社会做贡献;3. 拥有自认为是成功的人生经历[13-14]。此外,心理社会发展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指出,人在中年期(40-65岁)的一个关键任务是将人生经验与成果分享给下一代,以此迈向更丰盛美好的人生。长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潜藏着代代相传、代代相助的原动力,是代际传承的基本要素[9]。
社会中存在的年龄歧视是代际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人们倾向于认为长者是固执的,难以与年轻人沟通,或是无法提供价值。因此,在社会中的长者往往会被忽视,与社会脱节并感到孤独和无助。在家庭中,长者不被其他年轻的家庭成员所理解,与后代有很大的年龄隔阂。几十年来,关于年龄歧视的研究更倾向于认为,年龄歧视主要是与几代人之间缺乏联系有关,如果鼓励年轻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长者,为长者提供与年轻人交流学习的机会,将自己宝贵的知识与经验贡献给社会,情况将有所改善[9]。将代际策略应用于促进跨代人士之间交流学习的代际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可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将代际活动与创新技术相结合
在促进代际关系的相关文献中[15-16],能有效鼓励长者与年轻人分享他们积极的生活经历的活动形式包括如下三种方式:1. 游戏化设计(Gamification),将代际活动游戏化,设计具有互动性的代际游戏。游戏化的活动设计可以拉近长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游戏化的代际活动中,主要包括多样化的任务、小组合作和活动心得体会。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分板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通过计分板(Leader board)记录胜负得分再排名。2. “非正式”的方式(Informal approach),將每场活动里的长者和年轻人组成一个五人小组(一位长者与四位学生为最优组合),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交谈环境。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营造一个熟悉且舒适的环境会改善初次见面的局促感;3. 活动卡片(Toolbox cards),长者和年轻人可通过活动卡片选择一个简单的小项目,共同制定目标并进行创作。这一方式的目的是让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适合且喜欢的活动形式。长者和大学生在选择活动卡片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对方所拥有的技能,同时,参与者会讨论协商选择哪一个活动。在制定目标和进行创作时,长者和大学生们可能会从中发现相互之间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有机会因此拓宽对事物的认知。
代际交流可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该方式打破了地域界限,使活动举办更灵活。有文献认为视频会议、互联网、存储和转发图像、串流媒体、地面配合、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是团结不同年代人士的关键,可使代际传递生态链发生革命性地改变[17]。用于上述代际活动的远程应用可以根据以下技术模式进行推演:1. 实时(同步)视频会议 [Live (synchronous) videoconferencing],由大学作为技术的提供者,进行长者和学生之间的实时视频会议,支持双向视听连接。实时的视频会议可用于一些线上就能进行的活动;2. 存储转发(非同步)视频会议[Store-and-forward (asynchronous) video conferencing],将录制完的视频转发给长者及学生,使他们之间互相传阅分享。预先录制完的视频可用于一些技能教授和日常分享的代际活动;3. 移动医疗 [Mobile health (mHealth)],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心理卫生信息。运用于代际交流中,可对长者和学生发送相关的活动计划和心理健康信息的通知。移动医疗的使用多用于对长者身体健康的关注以及为学生提供学习如何帮助长者的机会。例如,长者可以用设备测量自己的血压值,并从设备中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当出现异常时,学生可及时为长者联系医疗方面的帮助;4. 家庭电子支持 [E-support-at-home (e-SAT)]:这是最近一项获奖的创新技术,该技术采用预先配置的必要应用程序(如腾讯会议)的平板电脑免费供参与者在家使用 (www.jcie.org)。复杂的电子设备对长者而言,是难以学习和难以操作的。因此,仅配置必要的应用程序无疑是对长者十分友好的,这也免去了长者学习如何操作电子产品的不便。
四、结语
以积极意向为主旨的代际共融活动,通过营造互相关怀的气氛,为大学生提供接触长者的机会,让大学生与长者相互关照,交流生活经历,从而积极调整大学生的意向性及心理复原力。将活跃且健康的跨代人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代代相助、代代相传的代际共同体,共同运作一个具有包容性的项目。以代际互助的方式可合理开发校外资源来配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落实各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政策。
参考文献:
[1] Frazier L. Health Psychology:2nd Edition[M]. NY:Worth Publishers,2020.
[2] Taylor S E. Health Psychology:11th Edition[M]. NY:McGraw Hill,2021.
[3] Laidlaw A,McLellan J,Ozakinci G. Understand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 perceptions of mental health,mental well-being and help-seeking behaviour[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6,41(12):2156-2168.
[4] EducationWorld. China:Mental health initiative[EB/OL]. (2021-09-11)[2022-02-18]. https://www.educationworld.in/china
-mental-health-initiative/amp/.
[5] Sixth Tone. Call to assess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parks privacy concerns[EB/OL]. (2020-09-16)[2022-02-18].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6180/call-to-assess-students-mental-health-sparks-privacy-concerns.
[6] Tamba H,Turan Z,Tolun S,et al.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levels of women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 in Hatay, Turkey[J]. Niger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2018,21(11):1525-1530.
[7] Fu W,Yan S,Zong Q,et al.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1(28):7-10.
[8]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2021-07-24)[2022-03-1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24/content_5627089.htm.
[9] Gonzales E. Fact sheet: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benefit everyone[EB/OL]. (2021-03)[2022-03-18]. https://www.gu.org/app/uploads/2021/03/2021-MakingTheCase-FactSheet-WEB.pdf.
[10] Martins T,Mido L, Martínez V,et al.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review:Study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ention,outcomes,and effectiveness:Research[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19,17(01):93-109.
[11] 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省老年学学会精神关爱专业委员会. 数字化时代的老龄社会治理与康养融合论坛[C]. 江南大学,2021.
[12] Kaplan M,Thang L L,Sánchez M,et al. 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 zones:Place-based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social inclusion and belonging[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21,19(03):418-419.
[13] Heydon R,McKee L,Daly B. IPads and paintbrushes: Integrating digital media into an intergenerational art class[J]. Language and Education,2017,31(04):351-373.
[14] Lai A,Burchett R. Involving retired citizens in ESL education:Case study of a secondary school program[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20,19(01):1-23.
[15] Kaplan M,Haider J. Creating intergenerational spaces that promote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Intergenerational space[M]. London:Routledge,2015:33-49.
[16] Rosebrook V,Larkin E. Introducing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A rationale for defining the knowledge,skills,and dispositions of intergenerational practice[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03,1(01):133-144.
[17] Kaplan M,Sánchez M,Bradley L.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o connect generations in the technoscape[J]. Anthropology & Aging,2015,36(02):182-205.
(責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UIC Research Grant“Intergenerational Four-Point Program:A Pilot Action Study.”(项目编号:R202004)。
作者简介:黎伟麟(1972—),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理工科技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代际规划及实务编程;袁钰雯(2001—),女,学士在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理工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为代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