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荃 李佳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成效卓著且前景广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民族地区在自然、历史及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培训差异化发展的导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贯彻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理念,秉持共同体思维,提升人才的民族适切性。结合系统论的目的性、整体性、动态性原则,应完善培训制度,构建培训共同体,调整培训内容,切实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促进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系统论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李佳(1998-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1-0104-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于民族地区而言具备重要战略意义。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作为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类型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切民族地区发展需求人才的重任。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需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契合民族地区对有文化、爱农业、懂经营、会技术、致力于服务社会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求,是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和系统性工程,需要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通力协作。基于此,本研究拟从厘清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特殊语义入手,探析培训的理念及路径,以期为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特殊语义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只有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延续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外化为奇特景观、独特文化和特色产业,共同组成民族地区差异化发展的基础,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其培训工作需要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语义展开,有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天然馈赠:奇特地域景观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拥有独特的地域景观,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多元化。我国民族地区涵盖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平原五大地貌,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溶洞、险峰等数不胜数,独具地域特色。各地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孕育出浓郁的民俗风情,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二是不可替代性。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孕育出别样的景观,如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内蒙的阿尔山温泉、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自然瑰宝。三是原始性。民族地区自然奇观几乎没有受到人为破坏,基本上保持着未经人工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新颖感。四是自然资源等级高。以地貌旅游和水体旅游资源为例,西部地区有众多海拔较高的雪山冰峰和兼具极高观赏与考察价值的河流,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伊犁河、雅鲁藏布江就是其中的代表。同时,气候的多样性带来了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在我国民族地区存在许多珍奇物种和特产植物,是我国生态的重要屏障。
民族地区多样且奇特的地域景观是大自然馈赠的旅游资源,在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对自然景观进行开发,将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如果同时有一批深刻了解景观的旅游业从业者将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民对本民族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旅游路线有着深刻的认识,加以培训可衍生出导游、景区安全员等一系列旅游业从业者,成为符合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既能使本土农民增加收入,也能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使民族地区产业趋于多元化。
(二)历史沉淀:民族独特文化
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沿袭至今已积淀为丰富且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丰富,包含极具辨识度的民族节日、民族特色风俗和传习、民族语言与文学艺术、民族手工艺与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宗教信仰及民族精神等。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家族的女儿会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节日的热情和活力;青海、四川和西藏等地的《格萨尔》传达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情怀;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展示了庄严且纯粹的民族信仰;广西的刺绣、贵银、蜡染等手工艺炫目多彩;土家吊脚楼、羌族石砌住宅、侗族的楼与桥,都是优秀民族建筑的代表;众多的古墓葬、古寺佛塔、石窟壁画等文化遗产则体现了壮丽恢弘的民族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
記载着民族地区人类活动轨迹的历史文化印迹,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和地域文化气息,能直观地反映出当地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因此,保护、传承与宣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扎根本土,是保护、传承与宣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在开展培训时侧重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宣扬,一方面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认同感,坚定为本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文化品牌的虹吸效应打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新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为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
(三)人文智慧:特色民族产业
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立足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产业。一是自然禀赋型。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天然景观与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新疆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前者以康养休闲特色产业为主,后者则开展瓜果种植和石油石化产业。二是文化资源型。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是发展产业的突破点,如云南泸沽湖结合自然景观和云南摩梭人走婚文化,走出了一条从旅游到手工艺加工产业融合之路。三是技术加持型。民族地区立足优势自然资源,借助科技加持发展特色高端产业。例如,青海建设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及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石墨烯与稀土等新材料产业、现代农牧业等特色产业;“贵州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立体气候条件,大力构建支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相比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等软实力以及资源、环境等硬实力优势,其显著的民族性、稀缺性和差异性,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一把钥匙,通过自主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逐渐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可助力民族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要紧扣当地特色产业,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开展针对性培训,实现劳动力供给端与特色产业需求端的有效对接。
二、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理念遵循
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这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差异化发展,因此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也应遵循差异化发展理念,凸显特殊性。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与特色产业看似分属地理、文化、经济领域,但实质上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发展时应从整体视角出发、打破领域壁垒,贯彻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理念。为此,民族地区各培训主体也需要联合起来,坚持共同体思维以构建培训共同体,服务于适切民族地区动态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贯彻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理念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指引民族地区走向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是指民族地区将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康养资源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统筹开发,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民族地区乡村进行整合重组,以实现各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民族地区务农者就业渠道拓宽、收益增加的过程。
民族地区农文旅康的深度融合,通过村寨康养旅游、文化体验等带动民族地区的餐饮、民宿、民贸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民间非遗表演、民族文化晚宴等形式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利用民族地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化产业,助力乡村生态振兴;通过建设民族地区特色康养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吸引优秀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通过构建各行业、各组织参与的治理体系,助力乡村组织振兴。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农文旅融合乃至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独特路径,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区应将农文旅康融合理念贯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全过程,实现地区差异化发展。挖掘民族地区现代农业、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康养旅游业之间的耦合关联性,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延伸民族旅游业、农业、手工业等多行业相互交织的发散式产业链条,注重产业间的横向连接和各产业的纵向深耕,探索融合发展的培训路径,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创业渠道,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二)秉持多元协同的共同体思维
“融合”理念贯穿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样也贯穿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事业,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空间。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当地职业教育功能的延伸,延续了职业教育的跨界性,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加之培训以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的理念为遵循,更需要各行业各主体通力协作,构建多元协同的职业培训结构,共同助力民族地区培养适切度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此过程中,政府、职业院校与机构、企业是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核心主体。政府是统筹领导者,职业院校与职业机构是主导实施者,民族地区的企业是重要参与者。三者需要统一思想认识,贯彻融合发展理念,秉持共同体思维。“共同体思维强调各参与主体的协作与互利共赢,主张在‘共同行动中增进认同感和获得感,实现价值共创。”②为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要以共同体思维进行整体规划,既要考虑到民族地区差异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将培训作为一个系统进行顶层设计。
秉持共同体思维,有利于提升培训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反映不同主体的真实诉求,获得更为全面和真实的信息,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秉持共同体思维,有利于丰富和优化培训资源,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丰富的资源投入,而培训共同体的搭建可以实现各界资源互换和资源共享;秉持共同体思维,构建多元协同的职业培训结构,能够形成多方联动的培训合力,从而激发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引擎,共同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三)提升人才培养的民族适切性
2000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改革和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民族特点和民族区域特点的发展路径”。这要求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应贯彻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1.应体现民族属性。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唤醒民族地区农民的民族意识,以民族文化滋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民族属性”,孕育其“民族性格”和乡土情怀,培养出懂民族文化、爱民族地区、对本民族具有归属感,立志为本民族发展做出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
2.应体现科技属性。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种植业、农业是農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在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为使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态势,在培训中应贯彻科技兴农思想,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以技术的“后天之力”持续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现代化。
3.应体现动态属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出现了农村电商、涉农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此,职业培训也应紧跟民族地区动态发展趋势,培养满足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4.应体现人本属性。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这要求在开展职业培训时,除了教授农民群体必要的技术技能外,也需要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农民的人文精神,使农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职业培训内在的育人价值。
三、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素
新型职业农民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开创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新局面,逐步完善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不断健全农民培训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蕴含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和培训内容三个要素,各要素形成合力是顺利实施培训工作的关键。
(一)培训目标:培育为民族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因此需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文化、爱农业、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民族地区的培训工作应以此为目标。
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有文化”是指增强被培训者的学习动机、加深知识储备、强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以此发展文化产业,进而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爱农业”强调增强被培训者的乡土情怀和职业认同感,提升研究农业信息能力,掌握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方法;“懂经营”聚焦使被培训者掌握基本经营管理知识和网络营销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宣传特色民族文化,扩充民族特色产业链,实现农文旅康的融合发展;“会技术”注重提升被培训者对智能装备和其他机械化设备的操作熟练度,掌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技术技能,利用技术加持实现提质增效,进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二)培训主体:政、校、企三维主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民族地区开展培训工作的主体应包含政、校、企。
“政”指政府机关,主要包含农业部门、文旅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劳动就业服务管理部门等,具有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的作用,可在培训过程中发挥统领全局效应;“校”指职业院校,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育经验丰富,适于开展具体的培训工作;“企”指民族地区的特色企业,企业具备雄厚资金和前沿技术,可为培训提供实习机会、培训场所、企业一线技术与资源。政校企三方共同发力,形成政府主导、职校教学、企业参与的培训格局,以发挥整体功效。
(三)培训内容:“技能+文化+经营+人本”组合模块
培训内容是培训工作的中心环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结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培训内容应蕴含“技能+文化+经营+人本”。
“技能”是指与时俱进的现代农业技能、数字信息技能以及工厂机械操作技能等;“文化”板块则是以通識文化、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创业就业相关法律知识及条款和养殖种植知识为主;“经营”板块则强调掌握基本经营知识、市场宣传以及电商运营与管理等内容;“人本”板块包含人文精神培育、个体全面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咨询等。“技能+文化+经营+人本”的培训内容可以满足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切实提升其人力资本。
四、系统论视域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现路径
系统论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可被视作由一系列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具备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特征。民族地区职业培训内容复杂,存在上下及内外的系统关系。上要对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目标,下要满足被培训人员的现实需求,内需开展培训内容设计、共同体搭建等工作,外需适应民族地区的文化与产业发展。因此,用系统论观点指导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具备现实可行性。
(一)基于目的性原则:结合民族语境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
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系统以追求有序稳定的结构为目标,目的性是系统存在的需要,如果不具备有序稳定结构,就不具有保持自身的能力,那么就会在外力和内力的影响下分解。复杂系统具有目的定向行为,并因此具有内在价值。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具备清晰的目标导向,即培养为民族服务的人才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实现此目标,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相关培训制度与相应配套政策。鉴于民族地区在地域景观、民族文化和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完善培训制度时应充分结合民族语境。
1.健全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关联机制。新型职业农民是民族地区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为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需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民族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框架中,科学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有经营资本和创业意愿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入民族村寨的建设中,民族村寨作为农文旅康融合的最佳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旅游民宿、特色农产品及手工艺店、民族服饰店、特色美食店等实体或网络经营中,深度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农文旅康产业人才需求进行针对性和适岗性更强的“订单式”培训。这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职业培训质量,提高学员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合理分布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民族地区政府应通过市场调研生成当地人才发展需求类型报告,对实施培训的职业院校与企业提出要求,要求共同设计与开发包括各民族衣食住行生产在内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课程,同时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与服务课程等在内的专业课程。
2.完善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关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但培训周期较长、见效较慢,因而需要民族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激励政策。对参训农民提供资金补贴以抵消参训的机会成本,同时设立培训奖金,增强外部动机。二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贷款优惠政策。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即便通过培训获取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之后,依然需要面对社会资本短缺的现实和市场投资中的高风险,而民族地区农民的风险承担能力十分有限,对此类农民要进行创业贷款政策支持,并对其创业进行全程帮扶,前期规划、中期实施、后期跟踪。三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农民参训获得技能后,单独的农户与就业市场之间、个体农户生产的产品和商品流通市场之间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需要为个体农民提供与培训主题相匹配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帮助其精准对接市场,缩短农民获取收益的周期。
(二)基于整体性原则: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培训共同体
系统论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系统内各要素联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是系统效益最大化的基础。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指出,“整合利用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从整体性视角出发,运用整体性思维考量科层分工基础上的跨界合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培训共同体,为民族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动力供给。
1.健全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运行机制。民族地区政府应立足民族地区农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完善相应培训制度和配套政策,统筹规划与管理各类培训资源。政府与企业、职业院校签订培训合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对院校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结成利益共同体,坚持多方协作的同时强化责任落实。职业院校、企业需要配合政府,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风俗、产业实践样态、特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地区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开发课程并予以实施,将涉农领域的增产知识、文旅融合经营手段、特色企业岗位技能等“送”到农民手中。民族地区企业需要在政府指导下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及项目制培训,搭建培训内容、传递市场信息,提供培训所需的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并在新型农民就业时给予优待。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联通融合,共同服务于目标的实现。
2.完善民族地区职业培训供需双向的信息沟通机制。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最大阻碍是职业培训与乡村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职业培训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脱节,因此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是精准实施培训工作的前提。一方面,依据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生成民族地区独有人才需求报告,并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共享人才需求信息,针对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增强供给侧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建立农民需求反馈机制,登记有意愿参与培训的农民信息,并记录农民切实需要的农业技能、经营知识等。将农民培训需求侧与职业培训供给侧之间结合起来,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农民培训实名制度与职业技能提升、就业与创业的信息库,对培训效果进行长期跟踪。
(三)基于动态性原则:根据四维属性调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
系统论中的动态性原則认为,系统是一个运动的综合体,存在于一定物质环境中,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也呈现动态性规律,需要立足于受培育对象的实际与需求,结合时代背景及民族地区发展之需,促进培育内容、授课方式的整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为培养出适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训内容中应体现民族属性、科技属性、动态属性和人本属性。
为凸显民族属性,在培训时要积极联合民族企业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将底蕴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产业接轨,输出民族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民族产品,打造民族特色产品全供应链。在培训过程中,对参训人员进行工厂实地培训,使其了解产品生产、制作、包装、流通全过程,掌握相应岗位所需技能,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就业或创业,从而潜移默化地孕育其乡土情怀,增添民族自豪感。为凸显科技属性,需要贯彻科技兴农的指导思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加强对先进农业技术及机械操作技能的推广、进行关键技术示范、加强对动植物疾病监测防控以及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知识的传播,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态保护意识,在开发乡村过程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对农业投入品减量增产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
为凸显动态属性,在培训时应紧密结合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落实农文旅康融合发展路线,发展文旅业、康养旅游业,结合“数商兴农”和“互联网+”民族特色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使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建设。同时,注重培养数字化技能,结合民族特色电商产业进行情景式教学,使其掌握互联网应用技能,授之以“渔”。为凸显人本属性,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关注农民的个人成长,设置拓展视野的通识课程、激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素质拓展课程,加强对农民的“三观”建设,传播技能致富观念,激发相对贫困农民积极奋斗的意愿与动力,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注重农民的人文精神培育。
[注释]
①李建民,贾斌昌,王金田.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12):108.
②陈东勤,李丹晴,陈召佩,等.融合发展视域下城乡职业教育培训共同体构建:困境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8):71.
[参考文献]
[1]张学英,耿旭,宋良杰,张东.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回应[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7):52-58.
[2]李莹,闫广芬.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与培养[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2):219-225.
[3]韦幼青,孙振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特色说”及其理论完善[J].贵州社会科学,2020(10):101-107.
[4]中央政府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大有可为.(2006-08-04)[2023-06-12].http://www.gov.cn/zwhd/2006-08/04/content_354152.htm.
[5]范霁雯,范建华.特色文化产业——中国西部少數民族地区脱贫的不二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3):69-76.
[6]刘怡.文化自信与自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的反凝视传播[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3):51-60.
[7]黎杰松,李键江.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21(9):96-109.
[8]贾凌燕.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2(3):111-117.
[9]鲍金红,曾红宇.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基于三地九村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6):101-106.
[10]罗先菊.以农文旅康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2):188-191+203.
[11]覃建雄.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5.
[12]林克松,刘璐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与行动理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6):119-125.
[13]张胜军,邢敏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意义与生成[J].职教论坛,2016(18):68-70.
[14]高岳涵,王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如何赋能乡村振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9):165-172+188.
[15]白雪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基于新内生动力机制的建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6):62-68.
[16]林波.系统论视角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解构及建设逻辑[J].教育科学论坛,2022(30):36-39.
[17]李宇军.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7):121-125.
[18]蒋文宁,陈振中.乡村振兴背景下订单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新探索[J].成人教育,2023,43(7):45-51.
[19]肖义.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3(7):79-80.
[20]焦冬梅,黄立军.机制嵌入:民族地区农民培训去内卷化[J].成人教育,2022,42(8):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