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静,张鸣瑾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Lakoff和Johnson两人所著的Metaphorswelive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分析模型,开创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1]。国内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隐喻理论介绍和隐喻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对国外已有隐喻理论通过文章介绍或翻译原著进行推介[2]。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在西方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本质特征及主要功能[3]。蓝纯所著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并对英汉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4]。概念隐喻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外语教学和文本分析两个方面。王寅和孙厌舒等学者认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交际能力层面和文化层面[5],“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6]。在新闻语篇文本分析的应用方面,唐莉莉、梁改萍和邹金屏等通过大量的英语实例分析了概念隐喻在英语经济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阐述了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7-9]。文秋芳、艾琳和许文强等通过研究政治生态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现象,探究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如何构建我国政府生态观,但选取的生态语料多为政治汉语文本(如政府工作报告)[10-12]。通过对以上与隐喻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分类,笔者发现:从概念隐喻角度对英语类生态环境语料开展的研究较少,对其中的隐喻更是缺乏系统性研究。
近年来,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生态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高度关注,我国同样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ChinaDaily(中国日报英文版)是我国最大的英文资讯门户,通过生态类新闻报道向海内外读者传播中国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思想。为了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更为充分地理解生态环境语篇中的特殊抽象概念,生态新闻语篇应用了很多隐喻性的表述。有鉴于此,笔者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选取ChinaDaily网站Environment板块的生态新闻语篇自建语料库,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究生态类新闻语篇中隐喻蕴含的意义,通过概念隐喻理论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态新闻中的隐喻表达。
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在认知语言学中,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描述为一种从源域( 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目标域是指当前讨论的领域,而源域是指在词汇和结构上为目标域提供参照的领域。隐喻的本质蕴含了人类认知机制,即通过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或互动,达到对其中一个概念的认识。其中,源域所标示的概念通常为人们所熟知,一般较为具体;相对于源域而言,目标域所标示的概念一般更为抽象,认知的难度会更大[13]。例如,在“爱是旅程”这一隐喻中,人们常用来自源域的词汇“旅程”讨论目标域的“爱”。简言之,隐喻是通过运用熟悉领域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另一领域而起作用[14]。
在Metaphorswelive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1980)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15]。方位隐喻是指与空间方位相关的隐喻,比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之类的空间方位。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的感情、思想、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实体,把抽象的概念和经验看成实体或者物质,通过归类分组及量化等途径来进行推理[16]。
笔者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选取China Daily网站Environment板块2022年3—4月的45篇生态新闻语篇,对其中的隐喻进行人工识别、标注和量化分类统计,共识别出240个隐喻。其中结构隐喻132个,占比55%,是使用最多的隐喻类型;实体隐喻84个,占比35%;方位隐喻24个,占比10%,是使用频率最低的一类隐喻类型。
生态新闻语篇中有很多与战争有关的语言表达,“战争”类型的结构隐喻出现频率较高。如Ecologicalprotectionisawar(生态保护是一场战争)来源于一则生态新闻的标题,其中包含着“战争”类型的隐喻结构的表达。类似的与“战争”有关的隐喻结构的表达在生态新闻语篇中大量存在,“与敌人争斗”“输掉战争”,这些隐喻表达是“战争”概念隐喻的有机组成。
例1.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Ye said continued efforts have to be made in cutting carbon emissions,fighting pollutionand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He also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accountability,business participation,public oversight and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s.
译文:叶说,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继续努力减少碳排放,与污染作斗争,从而改善环境。他还强调了地方问责制、企业参与、公共监督和市场导向机制的重要性。
例2.Suriname’s fight against rising sea levels.
译文:苏里南与海平面上升的斗争。
例3.It has the smallest coastline in South America,but Suriname is losing its battle with the Atlantic.Around 50 meters, or 160 feet,of shoreline is disappearing every year to rising sea levels.
译文:苏里南拥有的海岸线已经是南美洲最短的海岸线,但它还是正在输掉与大西洋的战斗。每年约有50米(160英尺)的海岸线因海平面上升而消失。
例1中,“fighting pollution”(与污染作斗争),这一隐喻把环境污染比喻为战争中的敌人,要与之斗争来保护环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也反映了我国为惩治环境污染行为所采取的坚强有力的措施。例2和例3来自同一篇生态环境语篇:海平面上升带给苏里南的影响。“Suriname’s fight against rising sea levels(苏里南与海平面上升的斗争)”是典型的战争结构隐喻,战争的双方分别是“Suriname”(苏里南共和国)和“rising sea levels”(海平面上升)。双方交战的结果是一方输,另一方赢。映射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在苏里南与海平面上升的斗争中,“Suriname is losing its battle”(苏里南输掉了战斗),输掉战争的结果指的是“Around 50 meters of shoreline is disappearing”(大约50米的海岸线正在消失)。“战争”的结构隐喻展现的是当下严峻的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向读者传递出世界人民与环境污染抗争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生态治理成果来之不易,能起到警醒人的作用。
实体隐喻主要是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自然对象或自然对象的特征上。表1罗列了例4-6中的隐喻所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例6中,把生态新闻中的抽象的概念(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看成一个实体(自然物质或人等实体),对其指称和量化。
表1 实体隐喻中的源域和目标域
例4.Forestsare considered vital carbon sinks, which means they absorb more carbon than they release.
译文:森林被认为是重要的碳存储箱,这意味着它们吸收的碳多于释放的碳。
例5.In recent years,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of the river has improved due to water conservation and reasonable space arrangement, the document said.
译文:近年来,由于节约用水和合理的空间安排,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大有改善。
例6.Furthermore, the journey toward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will boost synergized innovation with clos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novation entities-the government,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译文:此外,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旅程中将会促进不同创新实体(政府、工业、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的更紧密合作,促进协同创新。
容器隐喻是最具代表性的实体隐喻之一。在生态新闻语篇中,有很多使用“容器”作为源域的隐喻现象。例4中,源域为“vital carbon sinks”(吸收存储二氧化碳的水槽),目标域为“forests”(森林)。该隐喻应用人们所熟悉的水槽的收纳存储功能来解释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抽象过程,使读者理解森林是如何吸收温室气体的,起到简单有趣的科普效果,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拟人化的隐喻也是本体隐喻的一种形式。在拟人化的隐喻中将非人类实体(如国家、生态环境)赋予人类的特点以及品质。拟人化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在生态新闻话语中也大量存在。例5中,“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of the river has improved”(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大有改善)这句话赋予河流以生命意义,源域是“body”(人体),目标域是“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river”(河流的环境状况)。人的身体有健康和生病两种状态,身体如果受伤就会生病,通过合理的治疗和休养就会恢复健康;自然环境和人的身体一样,遭到破坏和污染就会生病,经过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也可以恢复成为良好的环境状况。该新闻讲述的是通过人类节约用水和合理的空间安排等一系列环保措施,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整个河流环境变得干净美丽,充满生机。将“health”这一人类特有的属性赋予自然环境,能使读者感同身受地意识到,通过实施一些具体举措可以让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人类”实体隐喻基于人类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的本能,激发起读者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例6中,“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被隐喻为人们所熟知的“journey”(旅途),能够让读者结合熟悉的旅途经验,更加形象地认识到中国政府提出的“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动态过程,有助于读者对生态语篇中抽象术语的理解。
方位隐喻是通过物理环境中的空间方向(如上下、高低和前后等)经验来构建隐喻。例如:
例7.China’s top political advisor Wang Yang on Tuesday called for redoubled efforts to pool wisdom and make suggestions to help the country realiz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译文:周二,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呼吁社会各界加倍努力,汇集智慧,提出建议,帮助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例8.Climate adaptation is high on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agendaas the nation forges ahead with its ambitious targets of peak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efore 2030 and realizing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60.
译文: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将努力实现远大目标,即在2030年之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社会地位高为上,社会地位低为下。源域“top”的本意是“顶部”,例7的目标域是“top political advisor(首席发言人)”,这里的“最高”指的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这位发言人的社会地位高、话语影响力大,因此可以作为代表在北京的研究与协商座谈会上发表我国有关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讲话,体现了他话语的权威性。例8讲述的是我国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源域中的“high”是“高的”“占据最高处”的意思,目标域是“Climate adaptation is high on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agenda”(适应气候变化的环境问题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该方位隐喻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我国把生态治理摆在环境治理的重要位置,反映出我国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
笔者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了ChinaDaily生态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分类、结构和传递的意义。研究发现,ChinaDaily生态新闻语篇的隐喻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语言表达涉及三种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有关与“战争”的结构隐喻传递出目前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来之不易,让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现有的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人类”类型的实体隐喻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自然物质相关的实体隐喻可以更好地阐述生态新闻语篇中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方位隐喻让生态新闻的专业术语变得简明易懂。概念隐喻的运用使生态新闻语篇能高效准确地传递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成就,讲述中国生态保护的故事,彰显中国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对于呼吁海内外读者共同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