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琳,彭 栋,陈 鹏,王 霞,郝 璐
(1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与健康管理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诊疗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3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校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4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5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脑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脑缺血发作虽说是突然出现,但是患者往往具有发病先兆,比如轻微头晕、呕吐、手脚麻木等,对于疾病先兆症状,结合症状以及检查结果,尽早识别出疾病,以进行疾病的早期治疗干预[1]。脑侧支循环作为脑部重要代偿,循环功能对缺血半暗带血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此根据侧支循环观察,能用于对脑缺血情况评估及干预,因此准确评价患者的侧支循环状况对治疗方案确定非常重要[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临床中评估侧支循环金标准,虽然准确率高,但是检测方式对患者创伤较大,并且需要的检查时间长且价格昂贵。CT 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方法,该方式可迅速、准确、无创评价组织器官微循环内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且也可评估侧支循环状况,为脑缺血评估提供参考[3]。本研究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与健康管理科2022 年3月—2023 年3 月检查的200 例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利用CT 灌注成像方式诊断脑缺血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与健康管理科2022 年3 月—2023 年3 月检查的200 例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期分为急性期组(67 例)、亚急性期组(68 例)、慢性期组(65 例)。急性期组男40 例,女27 例;年龄24~71 岁,平均年龄(48.12±6.26)岁。亚急性期组男41 例,女27 例;年龄23~72 岁,平均年龄(48.21±6.21)岁。慢性期组男40 例,女25 例;年龄24~72 岁,平均年龄(47.95±6.19)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精神状态良好,认知情况正常,无沟通交流障碍;②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患者自愿参加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肝肾损伤,器质病变;②证实恶性肿瘤病变、血液病变;③精神方面损伤,认知确诊情况的病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CT 灌注成像检查,仪器应用美国GE Light speed8 pro 螺旋CT 扫描机。患者均先进行CT轴位平扫检查,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之后根据CT 平扫对扫描层面定位,经由肘正中静脉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30~50 mL,注射速率为4.0 mL/s,在延迟5 s 行连续动态灌注扫描,设定扫描参数为管电压80kV,管电流200mA,扫描速度为2 次/s,4 层/次,扫描层厚为5 mm,持续扫描时间50 s。检查时常规对于8 个层面及上下4 cm 范围CT 灌注成像检查情况进行系统评价,选取病变最大层面为评价层面,利用同层面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对照,获得时间-密度曲线。针对检查获得结果,经局域网传输到ADW 4.0 工作站,借助自动处理软件获得灌注参数图像,具体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
利用CT 血管成像检查、DSA/磁共振血管成像,通过检查方式对于颅内外动脉系统血管分支血管、分支闭塞做仔细观察。经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测定血管狭窄分数,计算方法为:狭窄分数=(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最为狭窄部位血管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100%,针对多发狭窄情况,选择最重的部位为具体测量区域。狭窄程度分级判定的标准:狭窄率0 表示无狭窄,狭窄率范围0~<30%表示轻度狭窄,狭窄率范围30%~<70%表示中度狭窄,狭窄率范围70%~<100%表示重度狭窄,狭窄率在100%表示完全闭塞。
①对比各组患者患侧与健侧相应区域的灌注参数指标,并且将各组患侧灌注参数与健侧灌注参数进行对比。②针对责任血管的不同狭窄度经CT 灌注成像检查阳性率进行对比。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在健侧的CT 灌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TTP、MTT、CBV,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CBF 比较,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健侧与患侧CT 灌注参数结果比较()
表1 各组患者健侧与患侧CT 灌注参数结果比较()
表1 (续)
表1 各组患者健侧与患侧CT 灌注参数结果比较()
注:与急性期组比较,①P <0.05;与亚急性组比较,②P <0.05。
200 例研究对象,其中171 例完成CT 血管成像检查,其中急性期组64 例,亚急性期组56 例,慢性期组51 例。急性期组责任血管无狭窄10 例,轻度狭窄11 例,中度狭窄24 例,重度狭窄15 例,闭塞7 例;亚急性期组责任血管无狭窄16 例,轻度狭窄31 例,中度狭窄10 例,重度狭窄7 例,闭塞4 例;慢性期组责任血管无狭窄30 例,轻度狭窄29 例,中度狭窄3 例,重度狭窄3 例,闭塞0 例。慢性期组无狭窄率高于急性期组与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与亚急性期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均低于急性期组,急性期组闭塞率高于慢性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责任血管狭窄情况[n(%)]
脑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存在一定的关系。脑缺血是指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氧和营养不足,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壁内膜层的脂质物质积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硬化[4]。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可能会导致血液通过颈动脉受阻,从而影响到脑部的血液供应。当血液供应减少时,脑部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也会受到影响,引发脑缺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临床上评估患者脑缺血风险时,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血流速度、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等[5]。本次研究中对评估脑缺血中就根据IMT、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流速度等进行对应分组,这样用于对脑缺血评估具有指导意义。针对脑缺血的评价。CT 灌注成像检查,可获得局部TTP、MTT、CBV、CBF 等参数指标,依据指标项目测定,评估脑部血流动力学情况,血流情况予以定量评价,早期可见灌注异常的状况,如此便于区分脑缺血程度以及判定动脉狭窄情况,辅助疾病的诊治以及助力病情转归[6]。CT 灌注参数对于脑缺血观察,对于患侧与健侧相应参数存在改变,可辅助病变的识别以及对应干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组患者患侧TTP、MTT、CBV 低于亚急性期组,CBF 高于亚急性组,亚急性期组TTP、MTT、CBV 低于慢性组,CBF 高于慢性组。原因在于侧支循环障碍、血流速度改变,TTP 延长明显,因而可通过测定灌注参数MTT,用于评价脑组织灌注压降低或灌注储备损害情况。CBV、CBF 属于缺血损害程度评价敏感指标,根据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鉴别诊断缺血情况,对于脑缺血病变的诊治有重要意义[7-8]。CT灌注成像扫描依据诊断的结果,可为超早期干预缺血病变提供帮助,予以科学影像学参照标准,CT 灌注成像,对于各项血流动力学灌注成像,观察缺血敏感性不同,测定MTT 这一指标,可以用于区分缺血脑组织同正常组织,如此便于对脑灌注损伤敏感指标进行判定[9-11]。TTP 出现变化的表现,可反映血流状况及侧支循环状况,具体的关联紧密,尤其是通过指标测定,助力对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参考及指导。本研究观察CT 灌注成像阳性患者中责任血管狭窄情况,急性期组狭窄率最明显,慢性期组狭窄率最低,提示采取CT 灌注成像检查对脑血管病狭窄情况判定满意,并且对区分病变分期有帮助。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充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动脉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会影响血流灌注,从而导致缺血性中风中度、重度颅脑狭窄,也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发生急性脑缺血或梗死。脑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存在紧密联系,脑梗死病例的脑血流量下降,则表明脑灌注量下降,提示颈动脉狭窄与脑灌注量具有关联性。
综上所述,应用CT 灌注成像的检查方式对于鉴别诊断脑缺血病变有重要帮助,并且可以显示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超早期经CT 平扫的检查方式,可能经检查未见责任病灶,经CT 灌注成像方式,依据成像参数确定缺血部位、缺血范围,助力对病变的准确鉴别诊断,这样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判定提供重要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