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磊
(新泰市人民医院<齐鲁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泰安 271200)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20 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约457 万例,新增死亡病例300 万,其中新发肺癌82 万例,占全部癌症发病的17.94%,新增肺癌死亡病例71 万,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3.67%[1],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不典型肺结核是指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等不符合一般表现规律的肺结核,随着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增多及各种免疫功能损害性疾病的影响,不典型肺结核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肺结核病灶缺乏典型特征,尤其是表现为结节或肿块时,极易与肺癌相混淆而出现误诊、漏诊现象,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及预后[2-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T 诊断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肺癌的影像学特征差异,以期为提高两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46 例,纳入肺结核组;另选取同时期经病理学证实的肺癌患者34 例纳入肺癌组。肺结核组中男30 例,女16 例,年龄23~65 岁,平均年龄(44.02±9.15)岁;体质量指数18~2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16±1.30)kg/m2。肺癌组中男21 例,女13 例;年龄26~72 岁,平均年龄(45.66±9.40)岁;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12±1.26)kg/m2。两组性别病理、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肺癌临床表现,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均行CT 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③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排除标准:①既往肺部手术治疗史;②存在CT 检查禁忌证;③CT 图像质量差,影响判断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沟通、意识障碍者。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T 检查,选择Somatom Sensation 64 层螺旋CT 仪,检查前均进行呼吸训练,患者取仰卧位,两臂上举,设置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1.2,矩阵512×512,先于吸气末屏气状态下行常规CT 平扫,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下,平扫结束后,经肘静脉团注80 mL 碘佛醇(生产厂家:恒瑞医药,国药准字:H20143027,规格100 mL),注射速率为5 mL/s,之后以相同速率注射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予以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上传至后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所有CT 图像均由2 名影像学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阅片,分析病变的CT 征象,包括病变部位(上肺、中下肺)、形态(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大小、边缘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磨玻璃征(有、无)、含气腔隙大小、内壁光整度(光整、不光整)、周围结构(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强化程度(无强化、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等。当诊断结果不一致时,经集体阅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得出最终结果。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肺癌组CT 影像学特征中病灶形状不规则、分叶征、毛刺征、磨玻璃征、内壁不光整、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不均匀强化比例均高于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T 影像学特征比较[n(%)]
肺癌组病灶直径、含气腔隙大小均大于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灶直径、含气腔隙比较(,mm)
表2 两组病灶直径、含气腔隙比较(,mm)
典型病例见图1、图2。
图1 肺癌患者CT 影像
图2 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CT 影像
肺结核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其中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是肺结核病变中的特殊类型,常为纤维膜包围,发病机制涉及结核分歧杆菌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多个环节,病灶通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4-6]。肺癌为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且病变初期除呼吸系统症状外,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全身乏力和消瘦症状,这又与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相似,故临床鉴别诊断难度较大,往往因误诊、漏诊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早期准确鉴别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与肺癌尤为重要。
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加快,初期是从非典型腺瘤增生病变为原位腺恶性肿瘤,因肿瘤生长的方式以及囊腔形成的机制,可导致其膨胀生长呈不规则状态,故肺癌CT 影像检查会呈差异性的影像学特点。而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虽无典型临床症状,但其病理学基础仍为渗出、纤维化、钙化等,故在CT 影像学上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如边界清晰的肿块或结节、肺叶实变及肺间质改变等[7-9]。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组CT 影像学特征中病灶形状不规则、分叶征、毛刺征、磨玻璃征、内壁不光整比例均高于肺结核组(P<0.05),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0]。分析原因主要为:肺癌细胞沿肺泡伏壁生长过程中,受病灶部位血管、支气管及纤维成分收缩等产生的牵拉作用,可导致其膨胀生长呈不规则状态,内壁不光整,且多见分隔和血管穿行,故分叶征、毛刺征突出。而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无明显分叶征,主要是由于干酪样坏死组织存在于结核球内,经支气管排出易形成壁薄、内部光滑整齐的空洞,周围为肉芽组织或纤维环,因此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团块状阴影。空气支气管征是肿瘤内部改变的典型影像学征象,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则是肿瘤邻近组织的典型征象,形成机制均与病灶周围、内部纤维化,牵拉邻近血管或瘢痕收缩对游离的脏层胸膜的牵拉作用有关[11-12]。本研究中,肺癌组出现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均高于结核组,与卫旭瑛等[13]研究报道相符。进一步说明CT 扫描可为肺部病变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对明确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与肺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肺癌因支气管动脉供血、病灶内部新生血管形成,其血供丰富,因此内部多表现为显著不均匀强化;而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相对于肺癌血供不丰富,且多发生液化坏死,故其特征性病理特点为病灶内部干酪样坏死,无显著强化[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组不均匀强化比例显著高于肺结核组。说明病灶内部强化程度对于鉴别肺结核与肺内恶性结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肺结节病灶直径是影响其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指出,随着孤立性肺结节直径的增加,其恶变的风险也越大[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组病灶直径、含气腔隙大小均大于肺结核组(P<0.05),究其原因可能主要与恶性病灶具有易变异、扩大的特点有关。
综上所述,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肺癌的CT 征象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两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疾病治疗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