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柳州市交通学校为例,论述“双师型”教师的多元化培养路径,提出中职学校可通过建立校内“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利用制度保驾护航、构筑多元合作平台等,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
【关键词】中职学校 产教融合 “双师型”教师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6-0059-04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教科研能力,还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基于此,提高中职学校教师队伍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基础条件之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产教深度融合能够起到桥梁作用,能使教育与产业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把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优质资源引入职业教育育人过程,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从而培养出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符合当前人才需求的毕业生。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等,可以更好地服务行业、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和产教深度融合,而反过来,产业发展和产教深度融合又能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柳州市交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基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从学校现有条件和基础出发,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主动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建激励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努力培养从初级到高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梯队培养的特色路径。
一、依托创新教学团队,建立校内“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
(一)创建创新教学团队,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方式
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指出,要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基于此,我校立项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的8个校级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均按照国家级创新团队条件组建。一是骨干成员为15—20人且相对稳定,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5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二是骨干成员中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教师不少于2名,在教学创新团队中再建立教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约6—8人,工作室均要求有行业或产业兼职教师。这样一来,教学创新团队即成为校内教师培养平台,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促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一是通过完成校企合作项目、解决教学问题、集体备课、课题申报、论文发表、典型案例撰写、教学竞赛、技能比赛等方式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并进行过程监控和考核。二是实施校内导师带徒制,由高级别“双师型”教师带低级别“双师型”教师或非“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制订导师带徒实施方案,完成任务清单,帮助低级别“双师型”教师或非“双师型”教师成长,使其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目标发展。三是开展各类研讨会、校校交流、国际交流活动。通过研讨会和校校交流提升专业教师个人专业视野和教科研能力,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加强与国际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等,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四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我校聘请教育教学领域理论水平较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区)、市级的教师培训项目,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创建“三阶三维”“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我校从教师职业发展角度,统筹制订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制订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方案,即从“初级双师”到“中级双师”再到“高级双师”的三阶成长之路。与此同时,创建三个维度路径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建设:一是制订“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评定标准,为教师从骨干教师成长为专业带头人提供指导;二是设立考取职业资格证等级的要求;三是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将“双师型”教师三个等级的专业实践能力对应企业“普通员工”“技术主管”“技术总监”的岗位能力。最终,我校通过三个维度路径,促进“双师型”教师全面发展,形成一支能力较强、双向流动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利用制度保驾护航,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实施产教融合的主力军,国家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高度重视。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相关政策文件在促进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落实落地的同时,也明确了学校和企业的职责,这为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供了政策保障。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责任主体,我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保障机制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有效开展“双师型”培养活动
我校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2019年,我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该中心隶属人力资源科,全面统筹学校教师培养、发展工作,负责制订教师发展标准、方案、考核、培训方案等,开展教师培养相关工作的各项活动。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校教师发展中心制订了《柳州市交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路径、具体措施、过程监控、结果考核等内容;对应“双师型”教师三阶等级的培养内容,要求教师结合个人职业发展和岗位调整,对个人“双师型”教师规划进行重新调整和诊改。如开展“教师教学能力通关考核”活动,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考核点为PPT制作、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开展教师专业技能比赛,要求教学创新团队、工作室均报名参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实践和应用能力;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按照国家规定到企业实践实习、指导学生技能比赛、个人参加教学或技能比赛、撰写论文、主持或参研课题等,且从初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均有具体的要求。教师根据个人情况对标制订个人“双师型”教师目标规划,按照规划目标参加教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由系部或科室、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未达标者要进行个人诊改。
(二)健全保障、激励制度,有序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我校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全面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制度。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问题,我校根据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在校内工厂、校外工厂建立的实训基地,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由校企共建,并签订相关协议,明确了教师在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学校教师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提高个人专业技术能力,企业派出高技术人员担任我校教师的导师,通过“带徒”过程与学校教师交流及合作,提高自身的技术理论素养,达到校企合作的共赢。同时,建立企业技术人员和我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如制订了《柳州市交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
其次,完善师资培养培训经费制度。我校设置了“双师型”教师专项培养资金,将其列入年度预算,并出台了资金使用办法——2019年,我校修订了《柳州市交通学校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为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资金保障。《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在每年经费预算中设置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专项经费,教师参加各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取证书后,可通过专项经费报销相关的考证费用。同时,我校鼓励教师进修学历,特别是攻读硕士、博士等,提升学历。《管理办法》中同样明确规定学校对学历进修的教师给予学费支持,同时保证各类培养培训经费充足,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再次,制订、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为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我校制订、完善“双师型”教师个人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在绩效考核、学校奖励办法、各项人才引进、课酬等方面均可以获得政策鼓励。《柳州市交通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课酬比非“双师型”教师高0.1个系数;《柳州市交通学校特殊人才津贴发放暂行办法》明确了在考核特殊人才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直接加2分;《柳州市交通学校星级教师评选方案》明确了“双师型”教师是星级教师評选的基本条件之一。“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发布后,我校教师争做“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高涨,近年“双师型”教师评定通过比例高于广西总体水平,在个别年份通过比例一度高达80%。
三、构筑多元合作平台,打造“双师型”教师培育载体
(一)搭建教师实践基地,提高教师生产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为校企合作建立了全新合作契机,我校充分认识到落实产教融合、进行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重点与我校专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我校主要专业群为汽车类专业,与柳州汽车产业非常契合,具体合作可包括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到企业参与实践、担任实习教师等,学校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核定工时等,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校任教等。其次,我校与长期合作的企业成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双方签订培养过程的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教师在培养培训基地的实践实习考核由企业实施。如此,我校教师到企业实习从原来的自发性转为有组织性,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的过程。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实践基地的学习可根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确定实习重点,并由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指导。第一,学习企业生产理念、企业文化、新技术和新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第二,快速融入实践学习中,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切身体悟工匠精神,进而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三,促进我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互动交流,推进产教融合的成果转化,从而共同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
我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健全运行机制,开展政策咨询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推进产教融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等各自优势,建设兼具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并开展技术改进、技术咨询、管理咨询等服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校积极开展企业在职员工培训,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同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如我校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长期在员工培训、海外技术培训(线上+线下)、教师服务(兼职教师)、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学生实习、开发培训教材、开发维修工时手册、开发维修技师评估手册、编写活页式教材、编写出版教材等方面共同合作,并在我校校企合作中心成立风行汽车营销学院、零部件鉴定中心等机构,形成了成熟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实践平台的创建,又推动了我校“双师型”教师的快速成长,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活动开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使我校与企业互惠共赢。
(三)打通校企双向流动,强化“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中职学校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我校出台了企业兼职教师的相关管理办法,公开招聘企业技术骨干、企业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
一是聘请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优秀管理人才,担任学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等岗位。学校、企业教师共同制订教师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生产项目,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拓宽专业教师培养路径。
二是校企合作相互选派人员兼职,形成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双岗一体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常态化机制。我校专业教师兼任企业部门领导或技术顾问等岗位职务,最终实现双向流动、互相促进,从而推动我校“双师型”教师成长。如我校汽车维修类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马立峰被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聘为“全国杰出技术专家”“东风柳汽售后服务培训师”,带领团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汽车后市场技术人才,参与解决企业汽车维修、零部件研发等领域疑难问题;与此同时,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工程师蒋沛成为我校兼职教师,分享汽车企业、行业最新资讯和汽车维修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切实提高了我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及专业技术更新能力。此外,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工程师还参与了我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授课任务,参与教材编写、论文撰写、人培方案修订、教学视频录制等教科研活动,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支持。
(四)建立信息化实践平台,畅通资源共享渠道
我校积极建立信息化实践平台,打造畅通资源共享渠道。我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技术交流,通过直播或录视频等方式解决生产问题或者专业授课问题。同时,通过超星、蓝墨云等教学平台,企业兼职教师可以通过直播形式在企业进行远程授课、答疑,学生可以近距离观看企业生产车间情况、生产流程操作等,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混合、线上和线下混合的教学。2022年,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通过超星平台完成授课,教学效果显著,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混合式教学赛项获得一等奖。参与该课程授课的是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部门班长、企业维修高级技师,他在汽车维修方面经验丰富,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连线或者答疑等方式提供了维修汽车电气故障的先进技术,让我校学生、教师的实践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总而言之,产教融合是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是提升中职学校师资水平的保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企业等多方的合作和支持。“双师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及教科研能力,提高个人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晋级”。同时,学校应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中职“双师型”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成长平台,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翠.产教融合背景下新时代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J].大众科技,2020(22).
[2]方卫华,田钊平.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2).
[3]卢永辉,赵波.产教融合下中职“双兼双聘双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23(6).
[4]刘东菊,张建华,刘强.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与政策研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亚太教育,2016(29).
[5]李翔,张利琴.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复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培训,2022(9).
[6]邵建华,姜楠,冯佳,等.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
[7]田宇飞.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培养路径研究: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
[8]吴建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3(22).
[9]吴茂森.产教融合视野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培养模式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研究与实践”(GXZZJG2020A06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陈才连(1979— ),广西贺州人,工程硕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汽车专业建设等。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