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阴火为病与焦虑见症的相似性

2023-11-10 10:30李胤源赖云婕陈彧媛徐诗晴朱薪茹卢东丽
吉林中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阴火李东垣元气

李胤源,赖云婕,陈彧媛,徐诗晴,朱薪茹,卢东丽,李 艳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广州 510120;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广州 510062)

阴火理论的提出是李东垣的创举,但在其著作中,并未明确指出阴火的概念,有医家认为阴火即是相火或阴证所生之虚火[1]。焦虑症是一组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精神症状是指提心吊胆、恐惧和忧虑的内心体验伴有紧张不安[2];躯体症状主诉则常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症状为主,涉及各个系统,但各种检查均无明显阳性体征;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惊恐发作两大类型[3]。考查李东垣著作中的阴火为害,亦是百病丛生,阴火致病与焦虑见症具有病位广泛、表现复杂、变化多端的相似性。《内经》认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研究李东垣阴火理论,可能对医者更好地治疗焦虑病人有所启发。

1 阴火的理论来源

经考诸书,李东垣阴火理论的来源可能是基于研习《内经》《难经》后的临床实践总结。在李东垣著作中,阴火还有“心火”“相火”“下焦胞络之火”之称,其为病常由于“阴气大盛”,初始病为“热中”,后又可伤及五脏六腑、肢体经络孔窍以致百病丛生。

关于阴火成因的论述,有两处较为详尽,一是在《内外伤辨·辨阴证阳证》[4]1中,李东垣遍观《内经》后提出百病“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同时将“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视为脾胃运化后天水谷精微之后所化生、充养之一气(胃气)在人体各部的不同命名,他将主司受盛化物之六腑,皆统属于脾胃所辖,提出“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无法充养六腑阳气,“六腑阳气皆绝于外”,六腑为五脏在外之形质,“气伤脏乃病”,是以“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中气不足、气伤之后,阴火上乘阳分导致“荣卫失守,诸病生焉”。二是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5]32,36中,李东垣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阴虚生内热”的理论,具体阐明阴火产生及游行动向过程。该篇首提《素问·经脉别论》关于饮食水液进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中,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伤于七情,则会伤及脾胃、耗损元气;脾胃元气被伤,中土不能升举,则清气下流,下焦阴火(肾中相火,胞络之火)借势得以上冲,侵犯中焦脾胃,乃至上焦的肺脏,甚者侵犯君主,代心行令,造成心中的阴火独盛,同时拟定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之法,以治疗阴火为患,始见热中之证。

2 阴火为害,百病丛生

2.1 脾胃气虚乃阴火之根 观《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可知,脾胃气虚,清阳之气下陷,为阴火产生之根源,下焦阴火得阳气之助,首先上乘土位,导致“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5]32、“寒热逆于胸中……大便不通……脉盛大以涩”[5]36的热中证。可见阴火上冲,始病热中的“热中”为人体的一种异常温度感,焦虑病人也常有类似主诉,且热中证候与焦虑患者常见的胃部不适(灼热、胀痛感)、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亦有相似性。

2.2 血中伏火则津液不行 李东垣发展《内经》“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理论,认为“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提出“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5]12,将口中津液不行、口干咽干,大便涩滞,九窍不通等症,概括为脾胃虚导致的“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血少,血中伏火”病,在《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5]63指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5]64指出,肾、膀胱、大小肠“皆属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睡觉口燥咽干,而皮毛不泽”;胆、小肠均禀气于胃,方能浮散升发,“胃虚则胆及小肠温热生长之气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为热病,为中风,其为病不可胜纪……五腑皆滞”。由此可知,阴火伏于血脉,津液不行,脏腑经络无所受气而为病众多,而焦虑病人,亦常有类似的口燥咽干、皮肤异常感、睡眠不佳等主诉。

2.3 脉中有火致七神离形 在《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5]52中,李东垣论述了“心君不宁,化而为火”“心生凝滞,七情不安”,皆损元气,使得阴火更加炽盛,客于脉中,致心神失养、七神离形。

李东垣《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4]13认为,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可见焦虑与阴火都与“火”有关,焦虑所见烦躁与阴火为病致悗具有相似性,两者均可伴见烦躁不安之症。

2.4 元气受病使荣卫失守 在《内外伤辨·辨阴证阳证》中,李东垣提出饮食劳役伤及脾胃后,湿从下受,脾胃之气不足,下行导致冲脉之火逆而往上;火逆于上,脾胃又伤,则元气无所充养。元气者,为天真之气,系在上焦,归于心肺。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受病,无法通过三焦游行、上奉心肺;心肺失养,则其所主之荣卫受病,卫不护外、荣不守脉,则见“皮毛先绝,神无所依”“皮肤间无阳以滋养”[4]2、不任风寒。在《辨寒热》[4]5-6中,李东垣指出肾脏被脾胃湿气所闭塞后阴火上冲,出现“上彻头顶,旁彻皮毛”的“自觉发热恶寒之热”或浑身蒸蒸躁热感,在《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4]10补充其症状为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这种发冷、发热的异常感,与急性焦虑时的惊恐发作具有相似性;其懒语困乏感,则常见于广泛性焦虑障碍中。

2.5 阴火合邪以伤及五脏

2.5.1 中土受伤,阴火上攻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5]12中提到脾胃虚弱更甚时,水饮入胃,无法经由脾肺转输,上焦心肺、下焦肝肾失去精气的濡养,阴火上攻,出现口燥咽干、饮入便觉至脐下、“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尿频欲小便之感,与焦虑病人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具有相似性。

2.5.2 至而不至,湿热相合 《脾胃胜衰论》[5]10-11发展了《内经》“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的五行生克制化理念,将脾胃不足时“心与小肠来乘脾胃”“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称之为“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何伟峰等[6]认为:阴火发热也体现其火的性质,心主火,所以李东垣把“阴火”归于心管理控制。“至而不至”症见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由此可知,焦虑病人常见烦乱不安以及肢体、口腔的异常感觉,或可从阴(心)火、湿热论治。

2.5.3 所胜妄行,风热下陷 李东垣将心火旺令母肝木实,“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下陷于地中”称之为“所胜妄行”,症见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或目病而生内障;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等诸多见症[5]11。由此可知,阴火兼风湿热导致的“肝木火盛而为邪”,症状涉及胃肠道、呼吸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头面五官、肢体经络病证以及精神症状,与焦虑为病涉及各个系统的躯体化障碍主诉具有较多的重合。

2.5.4 土不生金,又遭三邪 所生受病者,指“脾胃虚弱,不能生肺”“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导致的胸满少气短气、咳嗽寒热、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5]13。阴火兼风湿热所致的肺系病证,与惊恐障碍的呼吸困难、急促窘迫、胸闷等伴发症具有相似性;其情绪症状符合“肺主悲忧”以及焦虑、抑郁常混合出现的特点。

2.5.5 火旺煎熬,令水沸腾 所不胜乘之者,指“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内经》认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见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为痰;上行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为眼涩,为眵,为冷泪;痰涎唾出于口、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之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5]13。可见阴火兼风寒湿邪为病,伤及肾脏,会出现“妄闻妄见”以及类似于惊恐发作般的头面五官、肢体经络病证。

3 小结

综上所述,阴火本是潜藏于肾中之火(生理上)。当饮食、劳倦、七情等损伤中焦脾胃,脾胃中土气机枢纽伤损之后,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紊乱,上中下三焦气机进一步郁闭化火,且下焦的阴火得以借势上冲以致百病丛生(病理上)。临床实践中在李东垣阴火为病与焦虑见症相似性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李东垣治疗阴火为病的“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与大法,运用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清燥汤等《脾胃论》中的名方,治疗焦虑障碍的患者,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阴火李东垣元气
元气清晨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浅析“阴火”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