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青
徐霞客与黄道周
听说道周被崇祯帝打了八十大板、关进了诏狱,霞客惊得差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四年前自己启程西南行的时候,道周第二次官复原职、正在赶赴北京的路上。这之后,霞客通过阅读邸报,得知道周为杨嗣昌夺情出任兵部尚书的事情,连上两疏;到了云南永昌,又听说道周竟犯颜批鳞,与崇祯平台召对、面折廷争,终于被连降6级,由正四品的京官贬成了七品的江西布政司都事。现在倒好,干脆直接下了诏狱。这诏狱就是锦衣狱,由酷毒无比的厂卫掌控,不啻阴曹地府啊!
几天后,霞客把长子徐屺喊到床前,关照他带上过冬的寒衣,还有自己这次西行记录的4册游览日记,去北京探望道周。三个月后,徐屺回到家中,向父亲详细描述了道周皮开肉绽,在狱中奄奄一息的情状。临了,取出一封道周的信件,交给父亲。
霞客读罢来信,百感交集,“据床浩叹”。这之后,只要一想到这位深相契合的道义之交,霞客就长吁短叹,渐渐地,竟连东西也懒得吃了,终于辗展病榻、“不食而卒”,孤独地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旅程。
这事发生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 距离丽江木知府派人护送霞客到家,整整6个多月。
一
霞客是崇祯元年(1628年)认识道周的。那年三月,霞客第3次游历福建,游历的目的是拜访福建的硕彦鸿儒,游程的介绍人则是自己的族叔徐日升,他在漳州府担任推官(又称司理)之职,与道周、何楷等一大帮福建籍名士相熟。霞客这位族叔是天启五年(1625年)的进士;早他三年,天启二年(1622年)春上,道周进士及第,此科的状元公,便是大名鼎鼎的文震孟(文征明曾孙)。顺便说说霞客家族与科举的渊源关系。我们知道,霞客特立獨行、绝意科举,走的是一条与传统士人迥异的人生道路,但他的这一选择不是没来由的平地惊雷,这中间浸透了霞客家族辛酸的血泪历史。徐家是“南州高士之后”,亦儒亦宦、诗礼传家。这样钟鸣鼎食的簪缨世家,后世子孙不可能不走科举之路。但说来也怪,霞客这一支徐家子孙仿佛着了科举的魔咒,一代代殚精竭虑、奋战不息,换来的只是科举征途上的坎坷蹬蹭,“科”而不“举”。七世祖元献公倒是中过举人的,却因劳累过度,29岁上赍志以殁,临死也没能挣上进士功名。到了高祖徐经,更因科举案的牵连,被革去举人学籍,英年早逝。曾祖徐洽、祖父衍芳接过科举的接力棒,砥砺奋进,却仍是无力回天。直到霞客父亲豫庵公,这才闲云野鹤,淡了科举的念想。到了霞客,索性彻底告别读书仕进的主流道路,浩然自处、别开天地。
扯远了,回头还说霞客的福建之行。
刚才说到了,霞客到福建拜会道周,得益于族叔日升的穿针引线;其实除了族叔,霞客还从好友文震孟、陈继儒、陈仁锡等人口中了解了道周的道德文章,心里越发仰慕。霞客抵达漳浦时,恰逢道周母亲去世不久,道周正在丁忧守孝,俩人是在漳浦北山的墓庐里见的面。许是徐日升、文震孟等亲友的缘故,俩人相互仰慕,见面没怎么觉得陌生,反而像熟识已久的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自然要谈到今上的霹雳手段,只用不消三个月的时间,一举铲除了阉党集团。道周对此称颂有加,赞誉崇祯是个英明的皇帝。说罢崇祯磔尸魏忠贤,俩人又议起了东林党。听说受阉党迫害至死的高攀龙、缪昌期与霞客是相知甚深的好友,道周不觉对霞客又增加了几分敬重。
崇祯二年(1629年)冬,道周官复原职。道周接到“起故官”诏令的时候,霞客正与族兄在家乡的小香山游玩。正是初春时节,坡上青草似有还无,寒梅含蕊、抱香枝头,霞客心有所动,随口吟出一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吟诗的时候,不知霞客有没有想到正在北上的道周?
二
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道周再度进京。船过京杭大运河边上的常州时,道周想起了自己的同年郑鄤,便离舟上岸。郑鄤与道周是同科进士,为官耿介,因开罪魏忠贤,被削籍乡居。常州盘桓数天后,道周继续启程。道周前脚刚刚离开常州,霞客后脚就赶到了郑鄤家。得知道周刚从运河坐船北上,霞客二话不说,雇了艘小船,与郑鄤一起,张帆鼓棹、星夜兼程,终于在镇江丹阳追上了道周。
两年前千里造访墓庐,今朝又是百里水上追踪。见到匆匆赶来的霞客,道周心里格外高兴,也颇感动。那年漳浦初次相会,因值母丧,“有笔墨之戒”,道周没能与霞客诗酒酬唱,很觉美中不足。如今重逢,正好弥补。三人于是推杯换盏,斟酌起来。恰是望日,一轮圆月高悬江天,映得四周一片空明。喝着喝着,道周忽就来了灵感,不一会儿,一首七言古诗便呈现在了霞客的眼前。
道周是明代大儒,学识渊博,著作宏富,留给我们数百万字的著作,涉及到天文地理、经史百家等21个门类。尤其对于《易经》的研究,道周称得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25岁就写出了《易本象》,56岁时又在狱中写出了20万字的《易象正》——此书是易学象数派的巅峰之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周是个学者,也是个诗人,他一生作诗2300多首,而在这2300多首诗歌中,有45首就是写给霞客的,他是和霞客唱和最多的一位名流。
长达490言的七言古诗拿到了霞客手上,霞客先就被他独出机杼的书法艺术吸引住了——整幅作品朴拙奇崛,望去雄健奔放、气势磅礴。道周在诗中追述了霞客孤筇双屦游天下的奇特经历,也透露了自己对时局的深深的忧虑。诗的末尾,道周健管纵横、笔落风雨,入世报国之情,跃然纸上。整首诗笔墨酣畅、情真意切。这之后,霞客请文震孟、郑鄤、陈仁锡、项煜等4位好友为诗作题写了跋文,复请良工将诗作和跋文勒上碑石,陈列进了老家的晴山堂内。
三
就在霞客重游雁荡,再探大小龙湫的时候,道周的仕宦生涯又起波澜,那年是崇祯五年(1632年)的春天,距道周北上复职不过短短两年光景。
崇祯三年(1630年)秋,袁崇焕遭凌迟。到了冬天,道周排闼叩阍,为受牵连的阁臣钱龙锡鸣冤,并在奏疏中直指皇上过失,崇祯大怒,斥道周“曲庇罪辅”,将道周削职为民。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初九,道周生日,这天,他带着夫人和刚满月的儿子,骑驴南归。归途中,道周先曲阜,再徽州,又到南京观察了一个月天象,就这样走走歇歇。到常州时,正好秋天——在常州等候道周的除了满眼的秋色,还有故友霞客和郑鄤。旋即,三人结伴泛舟,畅游苏州太湖。
三人同游的是太湖中的西洞庭山。站在船头望出去,秋水长天、鸥鹭翩飞,高爽的晴空之上,片云悠悠,洞庭山郁郁葱葱,仿佛浮在湖面上的一只苍翠的青螺。
三人不觉陶然,于是即席分韵。霞客先成一组五言律诗,共5首,题目是《赋得孤云独往还》。在诗中,霞客以云自况,一吐襟怀。最后两首,霞客结合时局及道周的遭遇,出儒入道,变情为理,宽慰了道周一颗遭受磨难的心。
道周的酬唱诗一共写了两组,原韵之诗已佚,只留下了一组依霞客诗韵而作的和诗。道周觉得霞客的这组五律“词意高妙,备极诸长”,写得实在是好,故此依韵而作,写下了一组和诗。和完,道周意犹未尽,又笔走龙蛇,将霞客及自己的诗作全部手写了一遍。道周的书法遒拙中透着清秀,出神入化、令人赞叹。顺便说一下,霞客的这组五律原未收进他的游记,多亏了道周的手书笔录,我们才看到了《赋得孤云独往还》的庐山真面目,这是题外话,不表。
上文说了,道周是个易学大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易经》。实际上,对于自己命运的走势,道周确是有所预测的,他感觉过了崇祯十年(1637年)之后,自己的人生会走背运。果不其然,崇祯十一年(1638年)开始,道周祸不单行,直到被缇骑异地逮捕,投进大牢。
就在道周的仕途荆棘丛生、浊浪滔天之际,霞客的西南壮游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二月,霞客到了丽江,土司木增咨以天下人物。霞客说,石斋(道周字)“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是本朝唯一的至人。说罢,取出随身携带的《石斋诗帖》,诗帖里除了《赠徐霞客》《和徐振之孤云独往还原韵五首》等诗作外,还有崇祯六年(1633年)与霞客同游漳州云洞岩、大峰山时的30首赠诗。那年春上,霞客长子徐屺结婚,娶的就是东林志士缪昌期的孙女。到了秋天,道周与霞客结伴游了漳州,自那以后,俩人再没见面。
四
道周是在出狱返乡的路上获知霞客去世的消息的。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张献忠破襄阳,杨嗣昌自杀,崇祯帝深感痛惜,不禁想起了狱中的道周;觉得这位书呆子当初反对自己夺情任命杨嗣昌,虽然冥顽迂阔认死理、不察圣意,但他终究是棵向日的葵花,一腔热血、忠心可嘉。如此惩罚自己的耿耿忠臣,现在看来是严酷了些。阁臣见状,赶忙上奏,皇帝就坡下驴。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道周出狱,发配四川酉阳。走到江西九江,圣旨又下,“特准赦罪还职,改过自新”,道周谢过皇恩浩荡,折而东下。十月,船过南京时,道周得知霞客故去的消息。江水苍苍、云海茫茫,想起与霞客交往的一幕幕往事,道周心里无限悲恸。过了镇江,就要转入运河了,道周拿起笔,给霞客长子写了封信,信中说:“缙绅倾盖白头者多矣,要于皎然物表,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独有尊公。”信写好了,道周心里的伤痛依然无法排遣,又写了首七律,寄托对霞客的哀思,诗的下半首这样写道:“知我未凋犹强饭,闻君临萎遂推篷。十洲五岳齐挥泪,屐齿无因共数峰。”
起风了,江水打湿了船舷;一队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向南方飞去,清洌的雁鸣掠过长空,在风中回荡了很久很久。
道周的“色”与“死”
前文《徐霞客与黄道周》,讲述了徐黄之间的高情厚谊,本文尝试宕开一笔,讲讲道周秦淮河畔的“艳遇”和他慷慨死义的不屈壮举,当然,这些经历已与霞客无关。
一
天启二年(1622年)春,38岁的道周进士及第,“改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从此踏上仕途,开始了与明王朝休戚与共的命运之旅。说是休戚与共,其实从入职翰林到明朝灭亡,短短20多年的生命历程里,道周在朝为官的时间加起来,前后不超过4年。道周是典型的书生从政,敬皇上、爱朝廷,恪尽职守、忠正体国。在道周有限的为官生涯中,他先后上了70多道奏疏,为大明王朝的中兴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可遗憾的是,道周的一片赤诚非但没换来皇上的青眼相加,反一次次遭逢削籍去职、贬官充军,直至被廷杖八十大板、投入锦衣卫的大牢。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在皮开肉绽关进诏狱一年多之后,崇祯帝终于良心发现,免去道周死罪,发配四川酉阳。到了江西九江,皇恩再次浩荡,“特准赦罪还职,改过自新”,道周谢主隆恩,折而东下。十月,抵达南京。弟子陈贞慧和方以智闻听老师死里逃生,额手称庆,俩人在秦淮河畔设宴,为老师洗尘。陈贞慧和方以智是复社领袖,在士林中有很大的号召力。
顺便说说明末的江南士林。明成化以降,特别到了明末,江南的商品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新兴的商人阶层从幕后走到台前,与掌握文化话语权的士林相勾兑,搅动起了社会的繁荣和兴旺。但明末政治腐朽黑暗,士人报国无门,他们的政治理想无所适从、济世情怀难以排遣,苦闷之余,便把自己的浑身才情和满腔幽愤一股脑儿汇入享乐的大潮。他们纵情声色、醉卧风月,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用陈子龙的话来说就是“文史之暇,流连声酒”——整个晚明社会因之坠入空前的奢靡和浮华。
南京的秦淮河,名气可说是如雷贯耳,它从六朝金粉一路款款而来,流到晚明,早已是寸寸烟水、尽皆柔波,缕缕香风、无非绮雾。尤其桃叶渡、文德桥一带,更是秦楼楚馆鳞次栉比、画舫灯舟桨声欸乃,一派倚红偎翠的景象。
招待道周的晚宴设在临河宽敞的水阁里,参与接风的除了陈贞慧、方以智等众位复社同道外,還有庄妍靓雅的顾媚,她是艳帜高张的南京名妓、秦淮八艳之一。今晚贞慧交待她的任务,就是唱好小曲,陪老师吃好、喝好。红烧清蒸的菜肴端上来了,林林总总的,很是丰盛。贞慧、以智频频举杯,共祝老师否极泰来。宾主觥筹交错,言笑晏晏。也不知喝了几个时辰,等慧俊温婉的顾媚再想上前劝酒时,道周竟面红耳赤,不知不觉地醉了。众人见状,忙将道周扶进卧室睡好,接着,又安排顾媚进了房间:
送公卧特室,榻上枕衾茵各一,使顾尽驰亵衣,随键户,诸公伺焉。公惊起,索衣不得,因引衾自覆荐,而命顾以茵卧,茵厚且狭,不可转,乃使就寝。顾遂昵近公,公徐曰:“无用尔。”侧身内向,息数十调,即酣寝。漏下四鼓,觉转面向外。顾佯寐无觉,而以体旁公。俄顷,公酣寝如初。
不知道周是真睡还是假寐?也不知他与美艳的秦淮佳丽同榻而眠,心里是否真的静如止水?反正面对活色生香的芬芳尤物,道周愣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动。俩人一夜无话,男女大防固若金汤——顾媚这回可真是开了眼界,领略了啥叫“躺”怀不乱的正人君子——第二天早上,陈贞慧、方以智等前来请安,顾媚似嗔似怨,说,你们这些名士啊,只知饮酒赋诗、寻欢作乐,以我看,“为圣为佛、成忠成孝,终归黄公”啊!
难怪顾媚要发此感叹。这些年来,秦淮河畔销金窟里的情色大戏,她顾美人也算是司空见惯的了。这里的名姬佳丽们大抵能诗善文,书画音律样样精通。她们有的秀丽妩媚,有的明艳娇美,虽然环肥燕瘦各不相同,却无不要风姿有风姿,要气韵有气韵,姚黄魏紫、风华绝代。才子们呢,则个个舌灿莲花,人人倚马千言,鲜衣怒马、放浪形骸,不是红袖添香,便是金屋藏娇。秦淮河的上空,弥漫着才子佳人们澎湃不竭的荷尔蒙的气息。别的不说,单看崇祯十二年(1639年)里发生的事情吧。这一年,方以智在南京举办了首届“花魁”选拔赛。同一年,“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分别与柳如是、卞玉京、顾横波演绎了绮丽的爱情;“复社四公子”中的冒辟疆与侯方域也在这年与董小苑、李香君缠绵悱恻,揭开了才子佳人哀婉凄美的悲欢离合的大幕。看来看去,只有这石斋(道周字)先生是个例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你说,顾美女能不大发感慨吗?
忽然想起友人来了。一次与友人闲聊,说起道周的秦淮“艳遇”,友人不解,说,按人性而言,男人基本上都是好色的,尤其面对自荐枕席的鲜货。莫非这石斋先生是圣人投胎,或是柳下惠转世?
柳下惠转世自然未必,然道周修齐治平的境界确是直逼圣人的,是个用程朱理学武装起来的别样的人,不是单纯的凡夫俗子。
说起来,程朱理学是明朝的意识形态,但由于阳明心学的冲击,到了嘉隆以后,明朝士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动摇分化,笃信程朱理学而不见异思迁的士人,了了无几。某种程度而言,到了晚明,士林的精神风貌有些类似魏晋风度,但又有很大的不同:魏晋风度彰显的主要是人格的力量,而晚明士林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表达得更多的是内心的幽忿和苦闷,他们一面苛责一面逃避,留连声色、醉生梦死。道周与这些风流才子不同,他内心有着坚定的信仰,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读书人,面对美色的诱惑,自然就能做出异于常人的修为。
二
说说道周最后的归宿。
皇帝上吊的消息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五月传到道周老家的,当时他正在漳州的邺山书院举行第二次讲问大会。听闻噩耗,道周感觉天好像塌了下来,他率领弟子在邺山讲堂设立了崇祯帝的牌位,人人袒露右肩、个个披头散发,师生捶胸顿足,恸哭了三天三夜。
新朝廷就在这年的五月宣告成立,登基的皇帝是崇祯的堂弟,福王朱由崧,新政权以留都南京为首都,年号弘光。随即,61岁的道周被征召出山。道周抵京不久即上疏,建议以福建和江西为首藩,并提出了十条治国方略。
可惜道周看错了对象。弘光只知酗酒,玩女人,穷奢极侈,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糜烂不堪,时局不可救药。弘光朝只维持了短短一年,便被清兵扼杀在了摇篮里。一个月后,即1645年6月,道周与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奉唐王朱聿键为帝,改元隆武,以福州为“福京”,号令天下。隆武帝任命道周为首辅,后又升他为少保兼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吏、兵两部尚书,朝廷的一应大小政事,均由道周筹划裁决。但令道周想不到的是,郑芝龙集团并不以恢复明室为己任,他们拥兵自重,只想借隆武的名义巩固地位,垄断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谋取郑氏家族的一己利益。道周愤慨不已,却又毫无办法,只得奏请隆武帝,亲率数千义士组成的子弟兵,外加几个月的粮饷,出关抗清。
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虽说道周从漳浦、延平、建安等地召募的义兵无不满腔赤诚、同仇敌忾;虽然道周的仁义之师兵势最盛时曾经过万,且也取得了一些零星的胜利,但道周毕竟只是个不谙兵道的书生,纵使义薄云天,哪里是能征惯战的满清铁骑的对手?隆武元年(1645年)十二月,道周在进攻徽州婺源时,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旋即,解往南京。
徽州到南京,一路山环水绕、层峦叠嶂。对于这块奇异的土地,道周并不陌生。崇祯五年(1632年)罷官南归时,道周曾游历过徽州的黄山白岳。灵秀的徽州抚慰了道周受伤的心灵,使他一度产生了终老田园的念头,只是后来崇祯帝又来诏书,道周才再一次挈妇将雏,命驾北上。那时霞客还在人世,他们曾一起在徽山歙水间徜徉。可是这一次,青山绿水依旧,而他道周,却只能像当年抗元失败的文天祥一样,满怀悲愤的心情,孑然北上。
隆武二年(1646年),也即清顺治三年的正月底,道周被押解到了南京,随即关进大牢。道周的福建老乡,降清后官居江南总督的洪承畴听说俘获了道周,大喜过望,认为若能劝降道周,远胜占领大明几州几府的土地(洪承畴原为崇祯时蓟辽总督,松锦会战中战败降清。崇祯不辨真相,以为他为国殉难,曾为他举行隆重的朝祭)。孰料任凭洪承畴磨破嘴皮,道周就是软硬不吃、坚不肯降,并手书一副对联,送给了他。对联的上联是“史笔留芳,虽未成名终可法”;下联为“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承畴)。 洪总督既羞且恨,只得怏怏离去。这之后,洪承畴又屡次到狱中劝降,道周抱定必死的决心,严词拒绝。清廷无奈,最终决定处死道周,行刑日朝定在这年的三月初五。
初四晚上,有旧友携酒肉来狱中诀别,道周喝酒吃肉,与往常一样,谈笑风生。第二天盥洗好,道周换了一身整洁的衣服,然后搦笔铺纸,先小楷,次行书,复大字,写完交给侍仆,说是应人之请而作,不能失信。说罢出门,跟着狱卒前往刑场。经过东华门时,道周遥拜太祖孝陵的方向,对监斩官说:“此吾死所!”
要行刑了,家仆跪在路边,哭着问道周有何遗言。道周撕下衣服一角,咬破手指写道:“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写完关照家仆:“持此报夫人去!”弟子赵士超等四人甘愿陪老师一起赴死,人称“黄门四君子”。
道周殉国后,弟子悄悄觅得尸首安葬,入殓时,发现道周内衣上写有几个大字,“大明孤臣黄道周”。清顺治七年(1650年),夫人蔡玉卿派大儿子和道周弟子到南京,将道周的遗骸运回漳浦北山,与黄家的列祖列宗葬在一起。
料理完道周后事,蔡玉卿带着儿子从漳浦搬到了漳州。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围攻漳州。听说蔡玉卿是道周夫人,十分敬重,派人奉上白银200两以资生活,蔡玉卿婉拒不受,之后离开漳州,隐居到了深山幽谷之中。
也有后人跟着郑成功继续抗清的。据史书记载,道周家乡被清军占领后,他的后裔和族人纷纷响应郑成功号召,加入抗清的队伍。后又跟随“郑家军”收复台湾并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宝岛台湾有名的巨族大姓。
不觉想起在台湾的奇遇来了。早年到台湾旅游,闲逛时,常能在坊间见到些风格鲜明的庙宇道观,这些寺观往往规模不大、玲珑精致,掩映在人烟稠密的街巷深处,望去很有市井气息。一天在台北街头转悠,就遇见了这样一座别致的庙宇。庙宇名曰“晋德宫”,也称“助顺将军庙”,祀奉的竟是石斋先生黄道周。晋德宫没有前殿后楼,只有一个重檐歇山式主殿,大门两侧一副对联,“忠烈壮千秋只今庙貌峥嵘何处是逊清宗社,雄心在故国到底江山无恙今人想大汉威仪”。跨入大殿,正中一尊道周塑像,端庄平和、清正肃穆;廊上一块石碑,上镌“助顺将军传略”。庙里的管理人员姓洪,介绍说,晋德宫建于清同治年间,已有140多年历史。又说,助顺将军也称老石将军,姓黄,从大陆而来,非常灵验,你有什么疑难烦心事,有什么心愿,只要拜拜他,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现在想想,当初真该好好拜拜的。
(责任编辑: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