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

2023-11-09 02:24:01田万里
美文 2023年21期
关键词:淇河河流故乡

田万里

八十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国风·卫风·竹竿》)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抒发出许穆夫人出嫁时远离故乡的一种复杂心情,更是远嫁许国许穆公后,日夜思念家乡的真实写照。

许穆夫人的家乡是卫国,卫国的淇河(古称淇水)乃青年男女游乐玩耍、谈情说爱的一个好地方。

清澈的河流悠然而去,迷人秀丽的沿岸风光伴随着许穆夫人以及一些青年伙伴,在这里快乐地度过了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

因此,当许穆夫人踏上远离家乡的旅途之后,她一步一回首,难以割舍对家乡的亲情。

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或登临高山眺望家乡的时候,那清澈的淇河之水就会汩汩地从她的内心深处喷涌出来,使她难以自持。

淇河。家乡。亲人。亲情。

此时时刻,陡然全部涌上许穆夫人的心头,已经激起情感的许多浪花,使她久久地难以平静下来。

这首诗歌,正是她在这种极其复杂的心情下挥笔一蹴而就的。

八十一

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毛诗序》一书中大概是这样诠释的:《竹竿》一诗,乃写卫女思乡之情。

至于作者,魏源在《诗古微》一书中考证,“亦许穆夫人作”。这位许穆夫人即是卫懿公的女儿。

自从她远嫁许国以后,不久,卫国就被北狄攻陷,卫国随之灭亡。

许穆夫人远在他乡,万分焦急,可她又不能到卫国祭祀父母,于是,她便写下了《卫风·竹竿》一诗,以此抒发自己悲痛的心情。

不过,从许穆夫人的写作风格、诗意和主题来看,《卫风·竹竿》一诗并不完全是痛心疾首的心情,诗中表达出来的更多的是思乡之情。

“这种忧思让她归心似箭,心情十分沉重。”这是近代著名评论家魏源眼里的《卫风·竹竿》。

虽说他没有找到更多的实证来证明这是许穆夫人的诗歌,但从很多记载来看,多数学者依然认为《卫风·竹竿》里的诗韵是卫国远嫁女儿许穆夫人思念家乡时,常常低吟的心情和歌声。

许穆夫人是淇河沿岸最有情怀的行走者,如今回头来看,这样的行走者可以说后继有人,三千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八十二

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时刻渴望着能够成为淇河沿岸的行走者,淇河就像有灵性似的,日军的气垫船只要来到恶水洼(今称清水湾),瞬间就会人仰船翻,坠入激流,被活活淹死。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侵华日军的铁蹄始终未能踏入淇河沿岸这一片圣地。

当2022年春天到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又开始行走在淇河沿岸了。脚下是三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仿佛各个朝代的人们潮水般涌来。

他们行走的每一步应该都是很沉重的。而这一切行走,似乎都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在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做好求新求变的准备。然而,淇河生态的雕像和姿态应该如何发展下去呢?如果单从太行山下的一条河流来考虑,那就过于闭塞。

淇河就像人们燃烧的激情,它并没有完全蜷缩在那里。

它的河流在阳光下是那么强烈,那么火热,那么执着。

河流里绽放出来的许多优秀诗篇,就像浪花一样那么耀眼,就像河流一样那么清澈。诗河、史河以及母亲河原来的俊俏模样大概便是如此吧。

八十三

我的双手紧紧贴在淇河的清澈里。

灵魂深处的情感,就像一个渴望得到母爱的孩子,在昨夜的凄风苦雨里,冻得瑟瑟发抖。

想到这儿,我的脚步不知如何迈出。

目光散落在河流里,那种委屈的姿势,仿佛刚刚从黑夜里挣扎出来。

听听鱼儿的游动,清澈里好像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在蠕动。

仿佛这条河流未来的空间已经在我生命里产生了作用,搭好了框架。

生活里的淇河,在不经意之间牢牢地吸引着我,并把我引向它的深处。

沉重的心情,被河水涤荡得清晰可见。

八十四

对于淇河的思念似乎永无止境。我在遥远的异地他乡时常回望的姿态,就是生命里涨水的姿势。

仿佛积淀已久的思念,开始向生命的灵魂深处倾斜。

例如诗歌《畅饮淇河的太阳》:畅饮淇河的太阳/回味清水的纹理/越过高山峻岭,越过/绿色的葡萄园林/鱼儿的文字是那么流畅/河水的影子像鸟在飞/大地的热望早已迸发/欢歌笑语是清澈的一面旗帜/畅饮淇河的月亮/欣赏河流的飞翔/涉过太行山野,涉过/古老的原始森林/目光的游动是那么自在/双手的探索/像风儿在吹/一河的灿烂复归了美好/鸟语花香乃透明的梦幻夜曲(2002年10月15日深夜一稿)

这首《畅饮淇河的太阳》一诗中,淇河的涨姿在我的生命里是那么美妙,它的生态雕像便是我的朝思暮想。

又比如诗歌《畅读淇河》:俯身,蓝盈盈的天空在流/仰身,清幽幽的河水在游/静与动之间/一眼妩媚风光甲天下/神奇的大峡谷恍若一梦/搏击的心跳自然妙曲/睡梦中笛音拂叶片/水波阵阵吻枝头/左手一指鸟声清脆/天然太极犹古时/右手一指星光灿烂/满山幻境动荡的绿/阳光湍湍歌万里/畅读淇河舞苍穹/天与地之间/心灵的啼鸣依然白云朵朵(2002年8月7日夜)

其实,《畅读淇河》这首诗中始终令我难以忘怀的,便是淇河的绝妙涨姿,哪怕是诗歌中并不显眼的一朵浪花,哪怕是这朵浪花最轻微的绽放时刻。

八十五

在我的记忆里,如果想隐去淇河哗哗的流水声,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条河流的下面,魚儿也是如此。

它们从来没有忘记过淇河的流水声,哪怕是很微弱的声音。

这声音汩汩地涌入我的体内,又哗哗地向体外奔去,诗歌《畅读淇河》抒发的感觉即是如此。

灵魂似的淇河永远缠绕在我的思念里,当它像血液一样奔腾着涌出我的体内时,实际上它已根本无法单独而行。

哪怕它走得再远,思念也会像弹性十足的张弓,紧紧地拉住它。

弯弯的淇河从某一个侧面来看,已经倒向我的躯体。

周身的河流在平静的表情下激流澎湃,四肢或躯体的某一个部位完全可以感受得到。

伸出的指尖上,河水喷涌而出,高高地挺立着信念的清澈之音。

犹如生命的遥远性、深刻性在倾听,淇河给人类带来如此强烈的感受。这是它诗化的一面,亦是它史化的一面。

淇河也有令人感动的一面,比如它那优雅的姿态以及清澈的河流。

八十六

這条河流是大自然赐予这片土地的一颗明珠。

我的思念永远是淇河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树木花草生长在淇河的清澈里,勿须借用外力,它们自身就能够化解生命里的一切阻力。

因此,我想起许多大自然的遗存,优胜劣汰,就像一部戏剧在这里轮番上演,时时刻刻都会有弱势的生命遭到遗弃。

没有生长的欲望,在这里几乎难以存活下来。

没有成长的渴望,自然就没有人会去在乎它。

在这条河流里,生态本身已经超过其他的对于河流的爱护。

河流仿佛生态的容貌,一朵朵盛开的浪花,在激流之中的绽开确实令人难忘。

淇河带给人类的另外一种感觉,仿佛是最美好的,仿佛是大自然的护肤品或装饰品,也是人类最渴望的享受之境。

人们完全可以沉醉其中,享受人世之外的生态景致。

八十七

2022年开春的那一个瞬间,好像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内在气质。

身上厚厚的衣服脱掉了,犹如卸载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于是,我弯下腰来,尽情地从河流里捧出一大把春天的清凉,一饮而尽,顿觉周身上下很是清爽,而且舒服至极。

春天在这个时候来到我的生命里,仿佛三十多年前的青春又真实再现,活脱脱一个英俊少年。

我张开双手去迎接春天,若是袒露胸怀,脸颊上还真是会泛起一点红晕来。

白雪灌顶的一个老人,面对疫情的第三个春天,谈起感受来,还真是有点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被动得很呢。

八十八

三千多年前的诗歌之手伸向我的时候,我的写作感觉及笔触毫无疑问地指向原生态的内容。

蓦然回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写作确实如此。

但那个时候,对于生态的理解还是很浅显的,缺少认真和深刻。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工业发展,导致用水量过于庞大,抽干了许多大江大河以及湖泊资源。

况且,还有一些人是那么肆无忌惮、肆意妄为,导致废水四处横流,污染了生态资源。

生态损失极其难以弥补。若想再去追寻原生态的森林、生物和色彩,应该说已是梦里往事。

当我伫立淇河沿岸的时候,就像面对着一幅完美的青山绿水。

尽管这里的树木花草每年都在不断地补充生长,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幅未完成的画。

一年四季,大自然依靠自己的生态修补功能,从未间断过这样的修补。

如果到淇河沿岸走一走、看一看,仅仅是陶醉于青山绿水,而从未想过来自大地深处的河流对这一区域有着怎样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认识就是流于肤浅且失之偏颇的。

八十九

挥向天空的手臂依然是淇河生命的一部分。淇河从来不会抛弃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哪怕仅仅是一滴清澈的水滴。

只有这样,淇河才会认为自己是完整的、完美的、完善的。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无论任何时候都不会发生人为的改变。

年轻的时候,对于淇河的印象非常深刻,远看河面上帆影点点,早晨或傍晚的霞光就像是燃烧的火球滚动在河流里。

淇河、卫河以及大运河交接的那一片水域,就像是着了火似的,到处都红彤彤的。

这样的画面在今天看来,就像突然被切断了似的,世界上最好的印象派画家恐怕也难以表现出来。

尽管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淇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印象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珍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我不是画家,对于起初的淇河印象亦画不出来,但读者可以通过我的文字感受出来。

只有感受到先前的这条河流,才会相信呵护淇河是多么重要。

通过对不完整的、残缺的记忆的审视,才能够描绘出来一条最完美的淇河。

九十

这样的想象组合,恰恰体现出一种至臻、至美、至幻的境界,这与通常物品的完整性是两个概念,它们并不能组合到一起。

但与淇河更加紧密的是沿岸生态的有机统一,这必然会导致出新的组合、新的关系、新的平衡。我想,记忆里的淇河大概亦是如此吧。

大自然的权力,就在于从万物之中创造出一种新生事物,这新生事物随后就会诞生出更多的事物。

哪怕是其最渺小、最微弱的一个部分,依然会给这个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和缤纷。

九十一

在我抒写淇河的有关作品里,很多都是独立性很强的章节。也许它们并不属于某一种实物,但读后的感受,依然属于淇河某一个环节的组成部分。

这条河流奔腾在文字里,清澈是灵感,生态是构思,急流是激情、是笔下的龙腾虎跃。

紧握钢笔的手指喷吐着多彩的浪花,灵感挺立着大自然的色彩。构思伫立在太行山屋脊,激情之下的树木花草状态良好。

有的正在孕育之中,有的初露小小尖芽;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几时。还有一些尚处于睡眠状态,那些已经醒过来的,仿佛一只只小手尽情地向着蓝天挥舞。

汩汩的泉水,哗哗的流水,仿佛大自然的生态基因,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疲倦,从来没有想过回报。

河流刚刚从太行山上某个角落流淌出来的时候,并不起眼,仅仅是一条涓涓溪流而已。

上游的流水也是那么平静,根本谈不上什么激流,也没有那么多鲜花迎接它。然而,水流来到下游以后,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好多泉水都已汇入河流。

淇河的水流渐渐地增大起来、急促起来。

还有雨季的洪流倾泻其中,于是,淇河便形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在下游与卫河、运河汇合到了一起。

九十二

张开的手指上,那许多时隐时现的生命脉络,实际上就是淇河的走向。

哗哗的水声,仿佛大自然的读书声,听起来有一种特殊的美,悦耳动听。这当然是生态的效果,也可以说是淇河的绿色覆蓋。

流水无形。流水却又是常常是随行的。远方的我,通过深夜的倾听,把情感一股脑儿都给了淇河。

所以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的生命支撑,纯粹是由淇河的骨骼组合而成的。

这样的生命细节处处体现出生态的个性和色彩,并由此而成为一种伟大的力量。

而且,这种力量充斥在各个部位,哪怕是一滴水都能感受到淇河的独立性和生态性。

例如诗歌《淇河》:清清的淇河水啊!/我偎依在你的怀里/一别数载的天涯漂泊,你说/我疲倦的心/是否依然水一样流着?/淇河不语/淇河的水只是沉默/我偎依在你的怀里/一滴水花溅湿了我/异地无奈的思念如花开花落/静静的淇河水啊!/我偎依在你的怀里/我望见水里有个影子/逆流而上/那是否我童年失去的贝壳?/淇河不语/淇河的水依然沉默/我偎依在你的怀里/有一种声音响成以往/久久相望/幽思辽阔/我与你默默地对视着/水中有影/水中有形/你的形态如同我的心/我的心淇河的水一样/自在地流着……(1990年11月11日午时一稿)

现在看来,这首诗歌依然是我与淇河互动的真实写照,诗中的情感就是生命的张力。

诗歌与我已融为一个情感的整体。

一条河流,如果荡漾在一个人的掌心里,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就不完全属于自己了。大自然会与他产生联系,与其共同融入山山水水中。

就像溪流与大河,最终都会汇入大海。

九十三

在我拥抱一株小草的时候,心已经向着大自然出发。

大自然并没有多少想法。山与山、水与水都有自己的站位和排列,而且能够有序生长在不同的位置。

除了大自然的生存定力和法则,没有其他。

从我接触淇河的那一刻开始,就以此河作为生命的走向。

最低处的流动,恰恰是它们攀登的最高点。一路上,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河流的出现从来不会停顿。

仿佛淇河里的一条溪流,我也开始流动。

伴随在我身边的一切事物,似乎都因此而生,并且充满神秘的景象。

有关传说的来龙去脉,就是我所渴望的生态色彩和细节。可以说,淇河在这个新时代已经焕发出了新面貌。

河流所到之处,生机盎然,仿佛都笼罩在绿色的植被之中。无疑啊!这是淇河最为灿烂的一个时期,部分河段已被绿色覆盖,真可谓妙不可言。

例如诗歌《想起故乡时》:想起你时/故乡总在我的泪光里盈盈/想起故乡时/你的眼睛总在我的睫丛闪烁/盈盈如你的眼睛写满幽怨/闪烁如我的故乡清芳爽身/我想起孩提时/挂在树梢上那弯月芽儿了/月芽儿如钩/总是留我/风铃儿叮当/于你浓密的秀发间清脆悦耳/炊烟儿缕缕/荡我异地的乡愁茁壮成长/我问你的心事/你嗔怪着笑了/你笑而不语/那笑犹如河边的柳絮轻拂我面/思念的露珠/因时间的分割而滴落/你从故乡来/故乡在你那一张一合的呼吸里/总带着清芬的暖意留我/于河边、于田野/于家门口的那棵槐树下/于你的音容笑语里徘徊/想起你时/梦在故乡/孩提时的那弯月芽儿/总是挂着几滴乡思(1990年11月16日上午一稿)

《想起故乡时》是我在西北大学读书时创作的。诗中的乡愁浸透文字,意象所指就是故乡的淇河。

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寄托。

这是最具有魅力的思乡之情。

九十四

诗中的乡愁,其实就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寄托。

这种寄托,乃为灵魂深处的深厚积淀。

当然,这样的写作感觉并非池塘中的浮萍,更不是水面上蜻蜓点水式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感情投入很多,深入肌理,刻骨铭心。

在生态方面的创作,我是有感觉的、有情感投入的、有审美能力的、有生态自觉的。

这样的感受就像凌晨的太阳冉冉升起,生命中的各个细节都会充满它的光线和温暖。

大自然并不孤独,一株草就会令人想到很多。

九十五

在我看来,自然的生命永远都会置身于生态之中。哪怕是一株小草,在我眼里都仿佛一片天然大草原一样富有魅力。

例如诗歌《小镇留我》:小镇留我在异乡/小镇隔着千山万水留我在今夜/今夜满眼的凄愁/尚未睁眸/雨声却在梦中滴落/犹如情感叩打心壁/我多么渴望/接近家乡的阳光/记忆的天空阔如睛朗/今夜的小镇触手可及/感觉寂寞的日子/心如家乡的树一般铺展枝叶/梦在异乡/春色千重的小镇犹如雨声么/梦在小镇/生长麦子生长玉米的家乡土地让我踏实/小镇留我/小镇隔着千山万水留我/待我醒在异乡的风里雨里/梦中的呓语如期而至/那是一种纯净的音响/带着家乡馥郁的气息/填满我的窗口/触抚我的身躯(1990年11月25日黄昏一稿)

这是我情感深处的生态表达,就像伫立在雨中的傍晚,静静的暮色之中,这鲜明的主题,已经形成生命里的一种喷泉。

反复的情感冲动,亦如我的四肢动作。故乡的淇河也会在思念的魔力下,升起又落下,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首描写生态的诗歌,不经意之间坠落在一片草叶上,文字里的感觉晶莹地滚动着、滚动着……

灵感触摸到了构思,构思的目光探索着这首诗歌的主题。

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大自然的紧密关系。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这一株小草的生命力。小草亦如封闭的房屋,其生命的秘密就在根系和叶脉之间。

这首诗歌作品就像一团乡情,感情至深,真挚动人。若换一个角度来看,在诗歌的背后也有一种根系,这根系渐渐地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高举起来。

九十六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人们会突然发现这既是一种古老的姿态,也是先人一步的一种行为。

也就是说远古的智慧,已经成为现代人深深陷入的思考悖论中。

这样的行为举止是神圣的、是千古不衰的、是伟大的、是万古不朽的。

太行山高昂的头颅为此向一珠小草垂落下来。这是高贵的垂落,是高耸入云的宽容。其表情仿佛静夜的月亮那么灿烂,仿佛一缕缕星光那么皎洁。

淇河仰视着太行山的屋脊,抚摸着太行山的高处,就像抚摸着倾情已久的恋人。

太行山把它高昂的头颅时时依偎在淇河的怀抱。淇河仿佛好久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了,它垂下头来,仔细审视着太行山的一草一木。

太行山深深地爱恋着淇河,它一旦投入淇河的怀抱,就会匍匐在清澈的温暖里。

它的双手紧紧地搂抱着淇河,唯恐一松手,淇河就会飞走似的。

太行山已经远远地看到了淇河,在它张开的掌心里,已经看到自己的笑容。对于太行山来说,那些毫无价值的开发已经被它彻底摒弃。

《淇河:生命的雕塑》这首诗歌里是这样描述的:我的生命并不脆弱/痴立于太阳的旗帜下/我的生命已经成为一条河流/波浪挣扎的地方/有一个年轻人迎风而立/河面上的微风/融入了我的心跳和呼吸/人说生命被演奏之后/淇河的情绪才这么激荡/生命流成云朵/淇河把我抛向远方/去会晤太行山的另一个春天/河流里沉浮漂游/尽管影子弃我而去/但它仅仅是一个梦幻而已/时间的生存意识/真实地走着生命的淇河/以一年的季节来计算/一生情感的历程/淇河的涛声依旧,一成不变/以冲天的巨浪显示出最辉煌的时刻/激流冲击着听觉的幻想/鸟儿拍打悔恨和沮丧/哦,我的淇河母亲/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生命/一个从稚嫩走向成熟的生命/一个从无知走向有知的生命/一个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生命/永远依偎着淇河/太阳呼吸着淇河/淇河教我尊敬这片纯朴的土地/在新时代的生活下/我的淇河怎么那么遥远/清澈的诱惑/生命的追踪/青翠的林子和沙滩上/哭泣的我/有人抚摸我发烫的前额/手指的冰冷刺入情感的穴位/发颤的心灵为之夜夜祈祷/可是生命最辉煌的那一刻?/如今我的生命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片清澈生机勃勃/痴立于太阳的旗帜下/我的生命也背叛了我/叩响耳膜的是淇河的波浪声/一个沉下去又浮上来的声音/阿里巴巴/打开的却是一扇生态之门/犹如清水湾的涛声浸透了我/内心世界的波浪汹涌/已经覆盖生命的欲望/远去的风帆如张开的手摇曳淇河/此刻,在情感的最深处/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刻写着/淇河般一个清澈的名字/激流般一个不安分的生命/多少年来,仿佛一片超世纪的湿地公园/我的生命强烈地呼唤着/生命的最后选择/在拥抱淇河的爱心里/我的生命直视生态/目光测量着久远的痛苦和沉默/可风儿却旋起我/仿佛一只自然的脚/漂浮在河面之上,忍受孤独/我似乎疏远了热闹/游离的心与阳光融为一体/生命里的淇河便是世界的门窗/犹如跨越了生命/与生态的重逢/使淇河重新走向了我/远离淇河之后/可谁知道生命中的淇河/依然挣脱不了/孤岛的漂浮/让我再次走近生命的淇河/清澈的血液涌向了我/那是人生的微笑/为淇河而付出的/于远方于风景于最近的记忆里/于眼前清澈见底的河流里/生态的色彩犹如纷飞的羽毛/飘飘荡荡冲向蓝天的时候/永远依附于太行山生存的淇河/却使生命摆脱了僵硬和衰老/那些最易损伤的/犹如一座不死的火山/我的生命并不遥远/心的跳动与淇河的波浪遥相呼应/于礁石前方/我的姿态映入淇河/生命的河流奔空旷而去/心是船锚/拔心起航之时/生命中的激情已冲破一个个障碍/精神驾驭了波谷/一条来自人类本能的爱河/连同太行山/翩翩而来/生命的收获犹如张开的渔网/是那个年轻的诗人拉来的/淇河的雕塑伟大而平凡/那是我精心刻制的/生命无限/人类的目光……转向自然与生态(1993年2月10日深夜一稿,2022年2月28日深夜二稿)

可以这么说,淇河已经给我的文字赋予了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无限的,并非是狭隘的。

思念里的淇河就像影子一样围绕在我的身边,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思念就像鸟儿一样掠过我的生命,而且,每一次动情的背后,又会有新的感觉產生出来,尽管意义都不一样,依然能感觉到文字中所包含的非凡。

鲜明的主题之下,又显得无可奈何,不吐不快。

这首诗里存在着很浓的故乡情结。故乡很远,尽管还隔着一千多里地,但总感觉就在眼前。

故乡很近,却又触摸不到故乡的一山一水,哪怕是一草一叶。

但在生命的最深处,我却能感受到故乡的光芒,就像太阳一样放射出来的光芒,是温暖的,是我以生命的体温直接触摸到的真实的故乡。

九十七

在我三十八年的创作生涯里,有关淇河的系列创作始终是我所关注的生态课题之一。那些尚待认识的自然资源,也是我时刻渴望接触的一些生态课题。

无论是生活的、情感的、历史的、哲理的、自然的,还是活的、动的、蹦的、跳的、飞的、叫的。这些不断翻新的生态形象,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强烈地吸引我。

在与它们的动态接触或认识中,我始终没有忘记寻求它们的出处和历史根源。

多方位、多方向、多角度、多时空接触它们、认识它们,并融入它们的生活中,使得生态的创作主题更为强烈、更为激烈。

我把自己放牧到大自然原生态的环境之中,并以此期待得到更多的接触点,而且越多越好。

面对原生态的环境,我时常会忘记自己的存在,那是因为我渴望认识对方的想法非常强烈。

大自然的亲和力就像情感元素一样,在我的躯体里反应很是厉害,仿佛我的生命是由这些生态元素组合而成的。

生态信念上的有机统一,导致这种感觉更为牢固。从我过去写的一首诗歌中就可以感悟出来。

例如诗歌《关于对淇河的一次记忆》:关于对淇河的一次记忆,就像一滴水/偶尔溅湿了我的情感/关于淇河的记忆,就像一阵风/忽然推开了尘封已久的锁扣/我的心灵之门/是什么在梦里让我泪光莹莹/是什么在心里让我挂念已久/看淇河在血脉里奔腾,安静的/一次失眠在河流的深处游动……(2009年6月15日上午一稿)

淇河、流水、情感以及记忆,它们就像游客一样时常出入我的灵魂深处,诗歌与生命相互融合,形式和内容如今已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并形成了鲜明的一个主题。

九十八

浸透生命的清澈之水,时常会来袭扰我,并从中大肆掠夺我的心事和神情。

在它们攫取过的姿态里,我的生命就像一棵枯树一样,完全被它们掏空。

躯体看似走在街上,其实灵魂已经飞向故乡的樱花树下。

我已经忘记悬崖的危险,双腿使劲儿一登就冲向了藍天。

太行山下的湿地公园呼唤着它,浩浩荡荡的千年芦苇荡期待着它。

九十九

在我的诗歌中所描写的那一片林子,动物们听说我又回来了,就悄悄地走近了我,与我合影拍照,尽量让我扩大它们的生态形象。

在我写给它们的诗歌中,它们的优美姿态,往往会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我的创作真的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在我的诗歌中,无论是它们的英姿,还是它们的神态都是很具象化的,仿佛从记忆的深处向我走来。

一路上高举着自然、生态和色彩,而且是一程又一程、一片接着一片的生态存在,其实,这就是它们作为生态影响力存在的伟大遗存。

它们以此方式,解放或解救了许多动荡不安的生长。

假如人们能够从我的诗歌中发现生物的动态,或许这个时间并不遥远。

这些生态的动态,在我创作的灵感和作品里,依然会得到科学性的复活。

唤醒它们在我创作中的生态意识,就是唤醒它们对未来淇河的认知。

于是乎,不知疲倦的脚步,在不断探索中渐渐地认识了淇河。

向前的脚步,已经超越世俗化的世界观,生命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姿态和色彩。

像我这种默默无闻、全神贯注的一位生态写作者,对于素材的寻找并不是太难的事,但对于素材的挖掘程度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能不能有所突破,是写作者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期望。

有所实现,只是写作的技巧和构思日趋完善,并渐渐地成熟起来。至于写作上所能够达到或所追求的突破和境界,那得看从哪个角度来审视了。

(责任编辑:孙婷)

猜你喜欢
淇河河流故乡
故乡的牵挂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走在故乡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游览淇河诗苑感受淇河文化
月之故乡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乡》同步练习
河流
小太阳画报(2019年4期)2019-06-11 10:29:48
打造生态淇河 建设品质“三城”
人大建设(2018年7期)2018-09-19 06:18:56
流放自己的河流
散文诗(2018年20期)2018-05-06 08:03:44
金丝伴银线淇河缠丝蛋
诗河之春
岁月(2017年3期)2017-03-09 18: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