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李启虔 朱程 韦岩松
[摘 要]在环境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教育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培养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地方环境污染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强化,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4-0115-03
高校教师需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等工学类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还要注重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阐述了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施;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及其防治技术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本课程基本每一章内容都对应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因此,可以帮助学生事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各门专业课的内容,发挥专业引導的重要作用[1]。任课教师应自觉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和深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引领[2]。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环境工程专业是河池学院的重点学科。河池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已于2021年共同开发并建成了一门自治区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该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线,简要介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现状,科普性地介绍广西的特色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和成果等,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增强学生热爱广西、建设壮美广西的家国情怀,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正落到实处。目前,该课程已上线运行三期,积累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另外,该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可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国各地都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基于此,需要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国家绿色生态战略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和成果等进行了解,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的同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素养,同时加深对广西的认识,增强热爱广西、建设广西的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挖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环境学导论为例, 对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进行探索。将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可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
大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做到德才兼备,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3]。因此,高校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要目标,结合学校行业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系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和劳动素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大学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身体力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4]。高校专业课授课教师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要义的“两山”理论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结合行业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将具有行业特色的生态文化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将教育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以致用、能够助力解决地方环境污染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5]。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要做好环境学导论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从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入手,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每个章节蕴含的思政元素,具体可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讲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战略等取得的成就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对推进全球生态文明的决心和姿态,鼓励学生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历史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抓住时代机遇, 立身做人,立志成才[6], 从而提升育人成效。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奉献精神
环境工程专业对口单位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一般,择业时往往会被学生排除在外。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怕吃苦,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深入环保一线,弘扬专业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弊端,不要一味地将思路定格在研究新的污染治理技术上,而应该创新思路,采用以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现代环境管理模式,采用“源削减”“零排放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等方法和措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行全过程控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坚决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倾向,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建立绿色工业园区、实施绿色管理、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推动绿色消费等,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四)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的实践精神
以发生在广西的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南宁湿地公园建设、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建设、桂林“两江四湖”建设、河池南丹矿区治理等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污染问题,并将污染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五)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
环境学导论课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人类活动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 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而所有生物的生存又都离不开自然,都是与自然环境长期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应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清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秉承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
四、结语
环境学导论课程融环境工程多门专业课的核心知识于一体,几乎每个章节都对应将要学习的一门专业课,内容庞杂,是大学四年期间最早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对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先行引导的作用。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宏观把握未来本专业即将学习到哪些专业基础知识,任课教师也要深入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服务地方的实践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养环境伦理道德,提升生态环保素养;鼓励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升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未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參 考 文 献 ]
[1] 王艺璇,滕洪辉,汤茜,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1):125-128.
[2] 秦建桥,戴洪文,戴敏,等.化工环境类专业课《物理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广州化工,2022,50(11):174-176.
[3] 杨金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4] 邓天天,姜沛汶,刘帅霞,等.《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17):223-225.
[5] 王莉莉.产教融合背景下“三引领三协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高教论坛,2022(5):83-86.
[6] 张秀霞,卢磊,顾莹莹,等.“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17):199-200.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