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子宫肌瘤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

2023-11-08 11:03张许霞张强李晨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3年20期
关键词:氟烷罗哌卡因

张许霞,张强,李晨灏

[无锡市新瑞医院(瑞金医院无锡分院) 1.麻醉科,2.检验科,江苏 无锡 214000]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1]。然而手术切口和高压气腹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且术后疼痛影响患者身体机能恢复。临床研究表明,手术引起的应激是机体产生炎症因子的重要因素,随着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形成级联反应,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加重术后疼痛[2]。

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可缓解机体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3]。然而,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的麻醉药物作用时间有限,一旦麻药效果消退,疼痛可能会重新出现,有时需要额外的镇痛措施。此外,阻滞效果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无法获得预期的镇痛效果,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七氟烷是一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能快速诱导和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产生兴奋约束效应,减少心血管系统对手术刺激的反应。这种效应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压和心率,对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意义重大[4-5],目前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具体麻醉效果仍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选择86例患者进行观察,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麻醉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无锡市新瑞医院收治的86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年龄、体重、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手术时间、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伦字第2020/04-08F),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n =43)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6],且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②符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指征;③年龄35~66岁;④ASA分级Ⅰ、Ⅱ级。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子宫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碍;③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④精神疾病;⑤麻醉药物过敏;⑥感染性疾病;⑦消化道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前禁食、禁水6 h,手术开始前30 min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入手术室后监测生命体征,采用面罩吸氧,开放外周静脉。诱导麻醉:依次给予0.08 mg/kg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6)、0.2 μg/k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80)、2.0 mg/kg丙泊酚(河北九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542)、0.1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麻醉诱导。维持麻醉:术中以3.0~8.0 μg/(kg·h)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43315,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3.0 mg/(kg·h)丙泊酚、0.1 mg/(kg·h)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患者心率、血压及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物用量,使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保持在40~60,吸入氧浓度维持在70%左右,呼气末二氧化碳维持在35~45 mmHg。B超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于第12肋和髂嵴间腹壁腋中线区域采用B超探头获取腹横肌图像,采样穿刺针穿刺至腹横肌平面,每侧注入0.25%罗哌卡因(江苏恩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37)15 mL。

1.3.2 研究组 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对照组基础上,麻醉维持持续吸入1%~3%七氟醚,保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为1.0肺泡最低有效浓度,术中根据患者心率、血压及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使BIS保持在40~60,吸入氧浓度维持在70%左右,呼气末二氧化碳维持在35~45 mmHg。于手术结束前停用七氟醚,并提升氧流量,使七氟醚排出体外。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10 min(T2),术毕(T3)时记录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

1.5 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疼痛程度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2、6、12和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s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7]。

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水平

术前、术毕、术后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

1.7 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n =43,min,±s)

表2 两组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n =43,min,±s)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唤醒时间3.61±0.63 4.72±0.79 7.204 0.000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4±0.89 7.22±1.41 4.641 0.000拔管时间13.52±2.33 17.13±2.61 6.766 0.000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

研究组与对照组T0、T1、T2、T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291和26.315,均P=0.000);②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382和14.052,均P=0.000);研究组T1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较高,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较低;③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443和12.327,均P=0.000)。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 (n =43,±s)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 (n =43,±s)

注:①与T0比较,P <0.05;②与T1比较,P <0.05;③与T2比较,P <0.05;④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心率/(次/min)平均动脉压/(mmHg)T0 74.39±6.84 72.11±7.55 T1 T2 T3 T1 T2 T3研究组对照组T0 91.64±8.35 92.95±8.71 94.65±9.05②④98.13±9.43①②68.14±6.35①④63.08±5.27①72.68±6.36②④75.92±7.83①②75.84±7.04②③④78.71±7.56①②87.16±6.93①④83.35±6.42①93.25±8.14②④96.94±8.69①②

2.3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的变化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2、6、12和24 h的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93,P=0.000);②研究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92,P=0.000);研究组术后6、12和24 h的VAS评分较低;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03,P=0.000)。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n =43,分,±s)

表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n =43,分,±s)

注:①与术后2 h比较,P <0.05;②与术后6 h比较,P <0.05;③与术后12 h比较,P <0.05;④与对照组比较,P <0.05。

术后24 h 1.45±0.36①②③④1.86±0.42①②③组别研究组对照组术后2 h 1.05±0.34 1.33±0.36术后6 h 1.82±0.41①④2.49±0.53①术后12 h 2.38±0.47①②④3.51±0.68①②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的变化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术毕、术后24 h的TNFα、IL-6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TNF-α、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594和78.193,均P=0.000);②研究组与对照组TNF-α、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535和25.822,均P=0.000);研究组术毕、术后24 h的TNF-α、IL-6较低;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TNF-α、IL-6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708和37.538,均P=0.000)。见表5。

表5 两组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n =43,±s)

表5 两组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n =43,±s)

注:①与术前比较,P <0.05;②与术毕比较,P <0.05;③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n TNF-α/(ng/L)IL-6/(pg/mL)术后24 h 18.66±3.02①②③25.94±4.19①②术毕14.65±2.46①③20.49±3.37①术毕14.93±2.45①③19.75±3.37①研究组对照组43 43术前9.38±1.67 9.72±1.85术后24 h 19.51±3.18①②③28.84±4.62①②术前7.34±1.28 7.51±1.40

2.5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5,P=0.243),见表6。

表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n =43,例(%)]

2.6 两组麻醉药用量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瑞芬太尼用量分别(117.54±9.52)、(141.56±11.10)μg,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瑞芬太尼用量较少。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术中需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减小血流动力学波动,术前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患者麻醉效果有直接影响[8]。B超引导下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能有效识别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三层肌肉结构,确保罗哌卡因准确注入腹横肌平面,可以阻断局部神经传导,减轻腹部切口伤害性刺激,已广泛用于子宫肌瘤手术麻醉[9]。因此,本研究将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作为基础麻醉进行观察。为了提高麻醉效果,优化麻醉用药,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麻醉药物和新的麻醉方法。静吸复合麻醉是在静脉麻醉基础上,使用吸入麻醉,提高麻醉药物的可控性[10]。临床研究发现,静吸复合麻醉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并可以减轻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减少认知障碍的发生[11]。七氟醚是临床常用的吸入类麻醉药物,血液中溶解度低,具有起效快、代谢快、呼吸道刺激小等优点,用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显著[12]。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恢复更早,研究组T1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T2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静吸七氟烷复合麻醉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可以缩短患者苏醒时间,稳定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物相比,七氟烷有助于均衡患者血液和组织氧供与需求。这是因为七氟烷具有较低的血气分配系数,可以更好地匹配患者的代谢需求,减少组织缺氧的风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静吸复合麻醉可以减小交感神经兴奋,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并且不会损伤脑功能,有助于术后早期苏醒[13]。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能够有效抑制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与静脉麻醉相结合,抑制钙离子通道,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14]。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疼痛程度更低,研究组术毕、术后24 h血清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临床研究表明,静吸复合麻醉可以准确控制麻醉药物剂量,根据患者麻醉深度精确掌握麻醉药物用量,进而提高麻醉效果,减轻术后疼痛[15]。相关研究表明,手术和麻醉均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导致TNF-α、IL-6等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加重机体损伤[16]。赵冰晓等[17]报道,静吸复合麻醉用于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患者,可以提高麻醉效果,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吸复合麻醉能有效减轻手术损伤对机体的刺激,并且不会对胃肠道、肝肾功能造成损伤,术后麻醉药物代谢较快,有助于身体功能早期恢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本研究中,研究组瑞芬太尼用量较少,七氟烷是一种强效的吸入性麻醉药物,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可以迅速诱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在手术结束后能够迅速从麻醉状态恢复,缩短了患者麻醉时间,也可以通过调节其浓度来实现对麻醉深度的控制。在手术期间,七氟烷可以降低患者对手术刺激和疼痛的感知,并在术后维持一定时间的镇痛作用[18],因此七氟烷吸入麻醉可以减少其他静脉麻醉药物和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故研究组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较短可能与瑞芬太尼用量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七氟烷吸入麻醉可以缩短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清醒时间,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术后疼痛,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减少瑞芬太尼用量,对临床麻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术后恢复、器官功能、对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后续将进一步研究,为临床选择合适麻醉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氟烷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氟烷红外光谱的研究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七氟烷对幼鼠MAC的测定及不同脑区PARP-1的影响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