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燕,陈锦杨
(长江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81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涵义[2]。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时进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仪器分析》是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师范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重要基础课程。根据培养方案,该门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仪器分析》课程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分离分析法等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构造和主要的实际应用。仪器分析是在分析化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一门学科,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显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仪器分析》课程中蕴含着许多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辩证思维等,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3-5]。本文从分析《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部分《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教师认为仪器分析的教学应该侧重于传授课程专业知识。因此,这种主观观点导致在仪器分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之间的融合不够,频繁出现思政教学的理念不清晰、实施方法不到位和实施方法不系统等,使得思政教学浮于表面,不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仪器分析》课程具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知识点分散和涉及面广等特点。传统的仪器分析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于授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育人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类仪器分析的原理、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实际应用等内容。在每一章的绪论部分会给学生介绍仪器的发展史,但并没有深度挖掘分析仪器发展“背后的故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课程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并不能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在开发每种仪器时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以及他们为仪器分析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更加难以将仪器分析的专业知识与国家的发展相关联起来。因此,教师缺乏课程思政育人的经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内源动力、探索精神以及学习主动性,导致仪器分析课堂立德树人的效果不佳。
在仪器分析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仪器分析》课程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高校教师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立德树人,应坚持不懈教书育人、以德育人,重视知行合一、学思融合、因材施教,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决定了《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成败。如果专业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内容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就无法传授给学生。因此,作为《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懂得专业课的知识,还要深入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三全育人”的目的。
教师具有扎实的仪器分析专业知识基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是成功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仪器分析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和挖掘过程中融会贯通。此外,教师还应时刻关注仪器分析学科发展前沿,为课程思政积累丰富的素材和元素,提高融入课程思政的能力。
在《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团队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改,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价值目标,在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上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和育人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科研精神、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培养学生致力于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因素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应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活跃课程氛围,还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目的。
1.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家国情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在仪器分析的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对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仪器分析的发展史时,教师可讲述我国分析化学家高鸿院士和陆婉珍院士等前辈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感受和敬佩老一辈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科研报国的精神;再结合新冠疫情爆发,讲述我国科研人员开发疫苗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我国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勇于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甘于奉献与牺牲的精神,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与奉献精神。
2.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精神,树立学生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在讲述仪器分析领域中每种仪器的发展史时,无数的科学家以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勤奋拼搏的奋斗精神推动了仪器分析的发展,他们的高贵品质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仪器分析的课堂教学中,介绍他们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精神,激励学生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在讲述电化学法时,通过介绍法拉第、能斯特和海洛夫斯基三位电分析化学的奠基人,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介绍我国著名电化学家高小霞院士艰苦创业的故事,汪尔康院士不怕吃苦、孜孜不倦、甘作人梯,李景虹院士身在象牙塔、心怀国家事的先进事例,引导学生要爱国爱党,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介绍屠呦呦从中药中提取青蒿素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培养学生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科研报国的远大抱负。
3.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仪器分析为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检测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为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命健康奠定了理论基础[6]。例如,在学习原子吸收光谱法时,让学生设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环境介质中重金属进行检测的实验方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汇报和分享成果和教师点评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环境中重金属检测的原理和方法,更让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了环保意识,激励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仰者、模范示范者和积极传播者。
4.课堂教学中融入品格修养,培养学生诚信守法和爱岗敬业的品质
仪器分析是食品、环境和制药等行业必不可少的检测技术。因此,在检测过程中不仅要求技术人员要有过硬的仪器分析技术,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在学习绪论部分的内容时,举例一些公共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水俣病事件”等,激发学生的内源动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时,通过“香肠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案例,激发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此外,还引入一些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反面案例进行思政教育,例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的一些典型案例,湖北宜昌某县非法挖山采石造成水土流失事件,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某公司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事件等,教师针对此类环境案件应该教育学生思想不偏移、立场不动摇、行动有底线和心中有红线,培养学生诚信守法、爱岗敬业等精神与职业道德修养,坚决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传统的《仪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的内容大多是书本上的专业课知识,几乎没有涉及思政方面的考核。在仪器分析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具体的考核形式与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课程考核形式分为过程性评价(30%)、项目性评价(20%)和终结性评价(50%),考核方式包括线上和线下考核。过程性评价包括翻转课堂、平台学习和科技前沿三部分的内容,包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等;项目性评价包括案例分析、项目设计和课程思政微视频制作,包含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和价值观塑造等思政元素;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主要体现的是科学求真等思政元素。这种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方式,有效地激发引领学生,实现“三全育人”的理念,从而开创了《仪器分析》课程思政育人的大好局面。
图2 《仪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
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收集和整理了《仪器分析》课程相关思政教学的素材,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素材库。另外,教学团队也建立了课程思政网络学习平台,构建课程思政资源群,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持续进行,扩大网络平台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辐射更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举措,《仪器分析》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作为教师,要秉承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初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深入挖掘仪器分析中的思政元素,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同向同行,充分发挥《仪器分析》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