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2023-11-07 08:15郑小为杨亚柳崔梦丽
关键词:发文文献区域

郑小为,杨亚柳,崔梦丽

(宿州学院 商学院,安徽 234000)

一、前言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大量研究表明,创新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研发资本存量每增加1%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占5%-10%,它的社会回报率大约为20%-50%[1]。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世纪之初为5%-10%,到五六十年代为50%,今天已达到75%-90%,这已说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竞争力或能否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取决于其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转。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推进、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全球经济发展开始逐渐显现区域性特征,这意味着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已成为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受其历史、经济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各国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瓶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更好地发挥区域创新系统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经济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体,是在一定区域内由资源、技术、知识等多种要素或子系统相互耦合形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复杂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的有效政策工具,在指导地区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区域创新驱动力,实现更优模式的协同创新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目前国内学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的文献不多,为此本研究从文献分析的视角,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测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演化轨迹、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文献数量、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等分析,以期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深入研究、实践探索和产业推进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及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样本数据源。在CNKI主界面上点击“高级检索”,在出现高级检索界面,设置检索主题为“区域创新系统”,在来源类别中选中“北大核心”和“CSSCI”两个选项。检索时间范围为1996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29日,共检索到1 074篇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进一步审核,去掉刊语、通知等无效文献,本研究最后获得1 069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这1 069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到txt文件中,然后用Citespace软件中的CNKI format conversion(2.0)功能,将CNKI数据转换成WOS数据。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作为学术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技术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软件工具被广泛应用,可适用于多元化、跨时区的复杂动态网络分析,可以探测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热点主体及其演化进程。本研究采用信息可视化Citespace 5.7.R1软件,对检索到的1 069篇学术文献开展多维可视化分析处理与操作,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突现词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作者合作图谱”,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历程,总结区域创新系统的热点和前沿。

三、研究结果

(一)年度发文量数据分析

逐年发文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某一研究学科或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变化趋势。为了解我国有关区域创新系统文献的发表变化,本研究将1 069篇文献按发表时间绘制分布图,如图1所示。从图可以看出,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开始于1998年。第一篇文献是刘立志在1998年发表的《融合创新——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文。该文探讨了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决策管理体系、研究开发体系、系统投入体系的融合创新途径,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内在机理和形成基础就是融合[3]。1998年至2009年,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文献急速增长,表明该研究主题受关注程度日益增强,整体呈现蓬勃发展趋势。2009年发文量迅速增长到88篇,迎来最顶峰。但2009年以后,每年区域创新系统的发文量在上下剧烈波动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可见研究学者对该研究主题的研究热度减退。

图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各年的发文量

(二)文献机构来源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学术文献机构来源,从而来探究国内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研究结果显示,这1 069篇学术文献来源于299个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是各类大学、研究院及研究中心。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十的机构如表1所示,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清华大学等,发文二级单位都是这些大学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这说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是管理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排名第一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发文量达到76篇。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析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机构合作情况,共析出299个单位,82条边,密度为0.001 8。可见,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与发文机构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与联系,形成了多个研究群体,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其他院校合作最多,其次是中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初步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但从机构合作网络整体看,网络中各个节点较为分散,网络密度较低,机构间合作网络稀疏,联系较差,团队规模有待扩大。

表1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

表2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作者

(三)发文作者分析

对核心作者进行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发展的进度和方向。本研究对所有作者开展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这1 069篇文章从属344名作者。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苏屹为最高产学者,发文20篇。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进研究》,该文章将区域创新系统划分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三个子系统,并指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复杂性系统特征[4]。排名第二的作者是李柏洲,发表文献17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运用协整方法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驱动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排名第三的是李晓娣,发表文献13篇。李子彪、马永红、陆小成、任胜钢、黄鲁成、朱晓霞、官建成、刘顺忠等发文量都不少于7篇。发表1-2篇作者有278人,占作者总人数的60%,可见目前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作者虽众多,但长期稳定的研究者比较少。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刻画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共析出344个节点,136条边。可见,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作者合作网络较聚集的是以李子彪、苏屹、李柏洲、任胜钢、李晓娣、官建成所处的网络合作关系最紧密,发文较多。网络整体密度为0.002 3,说明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作者之间合作较为分散,尚未形成极具凝聚力的研究团队。

图2 文献作者合作可视化图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对区域创新系统文献概括凝练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呈现区域创新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脉络。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设定时间为1996-2023年,时间切片为3年,选择节点类型“Keyword”对1 069篇文献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关键词出现频次以及中心度,进而形成关键词共现网络。

表3为CiteSpace5.1软件统计出的出现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区域创新系统,出现402次,区域创新系统是本研究数据来源的检索词,出现频次较高是正常的。排名第二的是区域创新,出现83次。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分列第四和第五名,表明其相关的研究方向是比较核心的内容—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载体,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最主要功能。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分列第三和第六名,表明其相关的研究方向也是比较关键的内容—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以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等分列第七到第十名,它们出现的频次也较高,可见这些研究主题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表3 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

表4为CiteSpace5.1软件统计出的中心度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创新效率,其值达到0.56,这说明创新效率在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结构中占据着最为核心的位置。它承担着连接区域创新系统各研究热点之间的纽带作用,是研究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此外,国家创新系统、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区域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等关键词的中心度测算值也都较高,表明它们常常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起到举足轻重的关联作用,对研究主题的连贯统一,各研究主题间的传导、融汇、推进以及照应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表4 中心度排名前十的关键词

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排名前十的频次关键词和排名前十的中心度关键词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这六个关键词的频次在前十名,但它们的中心度不在前十名。创新效率、国家创新系统、dea方法、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这六个关键词的中心度在前十名,但它们的频次不在前十名。这可以得出,频次高但中心度低的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等关键词广泛地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与青睐,但它们的连接性功能较差,需更扩展其连接性实现并将这些实现映射到具体的产业及区域。中心度高但频次低的创新效率、国家创新系统、dea方法、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等关键词虽未形成热点,但是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如图3,共析出关键词节点474个,666条边,网络整体密度为0.005 4。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整体上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结构形态较为松散、密度较弱。未来应加强相关学者做好跨学科领域的交叉合作研究,开展多主体、多视角的学术合作及机构合作,同时还需要增强学者对研究主题的专注力,瞄准特定研究主题进行深入、耐心的长期研究,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图3 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

(五)关键词的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体现为较短时间内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运用CiteSpace软件,析出区域创新系统关键词突现词图谱,如图4所示,或析出15个突现词,按照出现年度的先后顺序排名,“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1998-2006年、“创新”主要体现在2000-2007年、“国家创新系统”主要体现在2000-2004年、“区域”主要体现在2000-2006年、“区域创新体系”主要体现在2004-2010年、“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2006-2009年、“中小企业”主要体现在2007-2010年、“系统动力学”主要体现在2011-2017年、“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2012-2021年、“演化”主要体现在2012-2015年、“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2013-2023年,“京津冀”主要体现在2015-2023年、“创新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2015-2023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2018-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体现在2018-2023年。可见,生态型创新范式日益突现,具有高培育能力和演化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成为创新资源配置的关键路径。随着区域创新范式的转化,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研究对象逐渐由企业层面、产业层面扩展到区域层面,如京津冀、粤港澳等,研究内容多涉及系统内及系统间的协同创新研究。

图4 关键词的突现词

(六)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弄清楚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使用LLR算法进行聚类,最终生成区域创新系统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主要集中在6个聚类: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效率、理论模式、创新、方法。

图5 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

聚类0“区域创新系统”聚焦于区域边界、共生演化等方面。如朱晓霞(2008)[5]发现区域创新系统的区域边界应该与行政边界等同,并指出区域边界不应成为限制各要素流动的障碍。学者苏屹等(2021)[6]、许菱(2023)等[7]、宋卫国等(2016)[8]、王庆金(2016)等[9]重点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演进路径以及共生演化特征。

聚类1“国家创新体系”聚焦于政府职能、职能创新等方面。如杨代贵(2003)指出,政府必须构建崭新的行政体制和模式,为企业创新、区域创新乃至国家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可靠保证[10]。孙华峰、朱兴丰(2013)探讨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及参与路径,指出地方高校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11]。伊彤(2014)明确了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能定位与作用边界,在强化中央政府统筹协调和规范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主权[12]。

聚类2“创新效率”聚焦于生态位适宜度、效率评价等方面。如学者张贵、吕长青(2017),武翠、谭清美(2021)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了测度[13-14]。李晓娣等(2020)运用TOPSIS生态位评估投影模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及各生态特征的发展状况进行静态和动态综合评价[15]。廖凯诚等(2022)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区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PVAR模型,检验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形成机制[16]。

聚类3“理论模式”聚焦于生态学、系统动力学、协同创新理论等方面。陈畴镛等(2010)基于生态学理论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结网群居和稳定性四个特征进行分析[17]。马永坤(2013)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探索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18]。徐玉莲,王玉冬(2013)在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驱动力基础上,构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19]。杨继瑞等(2013)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合作机制、组织机制与行政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20]。

聚类4“创新”聚焦于发展模式、创新机制等。赵愚等(2000)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的创新机制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21]。黄鲁成(2000)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边界,从组织创新、创新能力、市场创新、创新扩散、制度创新、创新政策、创新战略七个方面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容[22]。胡明铭、徐姝(2007)提出三种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基本模式,包括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模式、主动学习型创新系统模式以及跨行政区创新系统模式[23]。苏屹等(2020)指出,要充分发挥专业化、政府激励以及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质量的显著作用,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24]。

聚类5“方法”聚焦于知识转移(SECI)模型与理论、评价方法应用。黄鲁成(2003)指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应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并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25]。孟庆敏、梅强(2011)建立基于知识转移(SECI)与创新视角的互动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机理[26]。简兆权、刘荣(2010)以科技中介为媒介,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知识转移路径[27]。此外,有学者运用DEA模型[28]、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29]对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开展综合评价。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的北核、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基础,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多层面的可视化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年度发文量数据分析表明,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始于1998年,此后发文量呈大规模快速增长,在2009年发文量达到高峰,2010年以后年度发文量上下剧烈波动并呈下降趋势。(2)文献机构来源分析表明,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的研究机构在高校,发文机构最多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从二级机构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学院和商学院。(3)作者发文分析表明,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作者苏屹、李柏洲、李晓娣均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发文机构来源分析结果相吻合。(4)关键词共现分析表明,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热点是“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等。频次与中心度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只有四个关键词相同,可见关键词频次与关键词中心度并不协同,导致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相对松散,密度不高。(5)关键词的突现词分析表明当前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前沿是基于生态学、协同创新理论的一体化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经历了区域创新范式的变化,研究趋势及发展脉络遵循这样一个主线:从国家创新系统到区域创新系统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6)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表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方法与创新效率研究以及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当前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持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生态型创新推进的背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其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相关交叉学科的系统整合,紧密融合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教育和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一体化理论框架。此外,基于研究机构及研究者各自学术积累与发展优势,应致力于汇集多方资源协同攻关,拓展学术研究合作范围、合作领域、合作层次、合作深度以及合作地域,就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开展联合学术研究、共同成就标志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发文文献区域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