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峥,黄红霞,孔翔飞
(桂林理工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桂林 541004)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这份文件明确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责任。目前信息化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使得传统教学产生变革,涌现出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形态课程,以及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信息化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2]。我校《有机化学》课程面向应化、化工、生工、材料、环境类等专业开设,2019年开始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探索并实践了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化学》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和方法。
我校《有机化学》课程基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本专业服务于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学科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思想[3],针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思路与设想:
1.发挥任课教师作用,明确“课程思政”意义。组织课程主讲教师积极完成“1+1”行动计划,即挖掘《有机化学》课程各章节思政教育元素,在每一章节都设计1个“课程思政”教学思维导图和构建1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2.结合有机课程特点,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目标,探索一条《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
3.实施多元化建设路径,夯实课程思政基础。将“明确具体目标”“提炼思政元素”“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作为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4.明确“课程思政”要求,实施“三化”教学设计。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案例导入点要“自然化”、思政案例分析要“合理化”、总结讨论要“新颖化”,科学合理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5.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信息化技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雨课堂”“腾讯会议”“微助教”等智慧教学工具,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学堂在线、智慧树平台等在线课程平台,以及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因此任课教师具有掌握信息化技术和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将有效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提升。
6.优化课程教学考核办法,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教师出的考题和讨论题,除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还考核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当前社会与化学化工领域相关热点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课后反思环节,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社会责任感是否增强,根据调查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4]。本文结合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科学伦理”“安全环保”四大主题[5],挖掘出与有机化学各章知识点相融合的思政元素(见表1),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表1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元素和育人目标(部分)
本校《有机化学》课程根据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特点,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课前强化线上线下预习,课中注重重难点知识讲解,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课后强调线上线下复习。主要策略有:(1)课前预习主要通过线上教学完成。通过在线上发布预习任务,任务除知识点内容外,还将各章节课程思政线上资源(见表1)融入每次课的预习任务中。如绪论课的预习任务,发布获首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的94岁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戴立信院士的事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与思考;再如胺章节教学中,预习时发布“毒校服”视频,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科学工作者,遵守基本的科学道德。(2)课中教学主要在线下课堂完成,教师首先结合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验内容会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预习测验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重难点,结合预习布置的课程思政素材,精心设计小组讨论主题,在师生间、生生间开展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如在绪论课中,开展“戴立信院士科学成就给我们的启示”的讨论主题;而在杂环化合物章节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西安交大研发氮杂环化合物新技术”,让学生意识到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获得高质量研究成果。教学实践表明,课堂讨论教学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课后复习主要通过线上教学完成。教师在线上讨论区,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知识点,同时在讨论区发布复习思考题,鼓励学生在讨论区发表意见、表达观点。思考题注重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如绪论课后,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学生线上讨论“我国有机化学发展成就”,以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在烷烃和环烷烃章节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线上讨论“绿色化学与我们的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机化学》课程经过两个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拓展了学生视野,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经学校发监中心教学质量评价系统(MYCOS)给出的近两个学期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均为90分以上。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本门课程教学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提升我的相关能力”二项满意度在逐年提高。
学生课程学习成绩与教学方法改革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高分人数在增加,低分人数在减少。2021年春季、2019年秋季学期《有机化学》课程学生考试成绩90分以上学生占比分别为10.3%、3.4%,80分以上学生占比分别为34.5%、27.6%。
在教学中,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配合课堂教学,学生课程参与度得到明显提高。2021年春季学期参加《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的学生,在雨课堂平台参与发帖与答题近2 000次。
两个学期《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收获满满,主要体会有:(1)系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前提,本课程按“1+1”原则,对每一章节都设计1个“课程思政”教学思维导图和构建1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为开展《有机化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信息化技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线上信息化教学资源,如视频、多媒体素材等,丰富了“课程思政”案例库,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充实课堂“课程思政”教学,可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空间,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依托线上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良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