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伶俐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顺序和基本脉络,与作者的思想共情,学习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语文的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 优化策略
引言: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阅读是关键。所以,学好阅读是一切的根本和前提。根据当下小学生的学情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阅读量不足。而且学生对语文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一)阅读在“质”,不在“量”
高效有质量的阅读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当小学生逐渐步入高年段,其自身的思维也在不断发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在课堂上,部分教师只注重了阅读的“量”,并没有关注到阅读的“质”才是根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给出的阅读材料过于冗杂,学生会对此产生厌烦情绪,会出现不想阅读,甚至不愿阅读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择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和推荐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文本,吸引学生主动阅读。
(二)学生害羞而不愿意当众阅读展示
在老师提出要请学生站起来阅读课文时,有的学生因为害羞而不愿意起来阅读课文,课堂互动时也不够积极。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比较常见的状况。这些学生本身性格内向,不习惯当众站起来读课文。还有些学生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导致课文中的一些生字不认识,阅读时磕磕绊绊,因此也不愿意被点名起来读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主动起来阅读,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根据学生水平逐步引导,层层递进。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結合实际教学
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设置适合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
例如,教授《草原》这篇文章。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第一次去到草原的所见所闻,文章中运用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去描写草原。例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语句优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老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等问题。这些问题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困难,还加深了学生对重点语句的印象和理解。
(二)泛读、精读,都要会读
“词学宗师”夏承焘曾说:“有泛泛而交的普通朋友,也有推心置腹的知己朋友。而读书也是如此,对于不需要深入了解的书籍,采用泛读,只需要大概了解其中就行,而对于需要精心研习的书籍,就需要采取精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精读和泛读两种阅读技巧,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教授《鲁滨逊漂流记》这篇文章时,由于这是一篇小说,文章较长,对于不需要学生掌握学习的部分就可以采用泛读,大致了解其中情节即可。而在表现鲁滨逊的思想品质的部分,就需要学生采用精读的方法仔细研读。如“鲁滨逊播种打猎,顽强生存”“勇斗歹徒,解救船长”等片段,体现了鲁滨逊坚强、勇敢、善良、聪明等品质。学生通过泛读,既了解了文章大意又节省了时间;通过精读,学生可以学习到鲁滨逊的良好的品格。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运用精读、泛读两种方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2]
(三)课堂学习是主线,课外阅读不可缺
如今,课外阅读资源丰富。在课堂学习之余,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课外闲暇时间,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与文本有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名著,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探索,由此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授《汤姆·索亚历险记》片段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学生课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其他部分。这本书以孩子的视角写了一系列历险的经历,能充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在课外阅读全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思维的发展,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结语
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学习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阅读。因为教师的指导是“小船的木桨”,只有“木桨”足够有力,才能带领学生在茫茫书海中“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满敬环,张宝.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1(34):93-94.
[2]钱卫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0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