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月,王 强,芮赋蓉,谢佳佁,沈樱澈,谌 容
(杭州师范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近视是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1]。研究显示,印度6~17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达到24.8%,新加坡9岁儿童和韩国5~18岁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更高达53.0%和64.6%。此外,英国(32.0%)、美国(41.9%)和加拿大(28.9%)的儿童近视率也处于较高水平[2]。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除了呈现持续上升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的趋势外,近视患者中高度近视患病率也随之增加[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达到35.6%,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71.1%和80.5%[4]。近视并发症不仅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还对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负担,同时也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5]。本研究旨在对杭州市中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有效的近视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同时加强社会、家庭以及儿童青少年对视力保护的重视。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不同年级进行分层抽样。于2021年10—12月在杭州市选定西湖区、余杭区作为调查点,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2所初中和2所普通高中学生,按年级分为小学低年级组(1—3年级)、小学高年级组(4—6年级)、初中组和高中组。考虑到1、2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可能无法独立完成问卷调查,由家长帮忙填写。每所学校每个年级组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学生开展调查,调查点选择学校具有代表性,同时落实整班调查原则。共选取32个班级980名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
1.2 问卷调查及判定标准 按照《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规范》,裸眼视力<5.0且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数<-0.50 D的情况视为近视[6],包括单眼判定为近视以及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学生纳入近视人数。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到班级现场对学生进行调查,或通过老师联系家长填写电子问卷。根据刘灵琳等[7]、Hanieh等[8]对近视和非近视儿童的客观和主观行为研究问卷,并结合现实中我国青少年习惯稍作调整而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学生近视家族史、眼保健操频率、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近距离用眼情况、每日糖摄入频率。
1.3 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员均经统一培训,现场调查与班主任协同开展;电子问卷在后期加强核查,包括问卷填写有无缺项、逻辑错误及编码填写等问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EPI DATA 3.02以及SPSS 20.0 软件分别双录入数据、统计分析;描述统计,采用百分率描述不同分组学生的近视检出率;采用χ2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近视的相关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1 被调查学生的近视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946份,有效回收率96.5%。946名被调查学生平均年龄为(12.8±3.24)岁,其中近视患病人数558人(59.0%)。不同性别、学段、父母近视情况、眼保健操频率、读写时胸口离桌子边沿距离、读写时眼睛与书本距离、天黑后在家读书写字灯光、每日使用电子设备时间、每日糖摄入频率的学生之间,近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被调查学生近视患病率的单因素分析[n(%)]
2.2 中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有无近视为因变量,以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年级学段、父亲或母亲近视、线上教育时每日使用电子产品上课时间为2~4 h是中小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均P<0.05);天黑后仅使用屋顶灯读写是中小学生近视的保护因素(P<0.05)。详见表2。
表2 中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近视发生率逐年增加,根据2018—2020 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49.25%[9],即每百名中小学生中有近乎一半学生患有近视。本研究调查的杭州市余杭区、西湖区的中小学生2021年总体近视率为59%。虽然杭州市针对中小学生教育问题已经开展学习减负工作,但目前整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预防近视发生、控制近视增长仍是一项重要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高年级学段、父/母近视以及在家开展线上教育时使用电子产品上课的时间与近视之间呈现正相关。第一,中小学生近视与性别存在关联,与罗春燕等[10]研究结果一致。女生近视患病率较男生高,这可能和女生与男生相比运动和户外活动较少,更倾向于安静室内近距离用眼的活动、用眼更多等原因有关[11-12]。以上研究提示女性可能是中小学生近视的一个危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男生的近视情况,应针对不同性别开展近视防控工作,防范近视的发生。第二,学段与中小学生近视相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近视的检出率不同,近视率呈现随年段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与周桂荣等[11-12]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学段升高可能是中小学生近视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与年级增长,课业压力大,用眼时间增加、户外运动时间减少、青春期眼轴增长速度加快等因素有关[13-14]。因此,学校和家长需注意在不同学习阶段指导学生正确的用眼习惯,防范近视发生。第三,父亲近视、母亲近视与中小学生近视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与石龙华等研究结果[14]一致。提示父/母近视可能是中小学生近视的一个危险因素,父母不可放松警惕,需注意防范学生出现近视。但本研究未发现父母双方均近视与学生近视发生的关系,可能是因为父母双方都存在近视情况,对于学生健康用眼相关的行为加以关注所致。目前研究发现近视是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15-17],对于近视与遗传之间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线上教育时视屏时间增加与近视存在关联,与尹灿灿等[17]研究结果一致。线上教育时每日使用电子产品上课时间达到2~4 h的中小学生近视风险高于每日使用电子产品上课时间2 h以内的学生。提示线上教育时视屏时间增加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学生使用电子产品上网课时,长时间近距离视物加重眼部疲劳、户外运动减少等原因有关。但本研究结果并未发现线上教育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长达到4 h以上与学生近视相关,即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长短与近视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这可能与所使用的电子屏幕不同有关[18]。目前多数研究主要为横断面研究,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发展到如今的普及使用时间比较短,而学生近视开始发展的时间要比电子产品早,所以研究所得结论还需再进一步验证。多因素分析结果还显示,天黑后在家中读写仅使用屋顶灯与近视间呈负相关。有研究发现,同时使用屋顶灯与其他灯光使近视风险增高,可能是2种光线频率不同的原因[15]。不同颜色和强度的灯光对视力也存在危害,较强的光线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造成近视[18]。但不同家庭使用的屋顶灯和台灯型号不同,频率和强度也不同,因而研究结果存在一定误差,相关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本研究对杭州市部分城区中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为现况调查,调查时间较短,比如不能发现如营养等长期作用因素与近视之间的关系,探讨因果关系的证据强度较弱。综上所述,杭州市部分城区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仍然处于高位,近视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