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区域优势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改革

2023-11-07 11:45:54李丽杰孟和毕力格
食品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

李丽杰,孟和毕力格*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

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全国其他农业院校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民族特色,即师生主要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特点。蒙古族学生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20%以上,其中包括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的学生,此外内蒙古农业大学每年还存在一定比例的蒙古国留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基础庞大,特别是在绿色肉业、传统乳制品方面比较突出[1],并且拥有中国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因此,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应结合区域优势,重点突出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自治区建立的第一个食品类专业,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内蒙古的品牌专业,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是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密切联系的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中处于重要地位。“食品微生物学”是后续开设专业课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的乳、肉制品进行加工开发过程中,更是离不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2]。因此,根据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定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课程内容改革、特色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和改革。

1 课程内容的改革

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是国家的畜牧业大省,其中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产业,尤其是乳、肉产业凭借其比较优势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全区特色产业的领头雁,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民族、区域特色不够鲜明,没有突出内蒙古乳、肉优势的地方特色及内蒙古自治区乳酸菌资源丰富的地方优势。因此,结合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

课程的授课顺序从绪论后可从“微生物与食品生产”章节入手,应加大乳酸菌应用于生产发酵食品的教学比例,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生活经验,对具有家乡特色的一些内蒙古传统的发酵制品,如奶酒、奶豆腐、奶油、发酵香肠、酸粥等特色发酵乳及肉制品的产品特点、加工方法、微生物发酵原理进行阐述,按照教学大纲,此部分内容需要4个学时,使学生对内蒙古各地区特色发酵食品的产生背景、所代表的民俗文化、制作工艺、营养风味及其依托的食品微生物发酵原理等内容有一定了解[3],认识到内蒙古地区特色发酵食品多样性,深刻意识到挖掘利用优秀地方特色发酵食品资源中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以及学好“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远意义。

由教师进行总结,对课程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分析阐述各种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引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及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等内容;对微生物在各种传统发酵食品关键发酵工艺中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引出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及微生物生长的内容,对各种发酵食品的特性进行概括引出微生物生态的内容;围绕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菌种选育引出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章节,进一步延伸至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食物保藏及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等内容。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微生物菌种是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资源,理解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成的我国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的深远影响。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乳酸菌资源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大乳酸菌的菌种选育、基因工程菌构建等的内容,因地施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区实际,认清民族地区的食品产业发展趋势[4]。教学内容设计图1。

图2 《食品微生物学》蒙文教材封面

2 特色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的完善

2.1 教材建设

在现有教材建设基础上,启动特色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以蒙汉双语授课的资深教师牵头,成立特色教材编写委员会,将近几年的教学科研成果整合起来,积极开发内蒙古地区特色教材,以教师对民族制品的科学研究为导向,结合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食品、传统食品、民俗食品,确立满足地域特色教材的内容体系。使其成为具有浓厚民族和地域特色,集纸质和数字化教材为一体的立体化系列教材,并同步翻译蒙文版《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材,扭转蒙语授课学生由于对教材理解不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学习不够透彻的局面。教材正处在编写阶段,已完成教学素材和资料的收集整理。

2.2 教学方法及手段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单一,尤其针对蒙语授课学生专业课语言基础薄弱的特点,已有授课手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方法上应结合蒙古族学生的特点,多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突出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长江雨课堂”为教学工具,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5],改变现有教学方式多样化程度不足现状,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为充分调动蒙语授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及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充分运用“长江雨课堂”平台,以“长江雨课堂”为教学工具,挖掘“长江雨课堂”平台上师生互动功能,对“食品微生物学”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课前,教师发送预习课件,课件是课程主要内容的框架,并在课件中插入课程重难点内容及前沿动态相关的视频、动画,利用“长江雨课堂”平台进行发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前浏览课件并预习,对结果进行监督。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听课,提高课中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课中,教师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梳理过程中,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单选、多选、投票、主观题等方式呈现于课件,让学生通过手机端实时答题,通过答题情况,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听课情况,教师利用雨课堂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错误率较高的习题,分析其错误选项的原因,并对相关易混淆知识点进一步强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利用弹幕、课堂红包、随机点名、随时公布答题情况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实时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采用课上随机抽查笔记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要求其拍照以投稿的方式上交笔记,投屏全班,从而让其产生学习紧迫感,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课后,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平台发布章节测试题,供学生检验自身对该章节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在讨论区发布题目,要求学生进行章节小结,梳理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碎片系统化,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题目的作答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形式[7],以图片的形成上传“长江雨课堂”平台,因讨论区是开放式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借鉴,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由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存在留学生班级,来自蒙古、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学生语言障碍很大,为鼓励其参与课程内容的讨论,应尽量让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经常向学生抛出开放性问题,如“结合你们国家的地域特色,谈谈你对微生物和食品关系的认识”,留学生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介绍各自国家的发酵食品等,这种方式既加深其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8],效果非常好。

此外,因为课程涉及很多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力求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并在某些内容上多放些视频配些小动画让学生便于理解,视频的质量对授课效果影响尤为明显,应寻找各种质量高的视频资源,使每一个视频资源时间最好控制在10 min左右,太短或太长都不利于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并且应在观看视频资源前,设置几个和重点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并且观看后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既活跃课题气氛,也加深学生对要求内容的掌握程度。

2.3 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完善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资源缺乏,没有系统建成针对蒙语授课学生的课件、题库、教学动画等教学资源,未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资源上,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搭建蒙古族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充分考虑蒙语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长江雨课堂”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可以包括试题库、课件、授课视频等。改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效果较好,如蒙古族学生汉语基础差,授课信息量大,记笔记速度慢,因此可在课后利用网络平台上的课件、教案、教学动画,完成相关习题,既可以帮助其及时复习,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平台讨论交流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3 将思政元素引入“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载体,将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分析教学内容,找准思政融入点,系统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元素,并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传授,以期发挥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作用,为高校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路径探索。这使学生不仅具有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与自主学习能力,还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意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并引领当地产业发展的思想意识[9]。增强学生发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使命感,以此为纽带推进民族一体化思想,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所处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决定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适宜性[10]。微生物是活的生物,因此其具有一切生物品质,如微生物表现出严谨的结构性和高度的有序性;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各种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和顽强的韧性,这些微生物所具有的优秀的生命品质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切入点。在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外涌现出很多奋不顾身、勇攀高峰、不畏艰难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和学者,他们至死不渝的奋斗精神,为人民、国家、世界解决难题的决心和勇气也可通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向学生进行传递,并希望他们具有这些优秀品质,通过这些先进人物、事迹的讲解,深化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之间息息相关、深度交融、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内在联系的理解[11]。具体思政元素融入设计见表1。

4 建设多种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为体现应用型民族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考核目标,强化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对民族食品专业人才质量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不再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建立教师考核、学生互相考核、自评等多元化评价体系,摒弃完全由教师决定考核成绩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灵活的考核体系。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更多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考核方式见表2。“食品微生物学”的考核方式包括四大部分,形式多样,涵盖课堂表现、互动、论文写作及翻转课堂等考核内容,如论文写作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信息整合的能力,并对论文写作过程有一个系统性的学习。翻转课堂内容选用应用性强且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章节,由学生自己定题目、查资料、做PPT,分组讨论,每组出代表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班级中一些不活跃的蒙古族学生参与其中,能够促进提高蒙古族学生普通话交流能力,对学生协作交流和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教师针对每组讲解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说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此种考核方式扭转传统教学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为最终成绩,而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且均充分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总成绩中占比达45%。此种考核方式在实践中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地域和民族资源是民族高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有利依托,也是民族高校特色教学体系自我完善的关键所在。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厚的农牧基础,特别是在绿色肉业、传统乳制品方面比较突出,因此为“食品微生物学”特色课程的建设创造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食品生产和加工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对食品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和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微生物对食品加工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依托地域特色和优势,“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通过近几年的逐步建设,学生掌握食物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具有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为培养自治区农牧业生产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奠定很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根据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继续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优化,依据民族特色,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与奉献精神,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食品造假必严惩
关于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
研讨式教学在不同层次食科类专业学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PBL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构建与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9:49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2:22
微生物学名词